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全球的二十四节气短片,展现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这春雨,预示着生机勃勃的早春,也象征着一年的开始。2月22日,雨水节气里,北京冬奥会胜利闭幕的喜悦中,中央美术学院迎来了春季开学的第一天,师生早早走进了首日课堂。根据疫情防控的教学安排,第一阶段为线上教学。在线上教学指挥中心,学校领导连线各院系各年级网络教学课堂,以教学检查的方式,与师生一同开启了春天的第一课。
院长范迪安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云端师生送去新春的问候与祝福。他表示,在北京冬奥精神的鼓舞下,全院师生为春季开学做了精心的准备,尤其是任课教师们,结合三年来网络教学的经验,更加聚焦于教学的学理性,将最新的艺术案例和素材融入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将课堂的感性认知导向理性认知,使网络课程成为新的传授方式。“老师和同学们都看了北京冬奥会,中国冰雪运动健儿努力拼搏、追求理想的精神正激励我们美院人,在艺术的征途上不断创新创造。”
造型学科基础部杨澄老师的《素描2》课堂上,他结合基础部素描组微信群里老师们的日常交流、探讨如何摆模特的“群聊琐记”为例,引导学生在离开传统的教学环境后,在家庭中如何处理模特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构图,为自己摆模特,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虽各自身处天涯海角,仍仿若在课堂”。范迪安对基础部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案例给予肯定,他表示,造型学科基础部的专业教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方向,巩固传承美院基础教学的传统优长,另一方面要在新时代不断开拓创新,增强时代意识,增加基础教学训练中的学理性和学生主动性,为中国艺术家的未来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
“大家看黄公望的《雪景寒林图》和王蒙《青卞隐居图》,如果说宋人强调的是‘众星捧月’式的全景山水,那么元人更注重表达内心的自由,更多地将书法的因素介入到绘画中”。走进中国画学院《元人山水画临摹》的课堂,刘荣老师正在结合宋元山水画谈及宋元两种笔墨范畴的图式和空间转换的不同特点。“师古人师造化”,范迪安表示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方式方法,希望同学们不仅要临摹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感悟中国绘画的文化气象,体会中国文人的绘画心境,研习将自然山水转化为笔墨表达的语言语式,树立文化自信自觉。范迪安希望同学们在临摹之余能够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走出家门,踏青访胜,描绘家乡的山水。
实验艺术学院《媒体艺术解读与体验》的网课上,身处纽约的张尕老师正通过网络与同学们从哲学范畴探讨文化与技术的理论关系,范迪安笑称这可能是物理距离最远的课程。他表示张尕老师作为新媒体艺术和科技艺术的专家,将全球科技艺术的最新动态分享给同学的同时,还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课题,这能够帮助学生们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了解科技的态势。他同时希望实验艺术学院注重科技艺术人才的培养,正如这次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一样,运用科技的手段,用艺术的方式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伟正在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范迪安表示,作为中央美院的年轻艺术家,必须对世界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刻认识,通过历史追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艺术实验,思考在先,要学会用艺术表达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对人民的现实关注。
在(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专题》课堂上,谷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结合书法笔触演示“外拓和内擫”,为同学们生动地讲授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范迪安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中法学院近几年整体办学情况,表示学校将不断优化上海校区的教学与生活条件,希望师生合力,营造良好学术与学习氛围。中法学院的学生既要吸收来自法国方面关于设计与管理的优秀经验,更要努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学养,“只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底色,才能在国际化的艺术设计与管理领域体现自己的文化自信。”
“公共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例如冬奥会的开闭幕式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共艺术作品,这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专业,同学们应当多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关于城市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中的艺术表达”,听了城市设计学院丁亚慧老师在《主题空间概念性创作》课程上关于空间叙事与艺术体验的讲授,范迪安希望同学们积极地用所学参与到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中,让城市空间注入更多文化内涵,让乡村更富艺术韵味和品位。
壁画系《数字绘画/数字化壁画创作》的课上,张汉普老师正在介绍中国画学院刘金贵老师在1995年创作《清洁工》的背景和意义。范迪安表示,正如张汉普老师刚刚呈现的《China Daily》整版刊发美术作品一样,现在已进入图片阅读时代,我们要积极关注社会的审美需求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他指出,成立于改革开放后的壁画系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近些年主动围绕国家战略、社会建设和对外交流进行主题性壁画创作,涌现出一批新的作品。他希望壁画系继续紧跟时代需求,注重人才培养,在全国美术教育中的壁画教育教学中保持引领作用。
教务处处长孙韬连线交流
当天上午,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与教务处、各院系专业负责人一同在线听取了各专业共29门课程。授课教师和学生相约网络课堂,准时到岗到课,以敬业与好学精神,满怀新学期的热情与期待,积极投入到教学和学习当中。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