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说“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是每座城市都面临的发展课题,那么如何将花绣出自己的特色,让针脚更细密、样式更耐看,则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理应率先出征、走在前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更多有益经验。
十九届四中全会甫一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便来到上海“点穴”调研,详细了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社区治理与服务等情况,并同当地居民亲切交谈。从行程安排来看,总书记看的点虽不多,但涵盖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诸多方面,给人突出的“解剖麻雀”之感,与四中全会主题深刻呼应。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今日中国而言,伴随一座座大城市、超大型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化阶段也从“1.0”迈入“2.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6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较改革开放之初跃升了3倍之多。而城市成长过程中治理对象日趋多元,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疾速变化,也让城市治理难度直线升级,政府“大包大揽”的治理效应迅速递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治理,特别是超大型城市治理,已经成为考验国家治理效能的“试金石”。总书记将四中全会后首次调研定位于此,不仅是对上海发展提要求,更是在对全国各大城市的建设发展明思路。
作为中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两座大城,北京上海这两颗“双子星”一直备受瞩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视察京沪两地,以战略眼光和视角为城市发展定向、为城市困局破题。超大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路子?围绕这一重大问题,总书记在数次“解剖麻雀”中不断完善充实着这一战略擘画:“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殷殷寄语聚焦大城精治,彰显着总书记对城市治理的深邃思考,对接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曾有外国朋友到京沪生活后发出这样的感叹。而这样的舒适感背后,是两地对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不懈探索。近些年来,两地时常带着课题互相“串门”、交流学习,不论是官方“取经”还是基层互动,都直奔问题、务实热络,在博采互鉴中形成了不少“金点子”“好法子”。北京近些年推行“吹哨报到”引领基层治理创新,鼓励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接诉即办,将治理单元越切越细,摸索出一系列精治方案。上海则发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启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两张网”以数据为基石,在统筹协作中治理效率大幅提升。两地治理的具体“针脚”或许不尽相同,但“精神内核”则殊途同归,那就是以民生为导向,以问题为靶向,力求最快接受、处理、反馈信息,并以最精细、最专业的态度面对每一件“天大的小事”。
每一座城市都是独特的生命体,有自己独具辨识度的气质与风格。不同的城市定位、历史传承、风土人情,让每座城市的治理各有特色。“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作为千年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北京恢弘的气质,表现在城市治理上则是宏观大气,但细节略显粗糙。而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商业重镇,精细严谨风格非常鲜明。如果说“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是每座城市都面临的发展课题,那么如何将花绣出自己的特色,让针脚更细密、样式更耐看,则是需要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知不足而奋进、补短板而扬长。在精细化治理方面,上海的精细严谨、城市总体的便利贴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要多多学习,在交流互鉴中提升北京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在刚刚闭幕的四中全会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中,在时与势、破和立的思考中,发出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豪迈誓言。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理应率先出征、走在前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积累更多有益经验。将这座超大城市治理好、治理精,用“治理红利”取代“规模红利”,我们也必将把充满民生温度的“北京故事”“北京经验”,刻进新的年轮,为历史再添荣光。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