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海五校院法科青年教师学者新年学术沙龙暨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青椒荟第3期活动在上海中心大厦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复旦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筹)、同济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筹)、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青年联谊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青年中心联合主办,主题是“教学、科研与生活:法学青椒的‘内卷’与‘躺平’”。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党委书记汪后继、盈科上海管委会主任王效峰致辞,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政治与法律》主编姚建龙作专题讲座,来自五校院的等40余位青年教师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沙龙活动。
汪后继致辞表示,本次青椒荟活动正值凯原法学院建院20周年,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教师是各大法学院十分珍贵的财富,希望新年伊始之际本次活动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教学与科研的平台。
王效峰对与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与祝福,感谢有机会能为青年教师联谊会活动提供助力支持,并祝愿此次联谊会活动成功。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政治与法律》主编姚建龙以“内卷化时代的法学研究——青年学者与法C刊的不了情”为主题作了专题讲座。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李学尧教授主持。
姚建龙认为,法学刊物的内卷同样也十分严重,但法学刊物内在的机制不会让任何一篇好的文章流失。因此青年教师不能以内卷名义拒绝真正的努力,拒绝真正的好论文的产出。每个行业成功都是少数的,但是青年学者不应该为自己的躺平找借口。他认为,法学刊物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每个刊物都存在对好文章的基本判断。好的文章首先是要符合形式标准,其次才是实质要件。他指出,好的文章法学期刊会关注以下三个内容:第一是问题意识;第二是理论性、学理性;第三是方法,解释方法仍是法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姚建龙对青年学者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是需要有时间,青年学者不要急;第二是要有积累,学术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三是早定位,青年学者要尽早确立学术方向,形成自己的学术标签;第四是要讲道义,要有品行;第五是要有平台,好的平台能让青年学者得到快速发展。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世刚教授、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侯利阳教授作评议。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李贝副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班天可副教授、杨依讲师,同济大学法学院张韬略副教授、胡洁人副教授、助理教授赵青,华东师大法学院李帅副教授,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孙大伟作了交流发言。李学尧教授作总结。
随后进行了“教学科研的痛点与难点”“法学青椒的“内卷”与躺平”两个分议题的讨论。
“教学科研的痛点与难点”议题由上海戏剧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支运波教授主持。曹博副教授,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杰,复旦大学法学院赖骏楠副教授、讲师施鸿鹏、讲师葛江虬,同济大学法学院王倩副教授、助理教授龚家慧、助理教授杨猛、助理教授颜冬铌,华东师大法学院孟凡壮副教授,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邓文作交流发言。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刘维副教授作评议。
“青椒生活的内卷与躺平”议题由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世刚教授和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王桦宇副教授主持。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何娟副教授、黄宇骁助理教授,复旦大学讲师丁文杰、讲师汪倪杰,同济大学法学院范黎红副教授,华东师大法学院湛茜副教授,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吴逸宁、助理研究员俞海涛作交流发言。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涂龙科作小结。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陈宇超作与谈发言。
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林喜芬教授在闭幕式上感谢大家对此次活动给予关注和有力的支持,并分享了自己的几点体会:第一,投身学术成为了各位老师的职业归属,存在显性因素,这些显性因素为同行提供了舒适区;第二,抽身逃离的可能很小,青年教师的职业决定了路径依赖和前期的投入成本很大;第三,同仁解构了何谓成功,但是不同阶段对职业的成功定义不一样,这就意味着不同阶段对内卷的定义也不同;第四,韦伯指出,在系统中生存不可避免会被系统物化,面对系统我们可以采取资源汲取型策略,或是价值重塑策略,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寻找有机均衡。
附: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历次活动
凯原法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第2期活动(跨学科漫谈)回顾
凯原法学院青年教师联谊会第1期活动(云端“悦读”)回顾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