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成都商报】陈维荣:今年氢燃料电池将有更大突破

来源:成都商报  2022-01-05 15:09:27   362 阅读


荣创新能49吨氢能重卡 摄影 邹悦



陈维荣 摄影 昌国应

2021年,56岁的陈维荣一直在忙,忙着技术研发、忙着与企业交流、忙着与政府沟通,对接各种创新资源,同时,兼顾着大功率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研究应用的最新进程。

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担任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不过,他现在多了一个头衔,经学校批准的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2021年,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下线,标志着我国氢能利用技术取得关键突破。而该车采用的轨道交通大功率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正是来自荣创新能。

大学院长、公司董事长,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似乎很难集于一人之身。既要破圈,又要跨界,还要创新,陈维荣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破圈·突破卡脖子

陈维荣是从14年前开始破圈的,那年,他还只是西南交大的教授,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电气化为铁路供电。

2008年,一名西南交大的学生参加了海外学术交流,主题是氢燃料电池在汽车上的研发应用。当时,国内对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尚在早期,由于长期从事铁路电气化领域研究,陈维荣立刻联想:既然汽车能用,火车能不能也用上氢能?

完成前期研究后,陈维荣把这一课题建议报送至学院,没想到引发了极大争议。很多教授都反对,从零开始的技术往往前途未卜,且投资巨大,即使熬得住漫漫长夜,最终也未必会有成果。

好在该课题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的肯定与支持,他主动向学校推荐了这一课题。但当时,整个团队一共3人,陈维荣带着两个学生,前期都是靠打报告、借设备等方式进行研究。

2013年,陈维荣和团队成功研制出国内首辆氢燃料电池电动机车——“蓝天号”,他专门邀请钱清泉亲自取名,意为“蓝天白云”、清洁环保。当年,陈维荣带着机车资料前往加拿大出席了国际氢能机车大会,中国的氢能研发首次登上世界舞台,且成功应用于电动机车上——要知道,当时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小功率的汽车应用上,“蓝天号”的出现,在世界引发了巨大关注。

此后,陈维荣和团队又朝着更大功率的氢燃料电池迈进:2016年,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列氢能源混合动力有轨电车;2021年,国产首台产业化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调车机车下线,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与同类氢能源燃料电池相比,本次下线机车氢燃料电池转化效率最高,达到60%,也是所有发电类别里,发电效率最高的一种发电方式。”陈维荣说,车内的氢能源燃料电池反应过程是电化学催化反应,反应温度在65度左右,全程没有燃烧,没有噪声,也没有污染,既绿色环保又节能高效。

当陈维荣再度回顾大功率燃料电池的研发应用,他认为,这是以战略眼光带头组织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采访中,陈维荣感慨道,从目前的研发进度来看,“可以说,在大功率燃料动力系统领域,我们已经走在前列”。

跨界·试验田

但从学术到产业、从应用到商业,有一个过程。2021年,首台国产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下线,本质上是一次以商业性为主的突破。

在陈维荣看来,如果单靠高校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在几年内取得商业化突破的。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和企业间都存在着一种“壁”——比如,有人认为研发都是投入,只有形成产品推进产业化,才算有了回报。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才团队“不放心”,生怕辛苦孵化培育的成果,“飞”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西南交大工作的十几年里,陈维荣也创办或参与创办过多家企业,涉及不同的领域,不少投资者也主动找过他,寻求合作机会。

但在陈维荣看来,最大的转折点还是几年前在学校内部兴起的改革潮。

当时,随着国家立法层面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收益三权下放,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将经近10年研发的重大成果——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进行成果转化,成立了混合所有制校产企业——四川荣创新能公司,并由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维荣兼任董事长,钱清泉出任首席科学家。

此时,陈维荣已经54岁,而这次跨界,又被称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荣创新能成立后,陈维荣开始探索如何打破高校和企业间的“壁”,完成从科技成果到市场产品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各地的企业都可以提出需求,定制技术,享受更完善的科技服务;各地的科研力量也可以跨区域“接单”,科技人员可以投身创业,技术为王,看对产业的贡献多少,来享受科研成果的收益。

又比如,要厘清各方分工,学校可以根据需求定向进行基础研发等;企业则进行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两年探索下来,荣创新能吸引人才、转化技术的速度和成果吸引了各界的目光。在陈维荣看来,能有机会耕耘一块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一份光荣的使命。

创新·市场蓝海

近几年,陈维荣明显感受到,氢能对于整个产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一个细节是,过去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的发展应用,还要靠陈维荣在各类论坛的一次次演讲推动发展,而自去年以来,主动上门联系的企业愈发多了。“有企业去年刚订购了一辆工程机车,今年又加购了两辆。”陈维荣说。

虽是市场行为,但在其背后,是“碳达峰、碳中和”产生的巨大效应。作为清洁能源,氢能在近年来颇受青睐。尤其是在“双碳”目标下,全国各地都在布局氢能产业。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构建形成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夯实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基础。

此前,成都市经信局局长王凯曾提到,成都正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加快电气化进程、加大天然气消费、加快氢能应用,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以上。

氢能市场无疑将是一片巨大的市场蓝海。陈维荣谈到,由于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氢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存储的最佳途径。有些电力电池储不了,比如四川的季节性水电,而氢能却能避免这类储存问题。

在陈维荣看来,无论市场还是技术攻关,2022年,氢燃料电池还将迎来更大突破。

去年底,荣创新能得到了四川发展-院士基金的青睐,成为第一批次获得院士基金投资的唯一氢能产业企业。陈维荣透露,2022年,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荣创新能将加大大功率氢能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应用的研发、生产以及产品市场拓展,争取从小批量的生产转向更大订单,在行业内占领市场。

来源:成都商报 2022年1月4日 第02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