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坚持正确党史观的三个基本要求

来源:浙江日报  2021-12-27 17:10:21   737 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决议》)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显然,这不仅是总结学习党的百年历史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立场,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

理解“正确党史观”,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用大历史观来评价百年党史的独特历史地位。所谓大历史观,就是要站在全民族历史、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比较的、整体的、综合的思维来评价特定历史和特定人物的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由此出发,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历史问题,不仅要站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上来认识、比较和分析,也要站在鸦片战争以来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来认识、比较和分析,还要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上来认识、比较和分析。只有用这样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党的百年历史,我们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党的百年历史的独特地位。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不仅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从而“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伟大奇迹彪炳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彪炳世界社会主义的五百年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史;不仅生动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壮丽篇章,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同时也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要在把握主流本质中正确看待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是矛盾统一体。所谓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就是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人类发展史也是如此,不可能是单一的、直线的发展。正确评价历史的关键在于区分主流和支流,认清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指出,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评价党的百年历史,不能眼睛只盯着失误做文章,更不能狭隘地站在个人、家庭或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决议》一方面对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加以肯定,另一方面也直面了百年探索中的曲折失误及其深刻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愈加奋勇前进的奥秘——“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决议》指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只有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第三,要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正本清源。世界是复杂多样的。有些人出于狭隘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集团利益或阶级利益,反对马克思主义、敌视中国共产党、仇恨社会主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打着所谓学术研究、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试图对从革命先烈到人民英雄,从普通战士到革命导师、人民领袖,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污名化或娱乐化处理,其险恶用心就是要篡改和颠覆党的光辉历史。这些人有的来自海外,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民间,也有的是所谓“社会精英”。面对此类颠倒黑白的无耻言论,我们决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任其混淆视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要加强思想引导、增强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全党要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党的光辉历史,决不姑息任何抹黑党的光辉历史、玷污英雄模范和革命先烈的行为,尤其要结合时代特点,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教授,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温州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助理】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