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来源:重庆日报  2021-12-24 17:11:55   879 阅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各级领导干部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提高数字经济思维能力和专业素质,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强化安全意识,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深刻理解数字经济的丰富内涵。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从边界上来看,数字经济既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信息通信、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产业发展,也包括应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数字产业化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产业数字化为数字产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需要做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有效衔接。一方面要做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的培育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数字产业化为引擎,促进传统产业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提升传统产业能级。

全面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特征及运行规律。信息和数字产品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产品和运行细胞,在技术经济特征上与工业产品有着较大差异。在供给侧,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递减等特性使得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十分有限,免费、后向收费等模式加速涌现。在需求侧,由于梅特卡夫定律及网络外部性等作用影响,数字产品的边际和规模收益均呈现递增规律,产品的平台化、智慧化、生态化趋势明显。此外,由于正反馈和马太效应明显,市场受多态均衡和预期等影响具有不稳定性,次优技术(产品)获胜、短期垄断成为数字产品市场的典型特征。为此,需要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机制,强化技术知识共享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打造。

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路径。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工业、农业和服务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好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一方面,加快搭建制造业、建筑业、农业等产业互联网平台,加速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互联互通,实现产业全要素连接,进而优化提升生产制造服务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初期,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缺乏活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切实破解生产制造企业“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困境。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支撑保障体系。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创新的驱动,离不开数据要素以及数字经济人才、新型基础设施等支撑。为此,需要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关键共性技术,布局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数字经济类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加强企业人员职业培训,扩大专业化数字人才供给,筑牢数字经济发展人才根基。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数字经济重点项目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数字经济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扩大数字经济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探索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融合开发利用机制,扩大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通,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5G、千兆光纤宽带、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数据的高效流转打下基础。

正确处理好安全和发展关系。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产业化应用,在为数字经济提供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由于其开放、融合等特性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为此,需要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清理和规范制约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行政许可、资质资格等事项,合理设置市场准入规定和许可,及时制定出台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压实互联网平台治理企业主体责任,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企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大数据杀熟”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大安全边界泛化程度,重塑网络安全生态,重点加强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数字经济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评估管理。

(作者均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