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文代会,听听他们来自一线的声音

来源:复旦大学  2021-12-22 09:14:48   396 阅读

践行文代会精神,我校代表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2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重要讲话引发了广大文艺界参会代表强烈反响。

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郜元宝、郑土有,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魏育青等参加了此次大会。文艺奋进正当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为文艺发展擘画蓝图,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挺进新时代文艺的新高峰,由此提出五点既联系百年文艺发展史、又特别针对新时代新形势的具体希望,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结合自己从事的文学研究与评论工作,谈谈感触最深的两点:

一是讲话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一点我们过去做得很不够,尤其是我个人的短板。因为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我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跟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隔行如隔山。当然主要还是个人学习不够,了解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严重不足。我们这一辈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人,跟过去好几代老辈学者最大的差距,除了老辈们往往都通一到数门外语,都熟悉一国或数国的域外文学,为我们大多数人所不及,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几乎无有例外地具有古典文学的童子功,这一点尤其令我辈所望尘莫及。因此今后要更加有意识地不断补课,加强学习,立足中国新文学百年发展的经验教训,在拓展跨文化、跨语言的学科新领域的同时,更要学会辨别、理解、把握、欣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的重要源泉。

二是讲话号召“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过去只提作家要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其实文学创作如此,文学研究与评论又何尝不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解、阐释、评判当下文学,不能仅仅孤立地盯着作品,做学院式学究气的封闭研究,而要“知人论世”,和作家们一起认识作品所涉及(包括没有涉及)的当下生活实际。否则,无论对“作品”进行怎样的“细读”或“远读”,都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透过作品,跟作家们进行心灵的碰撞与对话,从研究与评论的角度,说出有益于读者、有助于作者的一得之见。

繁荣文艺,对文艺工作者来说,首先就是要从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开始。无论是学习认识当下人民生活的巨变,还是学习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宝贵资源,都是无止境的。选择若干自己力所能及的某个具体课题与领域,也都要求文艺工作者们穷其一生,虚怀若谷,孜孜以求。


郑土有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文旅部非遗评审专家库成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作为上海代表团成员赴京参加了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有幸第二次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深邃,立意高远,既是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部署,也为今后的文艺工作明确了方向。讲话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

作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与研究的一线教师,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受鼓舞,其中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文艺发展规律的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深刻阐述了文艺创作与时代、人民的关系,如“创作与模仿”“传承与创新”“创新与猎奇”“内容与形式”“通俗与庸俗”的辨析,作家艺术家个人修养与作品(人品与艺品)的关系,“人民立场”与作品的主题、审美价值等,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对当下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批评的指导意义。

二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从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根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高度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提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认为“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是“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基础和根本。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有这些精辟的论述,对于像我这样三十多年来从事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来说,感受特别深刻,也增强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为高校教师,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带到课程上,落实到学生培养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要认真梳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进一步做好研究、弘扬、传播、传承的工作,服务国家重大决策,为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非遗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魏育青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上海文联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他充分肯定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出的重要贡献,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希望或曰要求,在创作工作中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坚持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守正创新,使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弘扬正道,拒绝低俗,做到德艺双馨,高扬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上海是中西文化交汇地,更是红色文化发源地。《共产党宣言》的翻译与传播,在百年党史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翻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同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草婴、傅雷、钱春绮等先贤的优秀译作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社会效益。在市文联党组领导和支持下,上海翻译家协会主要作了以下工作:开始启动第一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工程扶持项目(第一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大师班、一带一路翻译工作坊等);举办了第30届金秋诗会,既坚持传统又力求创新,跨界融合,有机结合了其它艺术形式;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承办了18届“上译杯”翻译竞赛,协办第二届郑克鲁学术思想研讨会,探讨郑克鲁先生在翻译、教学、科研等领域留下的精神遗产;举办了 “文学翻译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的青年译者沙龙,努力促进文学翻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海译协的文化惠民活动旨在“二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比如我们与多家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出版社合作共同举办了“译家谈”、“欧洲之窗”、“译享世界”和“苏州河名家讲坛”、“海上译荟”、“外国文学进校园”等系列线上线下的公益讲座,其中有不少为红色主题,如 《“东方崛起”与“艺术复兴”:布莱希特笔下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先哲》,《1921年的留日学生与〈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诞生》等。

作为翻译艺术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