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2021年“思想者论坛”圆满举办

来源:复旦大学  2021-12-14 14:11:02   344 阅读

12月4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传媒、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东方学刊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2021”在上海举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上,张维为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国研究院自成立伊始就提出,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必将引领这个时代。经过连续五年不断的努力,“思想者论坛”已成为产生原创性中国思想、中国话语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好评。相信通过思想交流、学术切磋、观点碰撞、脑力激荡,论坛一定会成为丰盛的思想、学术、精神大餐。”

陈志敏对中国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进行的原创性研究、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表示了充分肯定,也对“思想者论坛”表达了高度的赞扬。他表示,“思想者论坛”从2017年创设以来,始终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聚焦中国问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挖掘新材料、凝练新概念、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对形成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破解西方的政治话语垄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论坛始终坚持原创性和思想性,不断提升其成长性和发展性,正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国际会议平台,一个创新性的国际舆论阵地。



今年是“思想者论坛”启航的第五年,也是受疫情影响后的首次线下论坛。本届论坛为期一天,以“后西方世界:中国道路的意义”为主题,邀请到包括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观察者网》总编辑金仲伟、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李希光、 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张旭东、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在内的三十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线下参与、实时连线、视频参会等多种形式,围绕“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学”“后西方时代:中国与新世界秩序”“世界互联网:新空间与新故事”“中国互联网:新主流与新挑战”四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对于本次论坛的主题“后西方世界”,马丁·雅克这样说道:“我们是否已经生活在了后西方世界?这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或多或少达到了这个水平,而在另一些方面还未达到。”他认为,西方的衰落仍在继续,却依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获得了某种“新生命力”。

在关于中国模式与中国学的讨论中,张维为提出,“中国模式”的定义就是中国自己的一整套的做法、理念和制度安排。与“中国道路”概念相比,“中国模式”更为学术化和中性化。关于“中国学”,西方早就形成了自己定义,但这种“中国学”意识形态色彩很重,不能客观理性地叙述中国,现在我们提出要让“中国学”回到中国,也就是确立中国人自己对中国和世界的主流叙事,并影响外部世界的中国叙事。

互联网新空间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新空间,不断打开新的疆界,也提供了创造新故事的可能。中国人要敢于讲好新故事,与会嘉宾从理论、实践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把中国故事表达为世界故事。互联网也改变了国内治理状况,中国国家基于人民,网络时代官方与人民的互动创造了新的主流思潮,但互联网时代文化思潮迭代极快,新的挑战也在出现。





与会青年学者也在国际传播、饭圈治理、互联网话语迭代等方面表达了新锐观点。来自雷诺兹新闻研究所的赵祎珩通过分析美国商业营销话术的变迁,启发思考什么是人民性的宣传;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结合综艺节目经验,讨论“粉丝治理“,认为“理性追星”内涵矛盾,“追星行为本身就是感性的,与其说理性追星,不如来理解这群追星粉丝共有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潘妮妮指出,对于新生代而言,互联网早已不是虚拟的替代空间,而是真实的,“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当网络必然成为多数派的空间的时候,它与网络舆论中少数派性格的关系到底如何去建构。”

在论坛闭幕之际,中国话语新书发布会也同时举行。张维为向在场参会人员与媒体隆重推出了中国研究院资深学者们研究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最新著作——张维为《这就是中国:何谓民主》、范勇鹏《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释》、林凌《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研究》和文扬《文明的逻辑:中西文明的博弈与未来》。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