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据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由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主办,每五年开展一次,重点表彰在国家重大战略、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中涌现出来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于攻克科技难题、引领支撑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创新发展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地方区域发展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等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在一线专业技术岗位上长期潜心本职工作,无私奉献、拼搏攀登,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在决胜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战大考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
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团队
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
多年来,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团队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二十年来潜心研发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攻克了挖掘、定位、输送、集成等设计制造“卡脖子”难题,从无到有研制出59座系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2004年建成“航绞2001”,打破了我国海上绞吸疏浚装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2006年建成“天狮”号,标志我国掌握了钢桩定位等核心技术;2010年建成“天鲸号”,标志着我国绞吸装备研制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获“中国好设计”金奖;2018年建成“新海旭”,是全球最大的非自航重型绞吸装备,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团队研究和设计系列绞吸疏浚装备创建了我国独立自主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设计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引领形成了“挖得快”、“定得稳”、“排得远”等核心设备到“系列化”装备总装建造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我国绞吸疏浚装备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推动我国成为了世界疏浚强国。
研制装备的作业海域由近海拓展到远海,作业能力不断突破世界疏浚技术极限,作为主力承担了远海岛礁建设及上海洋山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国内外港口航道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211项,在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研究设计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为国家设计最好的船”
在2000年前,对于港口建设、航道维护急需的绞吸挖泥船,中国只能以昂贵的价格整船进口,引进之后,从保养到维修还都倚靠他人。
当时,中交上海航道局打算建造一艘绞吸挖泥船,他们找到了船舶设计所团队。当时的团队负责人谭家华召集全所党员,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接下这个任务。
接下任务后,他们多次到船上调研,从搜集第一手资料做起,拼命苦干,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设计难关,逐步掌握了绞吸挖泥船设计的核心技术,最终形成了“航绞2001”的设计方案。造船过程中,大家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船厂和工人同吃同住,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星期,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非自航的“航绞2001”成功了,但是设计所团队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继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于2010年又成功研发了我国首艘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该船是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超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在后来的远海岛礁建设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
此外,团队完成了10多艘软体铺设船的船型和铺设设备开发,研发了浮箱补偿型翻板、重型连杆铰接可折叠式翻板、倾斜自动收放式翻板和减载阶梯箱型导梁等多种专用设备,已成为软体排铺设的标准技术;创新地将自升式平台与水下整平技术结合,提出了大开口四桩腿海上自升式作业平台概念,开发了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航工平1”抛石整平平台和提出了用于港珠澳岛隧项目建设的深水碎石基础铺设平台概念;率先开展了海上风力机安装技术与装备研究,为东海大桥风电场开发了风机整机运输船等,使得风机整机运输和大型起重机整体吊装成为我国海上风机安装的成熟技术与工艺;研发了目前国内斗容最大的“长鹰8”的铲斗挖泥船,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铲斗挖泥船的能力。
研发一艘船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从船体、机电配套、控制设备等,都来自于整个团队的长期攻关,团队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槱教授于1978年创建,现有专业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20名,其中,“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中国造船学会“船舶设计大师”1人,团队成员紧密团结,凝聚成一艘最具有竞争力的“船”。目前,针对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和船舶绿色智能化方向,团队正在做好全方位的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
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现有学科核心成员60余名,其中,正高职称24名,博士生导师1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同时也是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疑难病诊治能力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将内分泌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转化医学作为研究方向,探索精准医学和智慧医疗在临床实践的应用:国内率先系统性建立78种激素检测,为国内首个通过CAP认证的临床内分泌实验室;国际上率先提出三类十种内分泌肿瘤分子分类方法,研发34项临床诊断新技术,使内分泌肿瘤确诊率从48%提高到92%,极大提升肿瘤预测率,达国际先进水平;原创性发现5个系统性肥胖和糖尿病干预新靶点与20种糖尿病危险因素,提出肠道菌群肠型判断糖尿病药物疗效的全新治疗理念,证实二甲双胍的心脏保护作用并证实黄连素可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创建中国65万人、600万份样本代谢性疾病资源库,为代谢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资源共享平台;首创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立足“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理念,打造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重获益的全病程管理模式,创建代谢一体机、瑞宁知糖、瑞宁知心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性地结合先进诊疗设备与物联网技术,建立一套完备的质量创新理论模式与技术方法,授权专利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1项,已有31省市1050家医院加入,血糖控制达标率从21%升至47%,代谢综合达标率从7.2%升至19%,获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为中国慢病管理提供全新质量管理模式。
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1项和创新研究群体2项,其他国家级课题60余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协议科研经费2亿余元。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近3千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项、实现转化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国际内分泌学奖、以色利糖尿病联盟终身成就奖、国际内分泌学会杰出贡献奖、法国医学科学院赛维雅奖、银蛇奖特别荣誉奖1次、一等奖1次和三等奖2次等,连续十年为复旦版《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内分泌科)》第一名,连续六年为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版(内分泌代谢病专科)第一名。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