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为我们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为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的历史。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庄严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未来社会“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到那时,人类才能实现对公平正义的向往与追求,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列宁强调,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完整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明确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质朴理想
纵观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共同富裕始终是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从管子“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小康”和“大同”社会的状态,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不同时期虽有着不同表述方式,但都反映出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期盼和向往。
中国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贯通古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为摆脱贫困接续奋斗,致力于探索通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通观历代农民战争,从起义者们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苟富贵,无相忘”“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斗争口号和纲领,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的设想,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把“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作为经济领域的行动方针,都致力于扫除横亘在实现共同富裕路上的各种障碍,但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阶级矛盾的制约,共同富裕一直停留在空洞想象或政治纲领阶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惠及十四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开辟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光明大道。
共同富裕是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领导人民逐步走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穷苦百姓翻身得解放,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困难局面,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创造了世界公认的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重要论断,通过逐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活发展潜力、释放社会活力,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1979年至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2.8%的增速,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一大步。特别是经过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历史性地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意味着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富裕。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是单一的物质富裕。在富裕的内涵及其发展中,特别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恩格斯曾谈到,“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在总体上呈现了“美好生活”的全面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要靠共同奋斗。“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共同富裕没有捷径,要坚持共建共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发展环境,激励引导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和创新创业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逐步富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既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若干阶段性过程。促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认识。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历程。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全面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通过切实举措,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更直接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的过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实施乡村振兴,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通过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在参与发展中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作者:万远英,系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张潇双,系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020级研究生)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