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把你放在摇床里
为你讲许多的故事
愿你健康成长
……
一支温暖的摇床曲,伴随孩子们成长;一张普通的摇床,走过多个不同民族家庭,见证了祖孙三代民族团结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九间楼乡,有一张装满希望和故事的摇床,在各民族家庭里被当作“宝贝”一样传借了近60年。
如今,这张带着祖孙三代人记忆的小摇床被陈列在九间楼乡农耕文化园的民俗馆中,成为400多件展品中的“明星”,安静地诉说着30个孩子使用摇床的回忆,向人们生动展示中国最普通的农村发生的民族团结、邻里亲情的故事。每一个前来这里参观游玩的人,都会驻足聆听关于摇床充满温情、命运与共、代际相传的感人故事。
被30个孩子使用过的摇床。受访者供图
摇床伴随30个孩子成长
59年前的夏天,小木拉提呱呱坠地,爸爸托依别克为了迎接孩子的到来,早早就精心准备好了摇床。摇床整体为木质,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纹饰,留有方便孩子排便的孔洞,还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小玩具。
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总是会亲亲小木拉提可爱的脸蛋,小心翼翼地把他放进摇床,唱起传统的摇床曲。伴着妈妈温柔的歌声,小木拉提进入了梦乡……
时光荏苒,这个摇床又相继摇大了木拉提的弟弟妹妹。在那个年代,摇床几乎成了每个新生孩子家庭的必需品。但摇床不是谁都会做,于是,谁家孩子需要摇床了都会来托依别克家里借用,托依别克也会慷慨地借出。
就这样,你家用一年,我家用一年。这个精心制作的摇床在近60年的岁月里,一共陪伴了30个孩子的婴儿时代,他们分别是汉族15个人、哈萨克族6个人、维吾尔族4个人、回族5个人。在每个孩子用完摇床以后,托依别克都会在摇床上刻一个记号,30个记号记录了30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超越血缘和民族的情谊
赵财富是托依别克的邻居,1980年7月,赵财富的爱人张宜秀生下女儿赵瑛,他去托依别克家借摇床用。摇床还是当时8岁的木拉提送去的,40多年过去了,木拉提仍然清晰地记得张宜秀热情地留下他吃饭的情景,他亲切地把张宜秀称为“张妈妈”。
海拉提带着女儿阿鲁瓦在农耕文化园里看摇床。受访者供图
这张小小的摇床还有另一段“母子情和兄弟情”。1979年初,木拉提的弟弟海拉提不到一岁的时候,九间楼乡詹家村村民王具珍的双胞胎儿子周海洋、周海龙出生。摇床被借到了王具珍家,成了她家的“宝贝”,双胞胎有了摇床,让王具珍省了不少事。海拉提与周海洋兄弟因为年龄相近,又先后用过同一张摇床,慢慢地成了亲密无间的小伙伴。
1989年夏天,海拉提像往常一样找周海洋兄弟玩。王具珍看到海拉提大热天还穿着一双军绿色橡胶底的球鞋,鞋子不透气,海拉提的脚一块块脱皮,看着让人心疼。王具珍就从柜子里拿出一双崭新的布鞋给海拉提穿。海拉提羞涩地脱去了球鞋,穿上了黑布鞋,感受到了久违的舒适。海拉提当即就认王具珍当干妈。此后到了冬闲时节,王具珍每年都会做两双布鞋给海拉提。10年间一共做了20双黑布鞋。
海拉提和王具珍这对“母子”,让很多听过他们故事的群众感到满满的温暖,这种超越民族界限的亲情被村里传为佳话。
海拉提(左二)和周海洋(右一)搀着王具珍在路上行走。受访者供图
睡过一张摇床成了“一家人”
随着孩子们的渐渐长大,感情也逐渐深厚,谁家打馕了,都会多打几个,送到曾经同睡一张摇床的兄弟姐妹家里;谁家有了好吃的,也不会忘记叫他们来家里分享美食;谁家大人有事不能按时回家,就会早早叮嘱孩子住在兄弟姐妹家。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睡过一张摇床,也就成了“一家人”,有什么事自然要相互帮衬,不然会让外人看笑话。
长大后的孩子们,成了国家干部、医生、教师、工人、企业家,他们在岗位上发光发热,而儿时的各族孩子吃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的记忆,也影响着他们,童年时手足相亲、心心相连的感情,转化成为践行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行动。遇到了煽动性的言论,他们主动站出来抵制;面对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他们主动上前制止。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如今的九间楼乡詹家村,随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共融的氛围。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各民族亲如一家,已深深印在村民心中……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