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两山”理念感知中国智慧与生态情怀

来源:光明日报  2021-12-06 16:50:48   425 阅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上发展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彰显了文化自信、饱含着历史自觉、赓续了中华文脉,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极具标识性的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新学说,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两山”理念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具有浓郁中国味、深厚中华情,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一把钥匙。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早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等便已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比如,《礼记》中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孟子提出的“斧斤以时入山林”等都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很多论述,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观点。此后,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思想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追求。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曾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自成立之日起,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等方面不断探索,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革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兼具时代特征与世界意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折射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精神气概和不懈追求。近60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荒漠沙地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树立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生动范例。

纵观人类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在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如今,“两山”理念正在走向世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给面对恢复经济、保护环境双重任务的国家和人民以深刻启示,启迪他们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记绿色发展使命,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和“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让百姓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这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作者:楼俊超,系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6日 07版)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