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党史学习教育】我校教科院学生党支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第一党支部联合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2021-12-06 09:26:36   477 阅读

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为了解特殊人群的需求,帮助残障学生解决困难,发挥媒体作用,深化党史学习教育,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唐巍、组织委员邓丽娟、宣传委员陈杨等一行与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在砺志楼2421,联合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我校教科院党委副书记李林霖、党政办公室主任肖颖、组织员阳露、党员教师代表曾乐平、梁玉音以及我校教科院学生代表和学生党员代表参加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李林霖副书记对唐巍书记一行的莅临表示诚挚欢迎。她简要介绍了我校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办学情况和残障学生情况。结合重庆总站设立报道专题为残障人群争取权益的事例,唐巍书记提出,作为媒体,要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党组织活动,贴近群众,为真正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报道,把“办实事”落到实处。组织委员邓丽娟谈到,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社会事实真相,也要通过报道聋人准律师谭婷等优秀特殊群体的故事,为聋人群体发声,呼吁社会关注聋人的权益。

我校教科院本科生支部代表、聋生辅导员曾乐平老师在介绍我校聋人学生情况时谈到,国家助学金和残联的帮助让聋人学生收获了物质层面的关爱,但精神层面的关爱还有待补充。由于报考专业受限,在接受教育和择业就业方面,聋人群体也面临着重重难题。教科院教师四支部代表、特教系教师梁玉音提到,在就业方面,目前听障大学生对教师、律师、新媒体等行业有很强的就业意愿和能力,但是毕业后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对口的实习机会和岗位还较为缺乏。此外,梁老师建议,如果能为聋人学生创建更友好的无障碍环境,如配备字幕、手语翻译等,将有助于聋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同时,在对聋人进行相关报道时,最好采用“聋人”“听障者”而不是“聋哑人”的称呼,会更显人文关怀。

在交流环节,教科院的学生代表们踊跃表达,提出了多方面、多角度的问题。根据现场交流,记者了解到,日常生活中,聋人群体因与常人交流困难,存在看病难、恋爱难、维权难等等问题。另外,融合教育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他们普遍存在入学难、升学难、选院校难、择专业难等一系列问题,甚至部分聋人曾遭遇过校园霸凌,导致身心遭受严重伤害。在经历重重困难后,大学毕业的聋人群体却依旧面临着就业的新难题,难以融入主流社会。曾在普通学校就读,后回流至聋人高校的郭鑫雅同学说道:“聋人群体在争取合理便利的同时,不仅需要自身做好身份认同,更需要全社会对残障群体有更多了解、尊重、包容、接纳。其实除了听,聋人什么都可以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党委副书记王凯总结到,通过此次交流发言,更加深入了解了聋人学生的迫切需求,对于媒体未来的报道选题和内参制作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报道的精确度、尺寸感,推动报道更加多元化。他提出,希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能承担起媒体责任,发挥媒体作用,增强为特殊人群发声的力量;希望重庆总站能够与重师特教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持续关注聋人学生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

本次活动在我校残障学生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教育科学学院2020级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专业的学生闫少卿表示,作为一名聋人大学生,参加此类听取基层群众声音的活动让他感受到了党中央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也希望通过媒体的发声促进社会观念多元化的发展。未来,他希望自己能考上手语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从语言学的角度推动聋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新时代残障者形象。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学研究生赵莉在采访中表示,通过此次会议,我校聋生的心声能更好更有效的表达出来。同时,作为一名师范高校的学生,她希望今后能自觉肩负起时代重任,激励更多的聋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据悉,此次活动是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次创新,将大众媒体的作用与特殊教育工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将维护残障人群权益的工作落到实处。既体现了全社会对残障学生的关怀,又为未来关于残障人群的新闻的采编奠定了更加理性和现实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引导更多媒体的报道更加符合残障人群的需求,推动“平等、参与、共享”的新时代残障观更快更全面地实现。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