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至15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彷徨呐喊两悠悠——纪念鲁迅140周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鲁迅研究专家与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会议采取主题报告、小组发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郁教授,《当代文坛》主编杨青编审,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毕飞宇教授,主办方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王彬彬教授分别致辞。《扬子晚报》资深记者蔡震先生向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捐赠了自己的画作《鲁迅与青年木刻家座谈》。致辞嘉宾充分肯定了本次学术会议主题的高屋建瓴和议题的深远意义及时代必要性,有理由相信本次大会必将在鲁迅研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指出,在新的历史语境及纪念节点下的鲁迅研究,不能拘泥于“文学鲁迅”或“革命鲁迅”的单一面向而忽略了鲁迅之于20世纪中国社会复杂历史结构的多重镜像意义。
论坛主题交流阶段,阎晶明、毕飞宇、孙郁、贺仲明、宋剑华、王锡荣等6位教授引领听众展开了深刻的思想之旅,他们或钩沉《鲁迅全集》出版史的红色背景,或解辨鲁迅与梅兰芳所代表的旧剧传统之间的微妙关系,或从本体论角度出发审视鲁迅思想的流动性与自我批判面向,或从学术史意义上重新定义真正的“鲁迅传统”,或理性反思“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激进论断。王彬彬、陈国恩、谭桂林、高远东、张闳、刘川鄂、李继凯等7位教授围绕鲁迅对中医药的“废医存药”态度、鲁迅研究的基本模式及研究方法、《我的第一个师父》的佛事考释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人格,以及鲁迅小说的“绅权”叙事、《彷徨》中的“灵魂”问题、鲁迅与张爱玲的“异中之同”“大现代”语境下鲁迅的文化修辞及精神资源等论题展开了丰富的论述阐释。
专题研讨阶段,30余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报告,李玮、刘俊、姜建、王文胜分别主持会议,8位学者进行了深度评议。
2021年作为鲁迅研究界的重要年份,全国各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而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此次会议颇具总结性和前瞻性,学者们不仅纵深探讨了鲁迅研究之于中国未来走向的可能性及方法论意义,引发了广大研究者及听众的思考共鸣,而且拓展了鲁迅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话语空间,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史的建设与学术史的发展。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