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陈奇佳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论坛谈AI写作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11 17:31:27   398 阅读

2021年11月5日,我校名家论坛第273讲在线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陈奇佳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AI写作的可能性”的精彩讲座。本次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徐文贵老师主持。

本次讲座分为三个部分:AI写作史概况,AI写作的一般情况,AI基于算法的写作逻辑。在简要回顾AI艺术创作及写作的历史后,陈奇佳重点结合微软小冰的诗歌创作以及AI对金庸小说的续写两个实例,对AI写作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

以微软小冰为例,陈奇佳首先解释了AI写作的底层逻辑:利用人工智能根据某种风格设定,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进行语言文字的组合。AI通过对于图片中关键词的捕捉,分解图片元素,从诗歌的语言模型和诗歌的素材库来进行抓取和演算,从而创作出新的诗歌。而后,陈奇佳分析了微软小冰创作的抒情诗的文体特征——使用看上去抒情、空灵的话语,如梦、颜色等非逻辑的词语,其风格与最激进的朦胧诗作品有很大相似之处。陈奇佳认为,叙事诗写作训练须对结构性的要素进行分解,而算法是建立在类型写作之上的。小冰的诗之所以能表现出内在的事件性,其机制就像训练孩子看图写作,是通过排列图片以形成逻辑,是一种有因果性的时间链。但是,小冰的叙事诗无法兼顾AI的诗歌语言学习,导致所生成的诗歌走向“按图说话”模式,其叙事功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诗歌的文学性和抒情性表达。目前小冰的算法仍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技术,这使得其诗歌生成质量较为不稳定。

实例分析之后,陈奇佳指出目前AI写作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模仿影像,从影像中获得文字的关系逻辑;第二种是从文本的构造着眼,利用文字内在的动力,形成内在的文字建构。结合AI基于算法的写作逻辑,陈奇佳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了AI写作的不足。文字是抽象的,图象则是具体的,文字承担的功能原则上有别于图像,因此图像逻辑不能简单地被转化为语言逻辑。陈奇佳认为,现有的AI算法明显存在某些逻辑缺陷,其底层逻辑设计、学习素材的构架、大数据样本的分析思路,都有必要加以重新思考。

在互动提问环节,来自我校民商经济法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民间文学专业的博士生、我校人文学院美学专业的硕士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分别就 “AI与法律写作的关系及其对法律职业的冲击”、“AI与水墨画创作”、“晦涩能否成为AI写作的标志性风格”、“AI模仿民间故事是否可能”、“目前AI探索叙事性文艺创作的意义何在”、“微软小冰从图像提取关键词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等问题,与陈奇佳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互动。陈奇佳一一予以耐心而细致的回应。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