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落实党代会精神】二级学院书记院长访谈

来源:湖北文理学院  2021-11-10 16:53:23   397 阅读

记者:王书记您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党委书记唐峻所作的报告从10个方面回顾了学校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客观真实,催人奋进。请您简要介绍一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在一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突出成绩。

王礼刚:自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三尽”精神,学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一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领导班子获得全校“担当作为好班子”荣誉称号,学院多次被评为学校年度常规工作与党建思政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标志性成绩。2019年12月,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和机关联合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三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双证通融”、法学专业“卓越基层法律人才”等人才培养特色彰显,法学、社会工作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法学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达45%以上。社会工作专业获批国家专业硕士点建设,成立了社会工作硕士(MSW)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以“知识讲授+项目研讨+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获批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入选“襄阳市首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全面从严治党》系列选修课获湖北省“名师示范课堂”。四是科研工作跃上新台阶。学院教师共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0多部,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4人荣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记者:王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课单位,请问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和发挥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方面有哪些打算和举措?

王奎: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坚决贯彻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中提及的“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继续深化以“知识讲授+项目研讨+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逐步解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节、学生“知”与“行”脱节等问题,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观念应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二是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形成每周两个下午、以课程教研室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的制度,主要研讨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与方式技巧,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三是推进思政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为基础,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题教学指南”为指导,全力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学习和研究。四是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定有针对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读书小组、征文比赛、办报办刊、演讲辩论、书法摄影、社会实践、爱心工程、温暖工程、历史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四新”建设为引领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政法学院在办学中如何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开展新文科建设?

王奎:积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新文科建设。根据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求,政法学院积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为抓手,坚持“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支队伍,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基层卓越法律实务人才和社工人才为目标,强化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三支队伍(双师型理论教师队伍、指导性实践教师队伍、引领示范型校友队伍)的作用,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四方协同合作交流,把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双向打通,力争成为鄂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基层法律人才和社工人才培养基地。

政法学院以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为着力点,开展新文科建设。瞄准地方性、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四双一建”(双身份学习、双主体育人、双平台实践、建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湖北和襄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建立政校企行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着力解决“三个问题”,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法律社工人才培养规格两张皮的问题、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两张皮的问题。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将采取哪些措施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王奎: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十字方针”,即聚焦方向、整合团队、科学规划、强化考核、注重积累。一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授权标准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及年度建设计划,明确任务,落实到人。二是科学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长期建设规划,利用好省市和学校政策的支持。三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方向,整合学术骨干,加强学术带人考核,汇聚研究成果,为今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记者: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创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工作硕士学位点也将迎来专项合格评估,请问学院对此有何规划?

王礼刚:强力推动社会学科“双层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将坚持社会学学科“双层发展”,即本科层次提质量、创特色;硕士层次重规范、保质量,学科建设重积累、强内涵。一是争取“十四五”期间社会工作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名单。二是对标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指标体系,确保2022年顺利通过学位点专项评估。三是坚持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应用研究为突破,重点突出社会学学科的实践和地域性特色,为中部地区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理论服务,走“智库服务”之路;力争“十四五”期间将“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学”培育成区域知名、比较优势明显且具有一定影响的特色学科方向。

记者:围绕党代会提出的“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增特色”,学院在科研工作方面有何谋划?

王奎:锚定“三高一重”,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能力。遵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增特色”的发展方向,学院将加强科研工作的组织谋划,锚定“三高一重”目标,即高级别项目、高质量成果、高水平团队和服务地方重大项目,全面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指导项目文本撰写与打磨,争取获批更多高级别项目。二是每年制定调研计划,组织团队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法庭,广泛开展实地调研,争取定期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三是聚焦热点领域,以定期学术交流为机制保障,强化应用研究,推进高水平团队建设,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四是加强与地方政府或行业的联系,在人才培训、政策宣讲、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社会服务,承接服务地方重大项目,服务地方走深走实。

记者:近年来,学校实施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教授博士178人,培育国家级、省级人才15人,资助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240余人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请问学院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为人才做好服务工作?

王礼刚: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延用“传、帮、带”方式促进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组织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院内专家教授,担任年轻教师的指导老师,积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鼓励年轻教师参加校内各项技能竞赛,优秀教师进行实践观摩指导;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线上线下培训、金课制作和双创比赛,创新思维方式,增强业务本领。二是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重点,全力支持新教师干事创业。根据自身情况,在数量和质量上制定详细引进方案,创新方法、积极主动开展引才工作。为新引进的博士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力支持其来校干事创业。

记者:请问学院如何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王礼刚: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加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样板支部创建工作,将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政法学院社会学系与机关联合党支部作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通过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即确定一个支部党建工作总目标定方向、构建一个支部工作制度体系强指导、打造一个全国样板支部品牌定标准、运行一个新媒体平台促发展、培育一批师生先进典型强引领,在打牢基础、补齐短板上下功夫,推动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确保党代会提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在学院落地落实落细落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