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无锡市滨湖区法院系统综合能力与党性修养提升培训班(第二期)在延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见习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  2019-10-11 14:55:21   658 阅读

9月25日中午,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西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组织无锡市滨湖区法院系统综合能力与党性修养提升培训班(第二期)全体学员怀着崇敬之心,走进了魂牵梦绕的革命圣地延安,寻访梁家河、参观纪念馆、走进革命旧址,接受革命圣地红色熏陶,传承革命精神。

这次延安红色党性修养教育为期三天,全体学员首先到访了,宝塔山,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其次,来到了梁家河村。最后,在枣园见习。形成紧凑,内容丰富。尤其是学员对梁家河感悟深刻。

梁家河,虽然村名叫“梁家河”,但实际上这里并没有河,只有一条沟渠。黄土高原干燥少雨,难得有雨时,沟渠里才会积攒些泥水。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依山坡挖出的一孔孔窑洞,就是村民曾经的家。在这里,全体学员来到村史馆看到《习近平主席的知青生活与他的群众观》一文提到了,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挑粪拉煤、打坝淤地的生活。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几十年之后,习主席写过一篇题为《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回忆初到梁家河村的状况:“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孤独。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亲,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黄土地虽然有博大的胸怀,但习主席是过了四关考验才被她接纳的!哪四关?他说“几年中,我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二是饮食关,三是劳动关,四是思想关。”他也用真诚和实干来回报这片历经苦难而又无比多情的土地。1992年重回梁家河村,曾回忆自己当年插队的生活:“早上天亮起来上山干活,10点多回来自己做饭,吃过饭后11点多再上山干活,干完活晚上再看两个小时的书。”劳动、做饭、吃饭、读书,这就是这个15岁少年在这里的日常作息表了。上岁数的村民回忆起当年的习近平,说他“什么活儿都能干,什么苦都能吃”、“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后来曾有记着问,说习主席脖子为什么有点偏?习主席说,那就是当年挑担来着。“干活不惜力”。村民们还向学员描述了当年打坝的情景:零下十几度,河渠里冰块很厚,先要用手搬冰块,再铲掉冻土,掏土、推车子、夯土……连当地人都怕干这活,可却第一个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手上磨出了血泡。村民们说:“他带头干,我们咋好意思不干?”从15岁到22岁,完全生活在人民中间,劳动在人民中间,不分彼此,坦诚相待,而这正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说:“1969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黄土地的热爱,也逐渐化作他日益坚定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责任和担当。

习主席在梁家河的一次次事迹,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许学员纷纷表示,通过参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和习总书记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梁家河精神,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和工作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坚持加踏实地、实事求是,把延安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让民进的发展更上层楼!

c74484d6d888eeb34f565de996b721d.png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