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由中共湘西州委宣传部、州社科联、吉首大学牵头组织编写,我校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丁建军教授担任编撰组组长的社科普及读物《摆脱千年贫困的湘西探索与实践:精准扶贫首倡地样本解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举行赠书仪式。目前,该书已在中南大学出版社官方平台、湘西自治州新华书店和湘吉图书城上架展售。
图为赠书仪式在十八洞村举行
全书分为“摆脱贫困的奋斗历程、精准扶贫的湘西方案、决战贫困的生动实践、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和减贫治理的有益启示”5个章节,共41余万字。该书详细记述了8年来,湘西州在精准扶贫脱贫机制、策略、模式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与生动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历史性成就,系统总结了湘西州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中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将为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打造“三区两地”、建设“五个湘西”,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湘西中巩固长效脱贫、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图为湘吉图书城展售现场
省社科联、中南大学出版社对该书的出版发行发来贺电贺信,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承伟,著名区域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孙久文等国内著名专家对该书给予高度评价,称该书的出版发行是全省社科界的一件大喜事,是系统总结、客观呈现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成功范例之一,解译了湘西自治州成功脱贫摘帽的“密码”,为社会各界了解湘西的脱贫历程、实践和经验提供了参考,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
自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实施并在吉首市率先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启动会以来,在游俊教授、龙先琼教授、冷志明教授、丁建军教授等的示范引领下,吉首大学各学院积极组织团队参与到服务地方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为助推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近5年来,丁建军教授团队成员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提出“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框架,组织400余人次直接参与扶贫领域社会调研实践,并先后承担了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湖南省委领导等委托的贫困县退出国家第三方评估、东西部协作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扶贫干部培训、贫困地区(州、县、村)脱贫摘帽案例经验总结、重大智库项目等系列项目,获得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优秀智库成果及省部级领导批示近20项。其中,与十八洞村相关的模式、经验和精神总结提炼等项目成果就多达10余项。
图为丁建军教授亮相湖南卫视系列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
吉首大学是湖南省属综合性大学,也是武陵山片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重点建设高校,始终致力服务于武陵山片区的脱贫攻坚事业,助力于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建设与发展,获得的各级科研立项,80%以上的课题立足于大湘西地区和武陵山片区,着重围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精准扶贫等现实问题开展研究。
图为吉首大学发布第四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
图为吉首大学“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揭牌
2013年精准扶贫方略在湘西提出以来,学校与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4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这4部《连片特困区蓝皮书》全部入选全国皮书综合评价指数排名TOP100,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第5部也正在付梓出版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武陵山区减贫与发展方面,学校形成了“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吉首大学院士工作站(连片特困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武陵山区区域发展研究院、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研究中心、湖南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吉首大学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吉首大学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等省校级平台互为支撑、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