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重庆党政干部培训去哪里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2021-10-26 14:17:41   1126 阅读

一、西南政法大学干部培训学院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成人教育始于1953年,1981年开始举办成人学历教育,1985年开始承担自学考试法律专业主考任务,2003年成立继续教育学院。学院是学校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函授)、自考助学、在职培训等工作的教学及管理机构。学院现有沙坪坝校区校本部、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5个函授站点,举办以法学专业为主的成人函授教育。学院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烈士墓,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在编教职工17名。学院设有综合管理科、教务科、培训部、自考办公室、学生管理科5个科室。

image.png

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同时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完善的管理办法和严密的组织机构,其办学水平在国内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以办学特色鲜明赢得了良好的办学信誉,多次被评为省、部、市级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先进单位。1992年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同年被司法部评为“函授教育先进单位”;1996年学校在司法部函授、夜大学教育评估中名列部属院校之首;1997年学校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主考学校”;2004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连续获得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两年一评的“成教学历学籍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image.png

二、西南政法大学干部培训基地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与红岩村13 号、曾家岩50 号、桂园、《新华日报》旧址毗邻,它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动基地,是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因业绩卓著,故设馆加以纪念。

1999年9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红岩革命纪念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首。作为重庆市红色旅游参观接待窗口单位,是AAAA级旅游景区。

红岩精神主要通过红岩村、渣滓洞、白公馆、曾家岩、特园、新华日报等革命文物遗址和《红岩魂》、《红岩陈列馆》为主要载体,其陈列宣传展览主要以革命领袖、革命先贤、革命烈士的思想精神、人格风范为内容。其中,有关廉政文化的内容主要有:周恩来同志45岁生日所作的《我的修养要则》七条、董必武在南方局负责管理帐目时,为六毛钱的差错做“检查”、从事党的秘密经济工作的百万富翁无产者——卢绪章和两袖清风的资本家——肖琳、宁亏自己、不损组织的王辉、王朴烈士的母亲金永华拒收党和政府归还的两千两黄金时所提出的“三个应该和不应该”、陈然的《论气节》以及渣滓洞、白公馆烈士在牺牲以前给党组织留下的《狱中八条建议》。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除了通过革命文物遗址陈列展览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工作以外,还有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创新奖”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剧、展演剧《血铸红岩》、大型文献纪实剧《我们共同走过的路》等剧目;还有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人士为中国人民独立解放所做出无私奉献的图书声像资料《魔窟》、《红岩档案解密》、《再铸红岩魂》、《生命作证》等50余种。


渣滓洞

【内容摘要:渣滓洞原为一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军统逼死矿主,霸占煤窑设立看守所,将白公馆的政治犯全部迁于此关押。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臭名昭著的渣滓洞在重庆市乐歌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原为人工采掘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及矿工住房,改设为监狱。

该监狱三面靠山,前临深沟,高墙外的制高点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常有国民党军一个连驻守。狱分内外两院,外院是监狱办公室和刑讯室,内院有一个放风场、女牢两间、一楼一底的男牢十六间,被囚禁在渣滓洞监狱的主要是"6.1"大逮捕的“要犯”,上下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的革命者、《挺进报》案等被捕人员。共产党员罗世文、江竹筠、李青林、蔡梦慰、许建业、余祖胜、何雪松等先后被囚于此,最多时达三百余人。蔡梦慰烈士的《黑牢诗篇》真实地记叙了难友们在狱中的生活、学习和斗争事迹。

狱中空气恶浊,饭食粗劣。革命先烈在酷刑镣铐的摧残下,在非人生活的折磨下,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大规模的集体斗争有狱中追悼会、春节联欢会、狱中学习等,极大地鼓舞了革命者的斗争精神,成为监狱史上的奇迹。

为了从精神上瓦解革命者的斗志,国民党特务们特意在渣滓洞内院墙上写上“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的标语;外院墙上写有国民党特务为巴结长官的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丧心病狂的军统特务对正在期待黎明到来的革命者进行了疯狂的大屠杀,革命烈士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最悲壮的革命之歌。

红岩魂陈列馆

重庆是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非常适合各位来此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或是红色教育培训。

红岩魂陈列馆建成于1963年,原址为“中美合作所”阅兵台。其名称在建馆之初为“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随着《红岩魂》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1999年陈列馆改名为“红岩魂陈列馆”。陈列展览名称也由原《歌乐忠魂世代英华——中美合作所暨军统集中营史实展览》更名为《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事迹展览》。

该馆陈列展览分为:一、11·27大-半景画馆。二、图片、文物展览。分为七个部分:1、禁锢的世界2、从来壮烈不贪生 许党为民万事轻3、愿以我血献后土 换得神州永太平4、失败膏黄土 成功济苍生5、血与泪的嘱托6、烈火中永生7、烈士血凝万代心。

白公馆

革命遗迹

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看中了它,便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是它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

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原防空洞被改为刑讯洞。

image.png

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为审讯、关押的保密起见,将其选中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原白公馆大门终日关闭,从侧面一小门进出,原储藏室改为地牢,原防空洞改为刑讯洞。在院内墙上写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等标语。

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馆曾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到1945年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人。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即大家熟悉的小萝卜头)也被关押在这里。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随着他慢慢长大,父母亲努力为他争取到学习的机会,在狱中,一边随同黄显声将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不断帮助狱中难友秘密地传递情报和纸条。然而,在解放前夕,特务们残忍地杀害了年仅八岁的小萝卜头。

至解放前夕,关押的除息峰监狱撤销后转移来的“政治犯”如黄显声、许晓轩等二十余人外,还有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刘国鋕、周从化、周均时、张泽后等三十人。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

著名的小说《红岩》便再现了监狱内部残酷恐怖的囚禁生涯,及革命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image.png


首拿杨虎城一家开刀

1949年10月,是“黎明前黑暗的日子”,当时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势如破竹地攻克国民党大量占领地,当时蒋介石“划江而治”梦想破产后,蒋家王朝认为他们的失败是对共产党手软的结果,于是在重庆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屠杀。厉华说,敌人大屠杀的屠刀首先刺向杨虎城将军。9月6日晚上11点多钟,刚抵达歌乐山松林坡戴公祠的杨虎城将军及儿子、女儿和宋绮云夫妇及儿子“小萝卜头”,在这里先后遭到特务们的利刀屠杀。

《大公报(重庆版)》在1949年12月12日的第三版刊载了《杨虎城将军死事惨烈父子遗体昨同时发现》。文中说:双十二事件领导者之一的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逮捕囚禁达十二年之久。杨将军和他的幼子两个月前,终于在磁器口被蒋介石特务杀害,这一事实昨天已经证实了。

江姐不留遗憾而去

10月28日,陈然、王朴等10名难友被押到大坪刑场枪杀,在囚车上,王朴高喊道:“父老乡亲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重庆就要解放了!蒋家王朝就要垮台了!”

11月14日,一群武装特务以转移为名,把江姐等30人押赴歌乐山电台岚垭杀害。临刑前,同赴难的李青林突然问道:“江姐,想云儿了吗?”江姐点点头,说,“想,这时候真想看他一眼,照片就在我身上,可惜,手被铐着,没法拿。”“那就算了。”李青林说道。“是呀,不看就不看吧,反正就要解放了,他们肯定能过上好日子,我们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江姐反过来安慰着李青林。

解放10小时前32人牺牲

厉华介绍,重庆11月30日解放,在11月29日下午4时,共有32人被枪杀在松林坡,敌特连尸体都来不及埋上便仓皇逃窜。在殉难的烈士中,有一位年仅21岁的女青年叫黄细亚。她先后在《西南晚风报》和保育幼稚园工作。重庆解放前夕,她协助地下党做国民党部队策反工作,于1949年9月13日被捕。黄细亚在被捕前送给同学一首《一个微笑》,诗中表明了她的人生志向:“以自己的火,去点燃别人的火。用你笔的斧头,去砍掉人类的痛苦。”

大屠杀共有321人遇难

厉华说,从1949年9月6日至11月29日,军统集中营对“政治犯”进行集体大屠杀,尤以11月27日最为惨烈。根据相关研究报告对抗战后期至重庆解放前夕系列大屠杀殉难者统计:有案可查的死难者总数是321人,其中经审查已定为烈士者共计285人,加上5个父母牺牲的小孩,共是290人,叛徒及未定性者共计31人。

在321人中,死于1949年“11·27”大屠杀者共计207人,其中烈士185人。在285位死难烈士中,现已查明,共产党员共计161人,约占总数的57%;民盟盟员共计25人,其他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成员各有数人不等。

惨不忍睹,记者无法下笔

据有关资料显示: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车毅英离开欢迎解放军进城的人群,独自一人跑向歌乐山。她是原中共川西特委委员车耀先的二女儿。此时的车毅英还不知道被捕多年的父亲早已被秘密杀害。她以为父亲就关在歌乐山监狱里。

多年以后,车毅英这样描述当日的所见所闻:“白公馆里人去楼空,渣滓洞的余火还在冒烟。渣滓洞楼下的8间牢房里堆满了烧焦的尸体,没有头,没有足,只有一块块焦黑的躯体。围墙的缺口处、房前屋后、厕所内,另有20多具尸体躺在那里。松林坡上三个大坑,满是尸体,血水横流。看见一个个死难者睁目仇恨的眼神、紧握的拳头和流出的鲜血,我说不出一句话。歌乐山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可怕的寂寞,一片荒凉。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歌乐山寻找亲人、朋友和同学时,山林再也无法沉寂下去,哭喊声处处可闻。1949年12月1日出版的重庆《大公报》以“蒋匪灭绝人性屠杀革命志士”为题,记下惨绝人寰的一笔:“一位青年妇人,正抱着她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那里痛哭,找她丈夫的尸体。天!这怎么找得到!那么多焦尸,已没有一个还像人样,没有一个能认清面目。”

image.png

记者们亲眼看见遍地的焦尸、一两尺深的血水和亲人们的眼泪,写道:“这惨痛的情景,叫记者怎能下笔,怎么能形容得出来呢!”

战士痛哭“我们来晚了”

12月1日,解放军冲进了渣滓洞、白公馆。在刚刚经历了与胡宗南部队和罗广文残部的生死厮杀之后,那些流血不流泪的战士们此刻也失声痛哭:“我们来晚了!”“我们来晚了呀!”

两三天后,从大屠杀中侥幸脱险的人们跑回歌乐山。罗广斌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带着大家冲进白公馆,冲进平二室牢房,撬起屋角的一块木地板,五星红旗还在。那是狱中难友们听说新中国成立后用被面、草纸和饭米粒制作成的红旗。攥着它,几个人抱头哭起来。

《大公报》在1949年12月14日的第三版《三十名志士忠骸昨开始收殓装棺》中描述:在距白公馆八公里的电台岚垭被杀害的三十名革命烈士的尸体,昨天由治丧处派人前往发掘收殓。据脱险志士说:上次传说有四十二名同时遇难,数字不确,总数是30名,其中“渣滓洞的29名,白公馆1名。当昨天收殓工人挖掘的时候,首先挖出一具,后来挖了很久,将其余28具在深坑底部发现(另外一具是在不远的一块田地里掘出),可是挖出的这29具志士尸体多都腐烂了,除江竹筠和李青林两位女志士忠骸被亲属认出,其他无法辨认。当29具志士尸体搬出土坑时,认尸的家属和观看的附近居民都悲痛欲绝,愤怒不已。这些志士们的衣服鞋裤是在殉难前被特务们强迫脱掉,第二天还有人看见特务把那些西装、毛衣等物在磁器口摆地摊出卖

革命意义

在电影《在烈火中永生》和歌剧《江姐》里绣红旗是最感人的,绣红旗并不是发生在渣滓洞的女牢,而是发生在白公馆的男牢平二室,曾关押的是《红岩》小说的作者罗广斌和丁地平,陈然,刘国鋕,当他们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按捺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并坚信重庆即将解放,凭借想象亲手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的时候就高举着它,冲出牢房,去迎接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但是,在重庆“11.27”大屠杀那天,只有罗广斌一人从虎口脱险。白公馆的先烈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对革命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什么是精英?什么是民族的脊梁?先烈们就是最好的代表,他们就是精英,民族的脊梁,让我们走进白公馆,去感悟革命者的高风亮节。

image.png


白公馆的烈士遗书——红岩“狱中八条”: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敬仰那些为民和追求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者和共产党人。这浸透着先烈思想和鲜血的“狱中八条”。时下的意义丝毫不逊于当时,应把它作为培养干部品德和反腐倡廉的的生动教材。我们要牢记历史,追求正义,严惩腐败!不要在癌症晚期,才想起年轻时的健康理想。要坚决清除红岩中刘国定、冉益智式的叛徒,要严惩,防范现实中背叛党和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蜕化变质的假革命者和共产党人,以对得起牺性生命的仁人志士,不能让烈士们的血白流!


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

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又名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歌乐山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部,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和白公馆、渣滓洞监狱而闻名,特别是随着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流传。 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两大"肺叶"之一。辖红岩魂陈列馆、红岩魂广场、渣滓洞监狱旧址等多个景点,以遗址复原和文物图片资料展示等形式介绍了重庆解放前夕,以江竹筠、许建业、陈然、刘国鋕等革命志士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和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斗争,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历史;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深刻展示了众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者的崇高境界和理想情操。

195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在歌乐山原“中美合作所特警班大礼堂”遗址上修建了烈士墓园和烈士纪念碑;1963年,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建成,恢复了白公馆、渣滓洞的原貌;1985年更名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由邓小平题写园名。1993年增挂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牌。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