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南京大学参与研发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发射成功!

来源: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21-10-20 17:53:27   452 阅读
南京大学培训


1月14日18时51分,南京大学参与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太阳探测科技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成功进入平均高度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太空探索时代。

"羲和号"卫星的全名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简称"太阳双超卫星,英文名ChineseHαSolarExplorer(CHASE)。正如英文里“追赶”的意思。在517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主要科学载荷是太阳太空望远镜。“已获国家航天局批准立项,该项目由南京大学负责建设,卫星系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卫星载荷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负责研制。

这一在轨运行的“羲和号”将首次实现日面上Hα波段光谱成像观测,它是研究太阳活动对光球和色球反应的最佳谱线之一。分析了太阳爆发时的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得到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为深入研究其物理机理提供了依据。

在轨道上运行时,“羲和号”卫星将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光球和色球现象,探讨太阳爆发的源区域动态特征和触发机制。通过观测太阳暗条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色球表现,揭示其与太阳爆发的内在联系,并得到了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布、对太阳低层大气动力学过程的研究,为解决“太阳爆发由里和表能量传递全过程物理模型”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

之前,“羲和号”在南京进行的地面观测实验表明,其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比如像元的分辨率达到0.025埃,日面扫描时间小于60秒。下面是一个地面测试数据,在1分钟扫描时间内,得到了Hα波段不同波长点的太阳光谱图像,每一张图象对应不同层次的光球和色球,信息含量异常丰富。轨道运行后,由于没有受到地球大气视宁度的影响,空间分辨率将得到显著提高。

该星采用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的“双超”卫星平台设计。利用磁浮台技术在轨,采用“动静隔离性”总体设计新方法,使载物室与载物室物理隔离,阻隔平台舱微振动对载荷工作的影响,显著提高了载荷姿态指向精度和姿态稳定度。今后,双超平台技术也将在高分辨率地详查、大尺度立体测绘、太阳立体探测、系外行星探索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我国空间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这次飞行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91次发射,本次任务成功地载送了2颗政府间合作的微型卫星:大学生小卫星-1.2A,进行了盘旋臂展开、星基广播式监控、星间通讯等技术验证。亚太地区空间合作组织是我国启动的第一个高技术领域国际组织,本次任务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发射卫星。另外,此次发射还携带8颗商用微型卫星。

为了传播太空精神,激发探索热情,在发射前夕,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南京大学联合组织开展了首次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网络征名活动,并且获得了数以万计的命名方案,经过征集、甄选、推荐三个环节,最后定为“羲和号”。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是制定年历的女神,是人们认识太阳母亲的形象。这一名称取义为“效法者和乘天马,长空牧星”,象征着中国探索太阳的缘起和扩展。

参与此次发射任务的南京大学科研团队包括“羲和号”科学总顾问方成博士.首席科学家丁明德教授.科学应用系统总指挥李明德教授.总设计师李和号研究人员。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科技处处长姜田,副主任王林章,天文台副台长,天文台副台长,天文台副台长。“在完成发射任务后,南京大学研究开发小组立即与卫星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联合在轨试验,近期将取得第一批数据,经过科学标定处理,并将于国内外公开。 此外,还了解到,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南京大学与上海航天科技研究院共同主办了“太阳双超卫星的科学应用与开发研讨会”,经过广泛交流与深入讨论,凝练了几个利用卫星科学数据进行创新研究的课题,并一致同意积极推进我国后续太阳空间探测任务。继"羲和号"以后,我国将于明年发射先进的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并争取在今后的一年内开展太阳空间立体探测。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