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他山之石】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军民协同创新的科技拥军标杆

来源:南昌航空大学  2021-10-19 11:40:56   666 阅读

1.鼓励新生入伍

特别的“入学通知书”

8月底,4234名本科新生走进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校园,开启了学习和生活的新征程。

入学前,他们收到一份特别的“入学通知书”:与入学报到指南、助学金申请表等7份材料在一起的,是普通高校新生应征入伍宣传单。

作为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大学,西工大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不解之缘。首任校长寿松涛曾先后任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副政委、第三军分区政委,首任党委书记刘海滨是一位因战斗负伤曾3次截肢的老红军。

新时代大力推进军民协同创新,鼓励大学生入伍成为西工大的一条经验。

“部队塑造了我、改变了我。”2017年,刚上大二的计算机学院女生王树梨经过各项考核,如愿应征入伍。在火箭军某部度过两年军旅生活的她,至今难忘一次跨昼夜野外徒步行军拉练。两天,她跟随部队行进122公里。

2017年,已获机电学院保送研究生资格的杨玉龙报名应征入伍。当兵两年,这个曾经的“学霸”变得更加稳重成熟:“大学生一定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争取将来为国家多作大贡献。”

近年来,西工大一直将征兵列入学生工作年度计划。学校成立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开通24小时征兵工作热线,还设立专项奖学金鼓励更多学生入伍。

近年来,西工大先后为军队培养输送2365名本科毕业国防生、176名硕士研究生和34名博士研究生。

如今,人才培养的“西工大现象”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同样引人瞩目。携笔从戎的西工大毕业生相继涌现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邢建军、“全国大学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尹东、“第十届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李振强等。

2.铸就军工之魂

顶天立地看“三航”

前不久, 在珠海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产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换上国产发动机后首次亮相。新闻发布会上,歼-20总师杨伟表示歼-20已经实现批量列装部队。

杨伟的西工大校友身份,让师生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航展开幕当天,由西工大2020级工程博士黄领才担任总设计师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也闪亮登场。许多人注意到,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直-20技术总负责人邓景辉也都是西工大校友。

西工大作为同时具有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全国重点大学,以其“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创造了众多富有国防特色的“中国第一”: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公斤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回望当年,为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华东航空学院“西迁”后更名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三脉汇聚、强强融合,共同成就了今天的西工大。

进入新时代,西工大设立“翱翔学子建功立业奖”,引导毕业生“立大志向,上大舞台,入主战场,干大事业”,鼓励广大毕业生在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到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创业的同时,矢志报国,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助力强军兴军大业。

据不完全统计,在西工大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20多万名毕业生中,走出了65位共和国将军、48位两院院士,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追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西工大毕业生满意度高达99%。

3.学科体系创新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前不久,“自主变形仿生柔体潜水器研制”项目通过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综合绩效评价验收。这款由西工大航海学院自主研发的仿蝠鲼柔体潜水器,此前已在我国西沙海域成功完成大深度滑翔与扑翼一体推进海试,成为全球首例具备此类应用能力的仿生水下航行器。

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历来是军事武器装备研发的灵感源泉。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是新时代中国国防的鲜明特征。西工大人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军民两用的仿生设备将是遏制局部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工具。

上述项目负责人、西工大航海学院院长潘光教授介绍,团队与相关单位合作,对我国西沙北礁珊瑚开展环境监测,并采集了相关深度海域温度、盐度、深度等水文信息。

西工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年来撤销了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对6个学科进行预警。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构建起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凸显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学科创新体系。

他们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支撑人才培养,3个80%引人注目:超过80%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论文选题来源于大型飞机、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重大科研项目,超过80%的研究生科研项目来源于行业领域,超过80%的学生有在行业科研单位实习和开展科研工作的经历。

西工大的军工血脉,决定了为军队服务竭尽所能。他们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开办多期专项培训班,为军队培训数百名专业技术干部。

4.闲不住的老兵

校园“最美退役军人”

3位女飞行员再次成为闪亮的“星”。

1952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那天,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驾机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宣告了新中国女飞行员队伍的诞生。令人欣喜的是,这其中就有周兰珍、杜琴芳、钱肇琰,如今的3位西工大离休干部。

2021年秋季开学伊始,由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航空、航天、航海、材料、机电、动能、物理、软件等学院共同打造的思政选修课上,“大国三航”成为师生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之一。“隐身”在西工大的3位女飞行员再次迎来众多关注的目光。

在西工大,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家国情怀,把师与生、教学一线与服务保障、在校人员与毕业校友等各个群体紧紧凝聚在一起。

2019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西工大退休干部仲跻为被表彰为陕西省“最美退役军人”。在部队工作近30年的他曾是“空军优秀机务工作者”,退出现役后转业到西工大工作。退休后,仲跻为组织成立“西工大红枫叶中老年志愿者协会”,为更多年轻学子全身心投入国防军工事业提供助力。

就在同一年,西工大校友戚燕杰也被西安市莲湖区表彰为“最美退役军人”。戚燕杰退出现役后继续深造,在西工大攻读工学博士学位期间,系列论文被世界三大著名索引报道9篇次。由他提出的“海豚曲线”数学模型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有望走出理论研究的范畴进入工程应用领域。

在西工大校园内外,有一大批像3位离休女飞行员、仲跻为、戚燕杰一样的离退休教职员工、校友默默奉献,成为传播西工大精神的种子。广大师生亲切地称他们为“闲不住的老兵”。

“三航”科技舞台广阔,家国情怀凝心聚力。“能与国之栋梁共校,是我莫大的荣耀;能与大国工匠比肩,是我最大的追求。”思政选修课上,许多新生纷纷表态。

传 承

杜宇 文/图


eac9079bfc6d444c8909b83b2af1a82d.jpg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将校史校情、大学精神和文化融入各类课程建设中,是西北工业大学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的一大特色。

思政课上,师生们一起来到刘海滨、寿松涛、季文美雕像前,从前辈身上感悟西工大精神,坚定科技报国信念,厚植爱国拥军情怀。

“红船”为我指航程

杨省喆 文/司哲 图


38dd84869da646dcb9acde77ea030486.jpg


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书屋内,一艘古朴庄重、栩栩如生的“南湖红船”吸引着许多到访者的目光。这艘小船船身长55厘米,宽9.5厘米,采用3D打印与激光雕刻技术手工制作而成。

伴随西北工业大学青年宣讲团成员仇茂盛的生动讲解,人们仿佛回到嘉兴南湖湖畔,回到1921年开天辟地的那段日子。

1921年夏,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会议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在那里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同学们萌生了发挥自身优势制作一艘红船的想法,得到了工程实践训练中心的大力支持。

经多方调研论证,寇凡老师带着大四学生杨明辉等同学根据红船照片影像资料考证细节,建模等比例还原船体。设计完工后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船底框架,随后进行铺设甲板、覆盖表层、搭建船体支撑柱等十多道工序。为还原内饰布置,他们还手工加工内饰窗帘、板凳、桌椅等并进行喷漆处理。

“我们组装红船内饰的时候,13名代表围坐桌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杨明辉说。

据校团委副书记马婷婷介绍,西工大青年宣讲团围绕百年党史组织12个主题的微宣讲,并配合制作相应的主题模型。

“南昌起义”那抹红

张懿萱 文/图


92419ad5160f4d9a8887c45211a6b2cf.jpg


江西省南昌市繁华的中山路上,静静矗立着一座灰色楼房。1927年8月1日的子夜,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开始创建人民军队的标志。

而今,在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实践训练中心,陈列着一件精巧的建筑模型,它长44厘米、宽36厘米、高44厘米,外观呈银灰色,兼具秀美灵动与雄浑刚毅之风。

4月初,当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的庄宇璇和同学们准备亲手制作一座“南昌起义指挥部”模型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团队成员没有一人参观过现场。

他们通过整理图片资料和查阅历史文献,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反复论证旧址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我们改了几次方案,最后决定剖切建筑,保证正立面与整体和谐的同时可以展示内部,并且可以在切面挡板上发挥想象,加入我们自己的设计语言。”庄宇璇说,“我们认为看历史应‘剖’着看,从时代背景了解事件,周围的黑暗环境就是那抹红色惊艳的原因。”

对这件模型,参观者普遍给予好评,认为它凝结着制作团队对那段历史的敬意,也展示了西工大学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厚植爱国拥军情怀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万小朋

徐西军,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在新疆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

夏克强,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地区从事卫星测控工作;

邢建军、尹东,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生,在火箭军部队任职。

每当看到一串串自觉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我校毕业生名字,我们总是不由得眼睛一热、心头一热。

201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调研组到西北工业大学调研时,将我校大批毕业生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国防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称为人才培养的“西工大现象”。

思考和总结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精神内涵,可以用“愿意去、留得住、干得好”9个字概括:许多毕业生不图名、不图利,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脚踏实地,实干担当,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他们有韧劲、不畏难,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成绩。

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是国家战略需求、学校精神文化和人才培养定位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是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塑造。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西工大始终坚持听党指挥跟党走,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体现的是面对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时挺身而出、舍我其谁的价值选择,也正是这种价值选择奠定了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形成的基础。

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孕育了西工大“公诚勇毅”的校训、“三实一新”的校风和“五个以”的办学理念。“公诚勇毅”就是公为天下、报效祖国,诚实守信、襟怀坦荡,勇猛精进、敢为人先,毅然果决、坚韧不拔;“三实一新”就是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五个以”就是以学生为根、以育人为本、以学者为要、以学术为魂、以责任为重。

进入新时代,西北工业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伴随不同时期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西工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始终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的价值塑造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厚植爱国拥军情怀。

图说丨西工大双拥大格局构建


dfa6373f39fc47db986eaedd147648e6.jpg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