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华网专访党委书记校喻晓社

来源:南昌大学  2021-10-18 09:57:51   450 阅读

10月15日,新华网专访校党委书记喻晓社,并以《喻晓社:红色基因铸入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双创人才》为题刊发文章,报道我校举办“互联网+”大赛总体筹备情况,以及学校在双创教育、新工科教育与改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成效。内容如下: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10月12日—15日在南昌大学举办,大赛第一次来到革命老区红土地,也是第一次由地方高校承办,学校站在“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筹备大赛,传承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坚持将“立德树人”与“双创教育”融会贯通、贯穿始终,坚持大格局、大视野,制定了“精准策划、精心组织、精细实施、精美呈现”的办赛思路举办一场融竞赛、活动、展示为一体的全景式赛会。一是制定大赛总体方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经多轮研讨完善,形成了“1项主体赛事(大赛) + 1项主活动(红旅) + 6项同期活动的总体方案”。目前,主体赛事已完成校赛、省赛和总决赛的网评、会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已于6月11日在井冈山顺利举行;其它各项同期活动推进有序。二是提升场馆环境品质。学校对102间教室、体育馆、白帆运动场、羽毛球馆、新工科基地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升级了供电系统、网络通讯系统及多媒体等设备设施。对校园进行了绿化、亮化,以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迎接大赛。对校内、外进行了氛围营造,既凸显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特色与成果,又融入了江西“红色、绿色、古色”的元素,打造“互联网+”大赛的“人文景观”。三是增强人人有责意识。学校印发《举全校之力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实施意见》,引导全校师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积极、主动投入大赛筹备工作。5000多名师生志愿者,通过通识培训和组内任务培训,明晰了工作任务,强化了工作职责。四是注重接待宣传细节。学校坚持全心、用情、倾力做好接待工作,让出席大赛的领导、嘉宾和参赛师生感受到江西、南昌大学全方位、热情周到的贴心服务。同时坚持高、精、尖的宣传工作思路,提升国际传播力度,扩展国内传播矩阵,细化每一处构思,打磨每一篇文稿,做好每一次传播,将大赛的国际视野、经典环节等展示给世人。

南昌大学以构建新时代高校基础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为目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一所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特色、优势资源,以创新创业学院为纽带,创新创业学分为引擎,创新实践平台为支撑,创新实践活动为导向,创新性将红色基因铸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以培养“坚定政治认同、强烈国家意识、勇担社会责任、坚守文化自信、健全人格养成、宽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开放创新思维、恪守科学精神、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的特色性多学科交叉融合双创实践育人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学校坚持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培养方案,着力建设好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创业学分”、确定个性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江西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等荣誉。近年来,学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如“识光人”“稻渔工程”等,其中“稻渔工程”团队于2020年荣获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共同颁授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殊荣。

当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南昌大学按照“需求牵引、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教育理念推进新工科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一是确立了需求牵引、学科交叉育人的新做法。第一步,开专业。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跨学院、跨学科组建际銮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建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一批新工科专业,开设了人工智能实验班、新功能材料与技术实验班、稀土实验班、空间物理实验班等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第二步,建基地。学校组建了机器人队、方程式赛车队、功能材料队、大健康数据队等学生实践队伍并以此为基础组建相关新工科教育实践基地,推进学科交叉培育新工科人才。第三步,搭平台。学校应时成立了稀土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并开展假期新工科集训营,形成特色课程,开展实训教育。二是形成了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的新特色。学校打破学院、学科壁垒,推进学院制管理,推行“三化、三制、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院提供课程,企业行业支撑牵引,每个新工科实验班背后均有若干企业联盟作支持,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实现了“四融入四结合”。即将新工科教育融入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融入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融入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实现新工科建设与重点科研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创客空间与创业产业园、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结合。三是产生了立德树人、创新驱动育人新成效。首先是双创教育取得实效,学校在前六届“互联网+”大赛中取得4金10银16铜,四次获得先进集体奖。其次是学科竞赛成果丰硕,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学校名列第34位,2020年列第14位。最后是培养了一批创业人才,实现“价值引领+新工科基础理论+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机器人队的本科生中有20余人创办了10余家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