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只能解决自己的需求,一条河就可以惠及更多人。”这是退役军人张保华最喜欢的一句话。
1983年,张保华因伤残退役。38年来,张保华的伤残抚恤金从每年的54元增加到如今的近4万元,累计50多万元,全部流向了山区中小学生、困难群体。
众多自强不息、勇毅笃定的退役军人,脱下军装后,打拼出一片事业,并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兑现了“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的铮铮誓言。
“最危险的地方,让我先上”
2020年1月26日,西安大兴医院质控科主任刘维接到通知,医院需要抽调人员去武汉,深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刘维第一时间报名:“我有参加抗击非典的经历,最危险的地方,让我先上!”
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区,面对感染风险大、医护人员不够等困难,作为退役军人的刘维以最快速度投入战斗,主持制订60多项工作流程制度。她所在的医疗队在武汉坚守了65天,累计收治患者113名。
两次战疫,冲锋在前。刘维说:“我16岁入伍,能够为国效力,感到很光荣、很自豪。”
走小区、查住户,登记外来人员,排查外来车辆……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支由54名退役军人组成的突击队,同样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组织者名叫孟金霞,她带领队员们服务了海拉尔区的12个社区、24个小区,在疫情大考中,向党和人民交出了退役军人的答卷。
在军营,他们是强军路上的可靠支撑;退役后,他们是复兴路上的先锋战士。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践行使命。
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薪火营”,成员全部来自退役军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他们募集资金购买新鲜蔬菜20吨驰援武汉,帮助解决市民的难题,共向湖北地区捐赠新鲜蔬菜10余车300余吨。
“作为编外雷锋团‘薪火营’成员、从雷锋团走出来的战士,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百姓排忧解难。”“薪火营”教导员杜恒介绍,今年多地遭遇暴雨,“薪火营”第一时间组建了百余人的救援突击队,分批奔赴郑州、新乡等地参加救援。
无论是战疫第一线,还是抗洪最前沿,无数退役军人不惧生死、逆行出征,用实际行动诠释在军营大熔炉里树立的远大理想、建塑的崇高信仰、熔铸的坚强意志、培育的奉献精神。
“解决退役军人的困难是我的责任”
“当兵保家卫国,退役服务民生。”这是退役军人衡飞的担当。
2010年退役后,衡飞带领战友从一家20平方米的擦鞋店起步创业,发展成如今3000余平方米的智慧工厂,40余家门店,带动600余人就业。
不忘初心,敢挑重担。在创业的同时,衡飞也积极回报社会。2018年,衡飞在天津成立了洗染业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为退役军人提供标准化培训,带领更多退役军人翻开人生新篇章。
同样艰苦创业、积极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的退役军人,还有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爱心助学基金会监事长窦正满、河北省华丰裕达集团党委书记赵凤全。
2004年,窦正满退役后选择自主择业,创办拖轮公司。目前,公司有1/3的员工是退役军人。为让大家尽快适应岗位,窦正满组织他们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再就业。
“解决退役军人的困难是我的责任”,在赵凤全创业之初组建团队时,第一选择就是退役军人;企业发展阶段,优先录用的是退役军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第一个想到的是退役军人……公司里,现有退役军人员工200余人。在赵凤全的带领下,凭着退役军人坚韧的奋斗精神,企业一步步从小到大、从大到强。
他们是广大退役军人的代表,是建功新时代、奋斗新征程的典型。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在人生“新战场”上续写了不平凡的华章。
退役军人张华荣白手起家,创办了华坚集团。2011年,张华荣到非洲投资设厂,招聘8000余名当地人就业。他为员工免费提供膳食,用大爱的心,浇灌出友谊的花朵。
“作为退役军人,能帮社会做一点是一点”
上海到云南,19年时间里,张志勇往返两地的次数,多到自己都记不清。
如此奔忙,只为一桩事:帮助困难学生。
自2002年起,张志勇长期提供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共有800余名。他和他的公益服务社累计为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新疆等地捐款280余万元,捐赠各类物资580余吨,惠及学生近5万人、教师500多人。
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助学扶贫,使张志勇成为无数被帮助过的孩子口中的“上海阿爸”。这位退役老兵,在公益事业上,充分展现了军人的风采和情怀。“当初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回到地方我又得到了很好的待遇,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作为退役军人,能帮社会做一点是一点。”
戎装虽脱,初心不改。他们是广大退役军人的优秀代表,秉承军队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使命。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身份不同、岗位各异,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信念相同。他们的美是忠诚之美,是奉献之美,是奋斗之美,更是时代之美。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