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关切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基因,二者在很多方面相融相通。一是唯物论。《史记》中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包含道德、情感等)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二者在意思上异曲同工。二是辩证法。中国哲学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在精髓上高度契合。三是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奋斗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中华文明倡导“天下为公”,主张建立一个“讲仁爱、重人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想社会。二者在价值追求上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相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中国人民接受和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机活力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弘扬者
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毛泽东最早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目标,即“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他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化。毛泽东不仅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还明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党的八大决议也强调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文化来整理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充分彰显。邓小平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会”“一国两制”“摸着石头过河”等强国富民的思想。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如他引用“信仰的味道真甜”激励广大干部保持理想,坚守信仰;引用“二世而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他还使用“革命理想高于天”“打铁必须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等“习言习语”增强全党的责任感和担当感,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因而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坚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迪思维,为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三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思想就是力量”,思想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守人民的心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内涵、领域、质量等方面不断扩大和提升。四是要立足世界、着眼未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和平与发展仍面临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中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等,亟须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重任,积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世界展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