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举行2021年新教师导引计划迎新周活动

来源:清华大学  2021-09-09 10:57:54   417 阅读

金风送爽,秋色宜人。迎来了2021级全体新生的清华园,也同时迎来了200余位新入职教师和1200余位新进站博士后。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如何在清华开始教学工作?如何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开始科研工作?在清华的工作与生活还有哪些注意事项?新教师们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一点都不比新生们少。

为帮助新进校教师了解学校情况,适应教师职业生涯的转变,8月30日至9月3日,全体新教师的“入学教育”——“新教师导引计划”迎新周活动顺利举行。

“新教师导引计划”由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作为申请教师资格证的必要环节,包含了迎新周活动和为期一年的后续计划,内容涵盖师德思政、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教育领导力四个模块,着重解决“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如何开设一门课程”“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如何指导学生”和“如何自我调节”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重要议题。



活动现场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本次“新教师导引计划”迎新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并结合建党10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特别设计组织了寻访校园红色印记沉浸式校史党史宣讲、观看《大先生》光影演出和电影《大学》等特色活动。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郑力作迎新报告

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郑力作首场报告。他首先代表学校对全体新教师和新进站博士后加盟清华大学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清华大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布局、人事政策、现状使命等基本情况。郑力表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必须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新教师应当珍惜几代清华人为清华赢得的声誉,为清华的发展贡献力量,严守师德底线,弘扬清华精神,做一名光荣优秀的清华教师。



李一兵作清华教师职业道德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一兵作题为“崇尚师德,铭记使命”的报告。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为切入点,突出了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并结合高校师德师风相关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李一兵指出,希望新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与内涵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并自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大先生”。



孙道祥、钟海旺、周金霖(从左至右)进行“老少接力”宣讲

“大先生”沉浸式演出以光影为舟渡,为新入职教师讲述了“立德为首,学高为师,教益为友,育人为本”的教书育人故事,带领大家重走清华大家育人之途。叶企孙、顾毓琇、梁思成、朱自清、马约翰……昔日名师,烁烁如日升,默默如月恒,其精神长久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也将引领各位新教师成为新一代清华的“大先生”。演出结束后,活动以“老少接力”的形式,邀请了退休老教师代表孙道祥、青年教师代表钟海旺以及在校学生周金霖,从老中青三代不同的视角,讲述了清华人自己治学为人的故事。



陈巍(左)、蔡峥分享职业生涯心得体会

在“真人图书馆”环节,电子工程系教授陈巍、天文系副教授蔡峥结合自身在清华工作的经历,向全体新教师分享了自己进入清华以来从事的科研、教学和公共服务工作。陈巍表示,青年教师需要平衡好教学、科研和管理三者之间的时间,要让教学、科研和管理发生“化学反应”,努力实现“成就自我,点亮学生,带动学科”的目标。蔡峥说,成为教师意味着“有一分光、发一份热;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教师要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目标,为学生做榜样,为国家育人才。



新教师参观校史馆



寻访红色印记

在改造后面貌一新的校史馆,校史研究室王向田、刘惠莉、李珍、孟然四位老师带领近200名新教师游走在110年的时间隧道中。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件件难得一见的藏品,一帧帧珍贵的历史影像,让大家仿佛置身当年真实情景。三院遗址、清华英烈碑、闻一多雕像、地质之角……新教师沿线寻访红色印记,感悟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传承。驻足于客观可感的建筑物前,抽象的历史浮现在眼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各位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使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如何在清华开始教学工作



杨斌介绍清华教育理念

副校长、教务长杨斌以“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高层次人才”为题作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清华探索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过程和规划,并以“学堂计划”、“强基计划”和写作与沟通课等为例,介绍了清华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取得的成果。杨斌强调,要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全体教师必须贯彻“四个坚持”,不仅要坚持立德树人和质量优先的原则,更要坚持改革创新和担当作为,既要出人才、出成果,又要出经验、出示范,为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红介绍清华教学工作

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主任王红围绕“如何在清华开始教学工作”的问题,生动讲述了成为一名清华园新“园丁”所需要的必备素质。王红说,在清华开展教学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阶的过程,新教师必须首先通过领悟清华理念来寻找正确方向,其次需要明确培养目标以寻找教学依据,最后还需要了解相关制度而树立职业底线与红线。她详细介绍了开课资格达标评估制度、课堂教学评估维度和教学档案袋的评审规范和标准,帮助全体新教师更迅速更全面地了解清华教学管理体系。



李蕉(左)、梁思思分享课程思政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务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以“课程思政的‘入微’与‘入味’”为题,阐述了她对于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的理解。李蕉表示,课程思政已成为清华大学“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时代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教师应当努力提升自己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建筑学院副教授梁思思以“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一课为例,讲述了自己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进阶之路”。梁思思说,课堂讲授不仅要选择可以产生共情的故事作为案例,还要将案例与国家需求密切结合,“将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

如何了解学生、指导学生



过勇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过勇以“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清华育人工作传承与创新”为题发表讲话。过勇说,教书育人是清华教师的首要职责,“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教师至高无上的荣耀。成为一名优秀的清华教师,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悉心指导,更需要课堂外的育人工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新教师应努力在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方面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学术科研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育高质量人才。



白本锋(左)、赵岑介绍清华育人工作

党委学生部部长白本锋作题为“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报告。白本锋结合校内标杆课程、导学思政工作机制及各院系实践的典型案例,深入阐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和要求。他指出,“三全育人”工作在贯彻过程中既需要党委统一领导,更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新教师应尽快熟悉自身工作职责,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立足于当前研究生教育新形势和新时代研究生特点,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赵岑就如何构建导学思政育人工作体系进行分享。赵岑指出,面对思想更为成熟、社会角色更为多元的研究生群体,必须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从导学互动这一关键渠道开展思政工作。新教师可以利用起校内的导学交流空间,与学生开展常态化交流,传承起清华长久以来优秀的导学传统。



耿睿(左)、李焰介绍清华学生学情与特点

“如何成为更好的教师?”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主任耿睿认为,只有真实地了解学生学业上的期待和挑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基于清华学生学习数据和案例,耿睿对清华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李焰同样从调查数据和真实心理咨询案例入手,向全体新入职教师呈现了清华学生心理状况概貌,并就师生沟通中可能发生的情境提出了相应的工作策略和建议。

如何开始科研工作



李水清(左)、甄树宁介绍学校科研管理相关工作

科研院副院长李水清向新入职教师介绍了学校科研管理体系的概况、成果和组织架构,并详细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科研院副院长甄树宁详细阐述了校内科研机构的类型和制度体系,以及跨学科交叉机构的建设情况。



雒建斌院士分享科研心得与体会

机械系雒建斌院士以自己多年来从事薄膜润滑、超滑与纳米制造的研究经验为例,向在场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体会。他认为,对待科研只有秉承坚持不懈的精神,必须“看得准、入得深、守得住、做得强”,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成绩。

开启清华工作与生活



相关部处负责人介绍清华工作与生活

保卫部、保密办、工会、总务办、财务处、人事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等相关部处负责人分别围绕清华校园及个人安全防范、人事与薪酬福利制度、科研服务与管理、教师聘任与发展等主题,为新教师作专题分享,并组织分组交流讨论。



新教师在大礼堂前记录入职“第一课”

清华大学“新教师导引计划”是教师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新周后,还将以课程、讲座、工作坊、座谈、观摩、参观、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持续一年的活动,引导和帮助新教师更好地开启清华教师的美好生涯。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