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ature发表西华师大天文研究团队重大科研成果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2021-09-03 14:34:34   411 阅读

8月18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主刊在线发表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研究团队最新重大科研成果,发现青海冷湖地区国际一流光学天文观测新台址。这一新发现打破了长期制约我国光学天文观测发展的瓶颈,成果一经发布,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央视新闻“朝闻天下”、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等对此进行专门报道。



《青藏高原上的冷湖天文台址》(Lenghu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ing site)

该成果由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系系主任邓李才教授领衔的冷湖地区光学天文台选址团队完成,成员包括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等单位研究人员。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的冷湖地区日照丰沛、降水极低、夜空晴朗,历史记录的天气情况良好。自2018年1月始,研究团队通过对冷湖赛什腾山区的实地考察,依据沙尘垂向呈指数分布的特性,确定在山区4200米海拔标高点进行定点选址。研究人员采集了主要的台址参数,包括气象、天空背景亮度、夜间云量、沙尘和最为重要的天文大气视宁度。在初期完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团队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挑战生命极限,保障了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经细致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冷湖赛什腾山C区4200米标高点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与国际最佳天文台址基本持平,可以和夏威夷莫纳克亚(Mauna Kea)这样举世公认的国际一流天文台址比肩。



第一次实地踏勘赛什腾山顶峰,比后来建设的C点高300多米



研究人员爬山

“目前,能达到下一代望远镜建造和运行要求的优良天文观测台址都在西半球,冷湖填补上了东半球的缺失,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24小时的监测网络。冷湖新台址的发现,不仅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是国际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资源。”邓李才表示。



赛什腾山建设工地沐浴在日落的余晖中,水平线之下是略带浮尘的柴达木盆地,一望无际

该项成果论文“Lenghu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ing site”于北京时间8月18日晚在线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主刊,西华师大天文系教师王坤、刘念、任安炳、罗志全、闫正洲等为论文合作者。

早期就参与此项工作的天文系闫正洲博士见证了期间工作的艰辛:“初期阶段的后勤保障非常困难,还要克服在零下30度的野外环境开展工作。这是一项国家基础科研开创性工作,没有对天文研究的深厚情怀是难以起步和持续的。”

“西华师范大学在发展本校天文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组建了研究团队。学校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联合开展勘选工作,并承担了青海重大科技专项的光学台址监测课题任务。这些参研单位的同行,基本是西华师范大学全职或兼职研究人员”。邓李才介绍。

“长期以来,西华师范大学倾力特色学科建设,持续加大在天文学的科研、人才引进以及天文台站与望远镜建设、设备升级等方面的投入,如今已经显现出较强的影响力。”校长王元君表示。2020年7月23日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会上,校长王元君、副校长陈涛代表学校签署了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学生实习基地的落户协议,西华师大成为正式落户冷湖观测基地的首个高校。



西华师大签约共建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学校率先建成50BiN科学级光学望远镜。2020年12月19日夜,西华师大天文团队人员与国家天文台科学家一起,成功于冷湖台址进行首次科学观测。“我校设备率先在具有国际水平的天文台投入使用,彰显了西华师范大学特色学科发展的成效,为建设一流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党委书记王安平表示。

据悉,目前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项目已有大量的科学设施开始建设,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的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清华大学6.5米大口径宽视场望远镜等。从望远镜数目和口径上看,冷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天文台。在不远的将来,口径达8米的我国第一个大科学项目LAMOST将在升级改造后搬迁至冷湖,国内、国际超大型望远镜和大型望远镜阵列将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届时科学仪器设备投资将达数十到上百亿元规模,冷湖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台之一。

“西华师大天文研究团队已经占据优势位置,我们支持学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前沿课题研究,与国内外研究团队合作做出更多优秀的成果。”王安平表示。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