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色文化走进云南

来源:云南大学  2021-09-01 11:41:47   823 阅读

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 

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昆明市中心的光华街中段,前面是云瑞公园,后面是人民胜利堂。纪念碑所处的位置是昆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核心区。

timg (1).jpg

昆明市五华区——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 

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建后,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英勇的斗争。1930年底,中共云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省委主要领导人和大批革命同志壮烈牺牲。

1935年和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分别路过云南,云南支队在川滇黔边区坚持斗争12年。在这之前的1934年,在广西的红七军曾派干部进入云南富宁,组建了滇黔桂边区劳农游击队,坚持斗争直到富宁解放。1935年云南地方党组织恢复重建,团结全省各阶层人民,开展了深入广泛的抗日救亡运动。滇军58军、60军开赴抗日前线,在台儿庄、中条山等战役中奋勇杀敌,数万将士血洒疆场。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城市领导了“一二一”等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以后,云南地下党又在全省广大农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最后配合野战部队解放了云南。

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胜利进驻昆明,2月24日,陈赓司令员在全省地师以上干部会议上庄严宣布,云南完全获得解放。

为永远铭记英雄们的不朽功勋,早在1950年12月,云南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就通过了在昆明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于1995年2月24日正式竣工,这是云南人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一座纪念碑。

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昆明市中心胜利堂前,碑前正中,镌刻邓小平所题8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金字行楷,清秀雄逸。碑后题日: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以来,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云南,保卫祖国边疆,建设社会主义而英勇献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朱德旧居

昆明朱德旧居有两处,相距不远,坐落于昆明市华山西路水晶宫红花巷四号和小梅园巷三号。红花巷四号的旧居大门两侧分别立着一个雄狮,右边有一块大理石雕刻着“朱德旧居”。

timg (1).jpg


朱德旧居位于昆明五华山北面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和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院为昭山小学使用,红花巷4号院为云南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建筑内都陈列有朱德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

1921–1922年朱德在此居住时,是思想激烈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在纷繁的政治风云中傍徨苦闷,在前进的道路上求索,想找到一条救国救民、富中兴邦之路。1922年终于从求索中悟出真谛,决心离滇去寻找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去寻求真理。从此以后,朱德结束了半生旧军队生涯,走上革命道路,成了党、国家和军队的创始人、缔造者之一。朱德走后不久,肖夫人在这里逝世,房屋便委托好友李云谷先生代管。建国后,李云谷先生征得朱德的同意将两处房屋交给国家。红花巷4号由省政府办公厅使用,小梅园3号拨给教育部门兴办市第六幼儿园,现由韶山小学所用并将其设为朱德事迹陈列室。现房舍基本保持原样。1983年7月19日五华区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共五华区委决定为五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timg (2).jpg

朱德旧居展出内容丰富,非常有纪念意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了宣传爱国主义,旧居举办了朱德诞辰120周年研讨会以及13场书画展、摄影展和少儿美展,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朱德旧居共计接待游客四万多人次。

水晶宫红花巷4号旧居,坐北朝南,中式土木结构四合院。正房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檐下有廊。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到座面阔五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马标的私人房产。1900年朱德由川来滇,以蒙自籍身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武,与马标有师生之情谊,1911年毕业,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靖国战争中屡建功绩,步步晋升。 1921年朱德出任云南省警察局长。马标将此房转让给朱德,同时还购得房后空地和几间旧房,由朱德与其挚友李云谷设计建成中西式外走廊砖木结构楼房一幢。楼东面一间为朱德当年住房,楼后建一小花园,建成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宅院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楼下全有走廊连接贯通,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楼房后是一高坡,坡前还有一空地。花园遍植主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朱德把这座花园住宅题名为“洁园”。这个看来普通的命名是有其深意的,既表达了朱德对当时军界官场腐败黑暗的种种现象的不满,寄托了洁身自重的理念,也表达了他对革命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洁园”,是朱德在战乱时期一个温馨的家,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1957年朱德和康克清同志来滇视察工作时,曾回旧居并在红花巷4号院中留影存念,李先念夫人林佳眉同志及朱德亲属来昆时也曾到此瞻仰看望。

周保中故居位于大理市湾桥镇上湾桥村,其建筑座北向南,正房 三开间,夯土墙茅草覆面,南面两间低矮草房为厨房和厩房。院心种植有桃 树、木瓜树等,建筑简朴,门前有小溪流淌,环境幽静宜人。周保中的童年就在 这里度过。原故居于1951年被焚毁无存,现在周保中故居所在的湾桥村东重 建一座纪念馆。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timg (1).jpg

2019年9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周保中(1902-1963年),云南大理湾桥镇 人,白族,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先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总指挥兼政委,抗日联军副总指挥,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副省长, 八界中央候补委员等职。 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北京医院病逝,终年62岁。

现在,周保中纪念馆已在他的家乡——大理市湾桥乡湾桥村落成,馆前还建造了他高大挺拔的塑像,成为向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前往瞻仰参观的中外游客和青少年学生纷至沓来,他们对周保中这位抗日民族英雄无不由衷赞佩。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3.jpg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为缅怀八年支持之辛苦,纪念三校“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的珍贵历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大各校即将复员北返之际,校方决定树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原碑立于现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正面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碑后则为联大校志委员会纂列的、由唐兰篆额、刘晋年书丹的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刻录了834位联大参军同学的名字。后各校逐步将此碑复制,立于该校。

由来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八年间,西南联大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学者,写出中国教育史上最绚烂的一页。在联大招收的8000余名学生中,已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3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郭永怀、陈芳允、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以及8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信息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该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image.png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共办19期,毕业学员达4000余人。每期一年半至二年,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种。在历届毕业生中,有的后来成为杰出的革命将领,如朱德、叶剑英等。第15期还招收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等国留学生。教官多数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培养新式陆军军官学校之一。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讲武堂主体建筑为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砖木结构,东、南、西、北四楼对称衔接,成一方形四合院,占地约1.44万平方米。东、西楼各长约119米,宽10米;南、北楼各长约116米,宽7米,高均约12米;南楼中部的阅操楼高约115米,宽13米,规模宏大。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历史概况

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云南陆军怀着炽热的爱国热忱,不畏牺牲,勇敢战斗,屡建战功,为推翻清王朝,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出了贡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而滇军的成长,又与云南陆军讲武堂分不开。

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毕业后任中下级军官。由于该校教职员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是倾向革命的分子,一部分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概要,有以滇越铁路为例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同时,又抓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他们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提高。

使学校成为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中,不仅讲武堂的教职员成了核心人物,讲武堂的学生,亦成了中坚力量。

旧址布局

image.png

云南陆军讲武堂,从1909年开办,至1928年结束,共招收学生19批,分步、骑、炮、工四科,第15期还有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的留学生,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领,如第3期特别班的朱德,第15期的叶剑英等。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在今省农展馆、省图书馆一带。

现存讲武堂的主要建筑,是一院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土、木、石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150米,宽10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人。南北楼为学员宿舍,南楼中部突起,为阅操楼。今农展馆一片,是当时的阅兵集会场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微信截图_20210526144528.png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基地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校庆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联大旧址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改称云南师范大学,其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

校史演变

长沙临时大学租借湖南圣经书院作为教学楼。1935年,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的不利情况,清华大学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学校拨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今址为中南大学)动工修建一整套的校舍,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华北事变后,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南开大学被毁,初步统计财产损失300万元(法币)。

1935年冬,清华大学从清华园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汉口暂时保存,随时可以运往新校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校长,在庐山会议后并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暂时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开大学遭到日机轰炸,大部校舍被焚毁。8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分别授函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指定三人分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三校在长沙合并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建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0月,1600多名来自三校的师生经过长途跋涉陆续到达长沙。10月25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校本部位于长沙城东的韭菜园,主要租借圣经学院和涵德女校。

微信截图_20210526144601.png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慰劳湘黔滇旅行团到达昆明1937年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这一天,后来定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临时大学综合了清华、北大、南开原有的院系设置,设17个学系。截至到11月20日,在校学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华学生631人、北大学生342人、南开学生147人,新招学生114人、借读生218人;教职员共有148人,其中清华73人。

1938年1月20日,举行的第43次常委会作出即日开始放寒假,下学期在昆明上课的决议,并且规定师生3月 15日前在昆明报到。 

1938年2月中旬,长沙临大开始迁徙昆明。2月19日,师生在长沙韭菜园的圣经学院(为临大所租借的教学楼)召开誓师大会,开始搬迁过程,由于战时内地交通困难,女同学和体弱男同学由粤汉铁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同学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有男同学200余人则组织了湘黔滇旅行团,行程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

1938年3月18日,由于昆明校舍紧张,时任北京大学秘书长的郑天挺作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蒙自建立分校的北大先期筹备人员到达蒙自。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1938年4月2日,教育部发电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设文、理、工、法商、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校本部所在地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1938年4月19日,常委会决定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办事处。4月底,蒙自分校筹备完毕。

 1938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开课。

1938年6月8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关防”到校,7月1日正式启用。学校不再称“临时”,表明抗战的长期性。

1938年8月,蒙自分校结束课程迁往昆明。8月4日,常委会议决:奉教育部令,联大自下学期起增设师范学院。

西南联大结束而专门发布的布告。

1938年12月21日,第98次常委会决议,决定由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任期一年,本学年由清华校长梅贻琦担任。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没有实施轮任制度,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7-8] 1939年7月,三校恢复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9月19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常委会呈请教育部指拨专款,筹设师范学院附中、附小及幼稚园。 [4] 1940年11月13日,第161次常委会讨论后,决定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由杨振声任分校主任。

叙永分校于1941年10月全面结束迁回昆明。

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结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回原址,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起义纪念馆

微信截图_20210526145421.png

云南起义纪念馆

基地简介

云南起义纪念馆是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卢氏公馆建成的纪念馆。馆内采取场景复原、实物资料和展板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云南起义惊心动魄的经过。

公馆即是卢汉居住生活的地方,也是他重要的办公场所。1949年12月9日晚,卢汉以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为名,在公馆内扣押了西南长官公署长官张群、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等军政要员,随后到五华山省政府宣布云南起义,至此,云南和平解放。卢汉公馆见证了云南和平起义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云南起义纪念馆以图片、文字、场景复原的形式,展现了卢汉精心策划云南起义的准备工作,以及卢汉与国民党反动派艰苦卓绝、错综复杂的斗争,彰显了卢汉为了云南人民舍身为民、机智勇敢的精神。再现了云南和平解放的过程和取得胜利的意义。

云南和平起义,粉碎蒋介石企图利用云南险峻的地理优势顽固坚守,做最后的顽抗的美梦,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加速了全国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进程。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image.png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基地简介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日月广场北侧,是为纪念1936年红军长征时抢渡金沙江后进入迪庆州所做的专题博物馆。于2007年08月20日建成开馆,博物馆馆名由肖克将军题写,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等74位红军后辈出席了开馆仪式。

博物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展出内容

展厅里有序陈列着当年红军进迪庆时使用过的船只、枪炮、标语、文件书籍以及马灯、药箱、粮袋、水壶等生活用品,还用大量的图片介绍了长征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李真将军的女儿,把将军生前亲笔题写的“发扬红军光荣传统”字幅交给博物馆收藏。红军后辈们还把签有1100多名老红军及后辈名字的红旗赠给博物馆。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它是云南的历史、文化、艺术的聚集之地,也是来滇游客的必经之地,更是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

建馆以来,经过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等方式,云南省博物馆已经收藏了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

云南省博物馆

timg (2).jpg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是云南省最大的文物收藏单位,我馆同时也是云南省可移动文物最大、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和文物鉴定机构。作为云南省的文化重地,这里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我们展示了云南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展示着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是人们了解云南历史、领略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

timg (1).jpg

经过近70年的建设与发展,云南省博物馆在各方面成绩显著,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西南领先、在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遇、思想与艺术交融,在一代又一代云博人的坚守和期盼中,张开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

一二·一四烈士墓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昔日的西南联大的旧址、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的校园之中。它是为了纪念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运动中牺牲的四烈士而建。

timg (2).jpg

在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范学院)校园东北隅,有座青竹和翠柏掩映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

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

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

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

哪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

哪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

哪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

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这里瞻仰、凭吊;广大青少年常到这里扫墓、悼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不久,毛泽东亲临重庆和蒋介石会谈。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经历了八年抗战的中国人民渴望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timg (1).jpg

但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却以和平谈判作掩护,蓄意挑起反共内战。10月3日,蒋又以突然袭击手段,出动驻昆明的嫡系部队胁迫云南省主席龙云下台,任命CC系骨干分子李宗黄为省党部主任、代理省主席,关麟征为警备司令。得手以后,就公开镇压民主运动。

11月25日,昆明600余名大、中学生和各界群众在西南联大举行时事晚会。由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和潘大逵四教授发表反内战讲演。

国民党当局布置军警特务在会场内外进行捣乱和威胁。他们先是割断电线,又派特务捣乱,后竟武装包围联大校舍,鸣枪恫吓群众。第二天,国民党中央社发布造谣新闻,颠倒黑白,说什么“发生匪警”,驻军前往捕捉,“匪徒竟一面鸣枪,一面向黑暗中逃窜而散”云云。

11月26日至28日,31所大中学校相继罢课并成立罢课联合委员会,发表《罢课宣言》,宣布罢课。明确提出立即制止内战,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外国助长中国内战,立即撤出驻华美军;组织民主联合政府;保障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游行自由。向云南省当局提出四项要求:追究射击联大事件的责任;取消不准集会游行的禁令;不许逮捕同学;责令制造谎言的中央社道歉。

而蒋介石电令李宗黄“以组织对组织,以宣传对宣传,以行动对行动”,于是军警出动,肆意殴打上街宣传的学生,强迫学生“无条件复课”。

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当局组织大批特务和军人携带凶器,分头闯入云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和联大附中、南菁中学等,不但撕毁墙报、破坏校具,甚至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大打出手。南菁中学教师于再(共产党员)被手榴弹炸死于联大新校舍门前,联大师院学生潘琰(女、共产党员)、李鲁连和昆华工校张华昌也在手榴弹爆炸声中倒在血泊中,另重伤25人,轻伤30多人,酿成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面对反动派的屠刀,昆明爱国青年并没有退下。全市3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联合罢课;昆明市10余万群众到校园祭悼烈士;延安、成都、重庆、上海等地都集会声援;省内楚雄、玉溪、墨江、宣威、昭通等各中学相继响应。斗争取得积极成果。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为纪念烈士,鼓舞后继者,昆明市中等以上学生罢课联合会,决定用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在西南联大校园(今云南师范大学)内修建四烈士墓。

1946年3月17日,在举行了30000人参加的出殡示威游行后,将四位烈士安葬在这里。解放后,四烈士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