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传承红色文化 展现山水魅力

来源:广西大学  2021-09-01 11:04:08   616 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微信截图_20210520112425.png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61年,原名“南宁佛子岭革命公墓”。1974年更名为“南宁革命陵园”,1986年9月正式被定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园名由邓小平亲自题写。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20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组成部分

烈士陵园占地2400多亩,由纪念雕塑园,广西革命纪念馆和抗战、解放、和平纪念景区共三部分组成。

纪念雕塑园

纪念雕塑园由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无名英烈的雕塑和雕塑园中心纪念广场组成。雕塑园中心纪念广场耸立着高12.11米,宽40米的花岗岩纪念群雕。群雕气势雄伟,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时的光辉形象。 整座纪念雕塑园的纪念碑采用灰白花岗岩雕刻,于2002年1月兴建,2003年11月7日落成。

广西革命纪念馆

广西革命纪念馆是一幢外观设计肃穆、典雅的两层仿古建筑,始建于1978年,总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21个展室,通过陈列的800多幅历史照片、翔实的文字资料和150多件文物,记录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西革命先烈生前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走进纪念馆,在宽敞明亮的展室里缓缓而行,人们透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仿佛看到自辛亥革命以来,广西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长卷。

微信截图_20210520112437.png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中央红军6万多人突破国民党军在赣、粤、湘边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桂北地区的湘江边,蒋介石调遣30万重兵,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经过7天奋战,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以伤亡3万多人的代价,胜利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这就是红军长征中极其重要的湘江战役。从馆内珍贵的史料中,人们仿佛看到当年革命先烈为了广西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的壮烈场面。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在广西的共产党员雷沛涛、罗如川、高孤雁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志士被捕入狱。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3000多名广西籍的志愿军官兵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馆内陈列着已故老将军、老红军、老干部的生平事迹,他们每个人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终生。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抗战、解放、和平三大纪念景区

在烈士陵园内的最高处,是抗战、解放、和平三大纪念景区。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纪念群雕、一座座肃穆的石碑,既是对于历史的生动再现,也蕴含着后人对英烈的敬仰和深切的缅怀之情。

百色起义纪念馆

333.png

百色起义纪念馆

基地简介

百色起义纪念馆位于广西自治区百色市东北郊迎龙山。由张云逸大将提议,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批准,成立于1961年,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1996年11月1日,经江泽民同志题写,正式改名为“百色起义纪念馆”。

馆舍简述

纪念馆大门四根粗大圆柱稳稳地支撑着皇冠形的外廊,象征着百色人民顶天立地、气壮山河、砥柱中流的气魄。在大门上方的正中,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百色起义纪念馆”七个行书镏金大字。大门两侧分别是高7.3米、宽8.9米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场面。序幕厅的正壁是高4.28米、宽25.23米的“百色起义”汉白玉大型浮雕,以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百色起义波澜壮阔的场面。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屹立于大厅正壁的浮雕中。

珍贵藏品编辑《敬告同胞书》传单 1925年,韦拔群以国民党广西省特别党部名义发表《敬告同胞书》,号召同胞们团结起来,“实行国民革命”。《土地法暂行条例》 1930年5月1日颁布。《条例》的主要内容:一是没收土地的范围是地主反革命的土地;二是分配土地以出产之多寡即按产量来计算田亩;三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四是实行抽肥补瘦分配办法。

历史沿革

始建于1961年,设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粤东会馆里,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1996年9月更名为“百色起义纪念馆”,同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了“百色起义纪念馆”馆名。我们今天参观的百色起义纪念馆是1999年12月11日,即百色起义七十周年纪念日正式开馆,位于后龙山上的新建百色起义纪念馆。

222.png

1999年12月,百色起义纪念馆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6年,百色起义纪念馆荣获由中国红色旅游网、中宣部《党建》杂志、红旗出版社颁发“2006年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称号。2007年,百色起义纪念馆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黄姚古镇

1.png

黄姚古镇

基地简介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距离贺州市区40公里,距桂林200公里。黄姚古镇方圆3.6公里,属喀斯特地貌。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自然景观有八大景二十四小景;保存有寺观庙祠20多座,亭台楼阁10多处,多为明清建筑。著名的景点有广西省工委旧址,古戏台,安乐寺等。黄姚古镇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景区。 

2020年11月,广西贺州黄姚古镇位列由大数据权威分析机构迈点研究院发布的4A级景区品牌500强榜单第2位。

历史沿革

黄姚,古时随县居南越地。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置苍梧郡,辖临贺、猛陵等县,黄姚地属临贺地。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年),梁武帝萧衍析今昭平县地马江以上至平乐县南面置静州,辖梁寿、静慰二郡,并在二郡中设龙平、安乐、宁新、博劳、荡山五县,黄姚地属荡山县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撤销静州,将安乐、博劳、宁新三县撤并人龙平县,荡山县部分归龙平县,部分归贺川县,黄姚地受龙平县辖。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静州,并将临贺、平乐等地设置昭州、贺州,黄姚地受昭州龙平县辖。

五代十国时期,虽经战乱,但州治如唐代制,黄姚地届龙平不变。宋仁宗时期平定依智高之乱后,静、昭、贺三州的社会趋于安定,宣和六年(1124年)将龙平县改名招平县,意谓招抚平定,后将“招”字改为具有光明、明亮之意的“昭”字,定名为昭平县,黄姚地属昭平县辖。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将昭平县划分为里管理,黄姚属宁化里辖。清咸丰十年(1860年),地方多故,县办团务,将全县划为十区,以预、备、财、恒、足、关、防、乐、太、平十个字为区名,黄姚属“关”字区辖。

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西实行区乡保甲制度,全县分明源、黄姚、马江三大行政区和二十三个小乡镇,在黄姚区设立黄姚镇,届黄姚区辖。

2.png

解放后,1950年4月,昭平全境划分为一、二、三、四区,其余二十三个乡镇仍按解放前区划不变,黄姚镇属二区管辖。1959年9月改称为黄姚人民公社。

1984年7月,将原黄姚公社拆为黄姚镇和巩桥乡。2003年黄姚古镇景区正式成立。 [6] 2007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3] 2009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景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微信截图_20210524134338.png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基地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61年,原名“南宁佛子岭革命公墓”。1974年更名为“南宁革命陵园”,1986年9月正式被定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园名由邓小平亲自题写。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20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组成部分

烈士陵园占地2400多亩,由纪念雕塑园,广西革命纪念馆和抗战、解放、和平纪念景区共三部分组成。纪念雕塑园纪念雕塑园由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无名英烈的雕塑和雕塑园中心纪念广场组成。雕塑园中心纪念广场耸立着高12.11米,宽40米的花岗岩纪念群雕。群雕气势雄伟,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时的光辉形象。 整座纪念雕塑园的纪念碑采用灰白花岗岩雕刻,于2002年1月兴建,2003年11月7日落成。广西革命纪念馆广西革命纪念馆是一幢外观设计肃穆、典雅的两层仿古建筑,始建于1978年,总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21个展室,通过陈列的800多幅历史照片、翔实的文字资料和150多件文物,记录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西革命先烈生前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走进纪念馆,在宽敞明亮的展室里缓缓而行,人们透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仿佛看到自辛亥革命以来,广西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长卷。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中央红军6万多人突破国民党军在赣、粤、湘边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桂北地区的湘江边,蒋介石调遣30万重兵,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经过7天奋战,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以伤亡3万多人的代价,胜利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这就是红军长征中极其重要的湘江战役。从馆内珍贵的史料中,人们仿佛看到当年革命先烈为了广西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的壮烈场面。


微信截图_20210524134347.png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在广西的共产党员雷沛涛、罗如川、高孤雁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志士被捕入狱。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3000多名广西籍的志愿军官兵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馆内陈列着已故老将军、老红军、老干部的生平事迹,他们每个人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终生。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抗战、解放、和平三大纪念景区在烈士陵园内的最高处,是抗战、解放、和平三大纪念景区。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纪念群雕、一座座肃穆的石碑,既是对于历史的生动再现,也蕴含着后人对英烈的敬仰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园内旅游休闲景点烈士陵园的环境经过美化、绿化、亮化,山青、水绿。使花园、草地、小桥、水榭、凉亭,构成了一座既有古典幽雅,又具现代气息的园林,更好地烘托了纪念雕塑园的主题。2003年6月新建了雕塑园大门,烈士陵园初步实现了走陵园公园化的发展目标。

园内主要旅游休闲景点有:中心广场;人工湖风景区;中央山顶亭廊;仙子湖;九曲桥。中心广场位于陵园中部,背靠佛子岭,面向南宁市区,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场地开阔,四周铺设草皮,种有桃花、柏树等,是各界群众参观瞻仰最为集中的地方。人工湖风景区主要有风雨桥、树桩盘景园、民族风情村等景点。游览区内有湖水清澈的人工湖、横跨人工湖的风雨桥,构造精巧,民族风情浓郁,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节时假日、游览的、野炊的、钓鱼的都有能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流连忘返。

仙子湖修建于2000年,湖中有一尊汉白玉石料雕刻而成的“仙女”塑像,圆形底座上三位仙女似散花状,整座石雕呈乳白色;同时,一座与杭州西湖“断桥”相似的汉白玉拱桥,并修筑坝栏,把湖水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九曲桥建于2001年5月,在位于大道的右侧池塘内,汉白玉石材料,整座桥共修建了九个九十度湾,故取名九曲桥。中央山顶亭廊1988年,烈士陵园投资40多万元,在山顶景区旁边建成了以中央山顶亭廊为主的三个凉亭,这三个凉亭错落在雕塑群和松林之间,形成一个和谐优美整体。

广西革命纪念馆

微信截图_20210524115900.png

广西革命纪念馆

本馆简介

广西革命纪念馆位于广西烈士陵园内中轴线上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中心场所。

该建筑第一层始建于1978年,1988年扩建第二层,1989年开设广西革命斗争史和著名烈士事迹展览。

1996年7月,自治区民政厅投入资金160万元对馆内进行局部维修和接待大厅的装修,重新布置革命斗争史和著名烈士事迹陈列。

2001年,该馆增设了国防教育馆,陈列有战斗机、大炮及各类枪械,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革命纪念馆的教育功能。

2006年,该馆紧扣“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主题,建设了“红军长征过广西”专题展览,进一步提升了纪念馆的对外知名度。

2009年,作为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计划投资2640万元对整个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工程于2010年12月动工,2011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改造后的广西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5600平方米,由序厅、广西革命史展厅、专题展厅三个部分,共有21个陈列室。纪念馆陈列和收藏了广西自辛亥革命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史料、文物及烈士事迹等资料,收录和展出的著名烈士总共有351人。

本馆特色

广西革命纪念馆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雕塑、油画、场景复原等手段来再现历史史迹,同时,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符号于空间和展陈细节,体现了浓郁的广西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极具丰富的观赏性、互动性、教育性和艺术感染力,是广西红色文化的标志性景观。

右江革命根据地

微信截图_20210524115251.png

右江革命根据地

基地简介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广西右江地区的一部分华革命士兵和农民,在百色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中共前委书记、军政治委员。12日右江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龙州起义,成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至此,初步形成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10月,红七军和红八军一部整编为红七军,经转战桂湘粤赣边境,于1931年7月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序列。


建设内容

第一、广泛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红七军前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在红七军成立之初就颁布了大量的通令通告、政纲大纲及宣传小册子,对土革命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前委领导在东兰县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右江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5月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邓小平在东兰县办了两期培训班,培训开展土地革命的党员、干部,前委在平马专门办了一期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党政干部培训班,培训50多人,邓小平亲自给学员讲课。在党的领导下,东兰、凤山、恩隆、奉议、思林、果德等县的部分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其中东兰县普遍开展。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原则是: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分配的方式采取平分由农户“分耕”和平分由农户组成农业社进行“共耕”两种形式。在分配过程中,照顾住在大山里的瑶族同胞,同样分配壮族、汉族地主的土地给他们,以满足他们对土地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土地革命中,坚决维护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思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殿煊带头烧掉自家土地契约,奉议县县委书记黄治峰,在自己家乡分配土地时,选要产量最低的田地,把好地让给贫苦农民,使家乡的土地革命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军事建设。

红七军成立后,以扩大补充红军队伍,整顿培训军事组织,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技术水平作为军事建设和重点内容。1930年7月至9月,前委集中红军在平马、奉议一带进行全军整训,主要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主要做法是从总结经验入手,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做报告,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组织纪律和提高军事技术的目的。8月,前委将奉议、恩隆农民赤卫军改骗组建第四纵队,黄治锋任纵队长。至此红七军共有7000人,成为一支全国瞩目的人民军队。红七军前委还十分重视地方农民赤卫队和工人赤卫队的组织建设工作。从百色到果化的右江沿岸各城镇都建立工人赤卫队,各县建立赤卫军常备大队(也称常备营),区设赤卫大队或中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1930年2月,各县赤卫军改为战时编制,建立右江赤卫军总指挥部,直辖七个营,为脱产性质。到1930年7月间,右江地区赤卫军共有约10000人,为红七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兵员,为配合红军作战、维护社会治安、进行经济建设、保卫根据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党的建设。

微信截图_20210524115258.png

右江地区经济、文化、政治落后,没有产业工人,农村中的自耕农占相当大的比重,非无产阶级意识浓厚。前委从大力发展组织、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根据地建设中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加强对军队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建设。1929年12月20日,前委发出《红七军前委通告(第二号)——关于党的组织工作》,对健全党的组织系统、健全支部生活、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培训党的干部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为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红七军回师右江后,前委连续发出第六、第七号通告,要求大力发展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力量,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加紧党的政纲宣传,指出:要特别注意吸收农村中的贫农、雇农(即农村无产阶级)入党,特别注意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保证党组织的阶级先进性。前委和右江特委在努力发展党员的同时,通过举办训练班和支部活动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前委印发的《党员须和》,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930年7—9月,前委在平马举办党政训练班,各级党组织也无后办了短期训练班,使军队和地方党员100多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到1930年9月,右江革命根据地党员发展到2000人,其中军队党员500人,地方党员1500人,成为右江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右江特委书记雷经天1945年在《广西的苏维埃运动》一文中,对右江地区党员干部的敢于牺牲精神和模范带头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干部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只有牺牲,没有叛变。”

第四、加强政权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

右江革命根据地除建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外,建立健全县、区、乡苏维埃政权。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选拔民族干部参加各级政权的管理工作,在有瑶族的地方,选拔瑶族同胞参加到政权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根据地的地方党政机关中除了少数是外来干部外,绝大多数是本地的民族干部,部队中的连排干部,大多数也是民族干部。一批土生土长的民族干部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模范的作用。同时,根据地还注意加强群众团体的建设,广泛发动广大各族人民参加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坚持推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的方针,建立劳动中学、劳动小学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入学学习,当时恩隆县、向都县北区的奉议县仑圩就有平民夜校160多所。前委在百色创办了《右江日报》,扩大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形式。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粤剧等,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此外,根据地还开展经济建设、卫生建设等,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维护工商业的正常运转。前委制定了保护交通和商人营业的政策,取消一切政府军阀的捐税,实行累进税等。红七军在根据地内设立工厂,恢复和发展工业、手工业,如设被服厂、兵工厂等。同时,前委采取寓征于禁的政策处置过境烟土,即通过重税办法在根据地内禁止吸食烟土,既解决了军费开支的困难,又可逐步减少烟土过境的数量。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微信截图_20210609153822.png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基地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坐落于广西百色市解放街39号“粤东会馆”内。“粤东会馆”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1929年12月11日,由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发动和领导的百色起义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同志亲自为旧址题写了址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87年1月13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视察旧址时挥豪题词:“百色起义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如今,经过全面的整修,旧址已完全恢复了当年司令部的原样。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同志的办公兼住室,军部会议室、副官处、经理处、秘书处、参谋处、军医处、军部食堂、警卫营驻地等军部所属各机构,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观众。

深得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厚爱,已发展为成广西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耀眼圣地,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亮点,跻身于广西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在百色市民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到过红七军军部旧址,等于没有到过百色。”

1993年4月5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参观后称赞这个旧址“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自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旧址已先后接待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人数达210多万人次,观众遍及海内外和港澳台地区(其中40%左右为青年学生)。

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区文化先进集体”、百色地区“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深得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好评。旧址已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