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干部培训学院的党性教育基地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9-01 10:37:31   683 阅读

赵一曼纪念园

image.png

赵一曼纪念园

基地介绍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士,2007年黑龙江省发改委立项,在赵一曼被捕地建占地面积为60万平方米的赵一曼纪念园。2010年12月,尚志市赵一曼纪念园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赵一曼纪念园位于哈尔滨市尚志市长寿乡一曼村下屯(俗称下一曼村)北。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字淑宁,又名李一超,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详细介绍 PROFILE +

赵一曼纪念园位于尚志市长寿乡一曼村,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园内有赵一曼塑像、国旗台、主题群雕、纪念碑刻、抗联井、英烈墙、养伤窝棚、石砬子会议遗址、春秋岭战役遗址,以及野生树莓园、野生杜鹃园、荷花池、浆果采摘园等景点。

园中主题群雕为标志性景观,由人物雕塑、春秋岭主峰山石和浮雕组成,群雕再现赵一曼与团长王惠桐1935年11月14日在春秋岭主峰与日伪军激战时的情景。

纪念碑刻由民族魂、祖国万岁、巾帼英雄等42块石刻组成,丰富了纪念园的文化内涵,激发了人们对赵一曼烈士的无限缅怀。

抗联井,是抗联将士当年在春秋岭宿营和打游击战时饮用的水井,设计建造时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原了当年抗联井辘辘、山石风貌。

赵一曼养伤窝棚,按照当年的地形地貌和养伤窝棚的真实情形,进行了重新建设,再现赵一曼当年的养伤情景。

宁安市马骏纪念馆

image.png

宁安市马骏纪念馆

基地介绍

宁安市马骏纪念馆,坐落在古城宁安的带状公园之中,与两岸绿柳婆娑的牡丹江交相辉映,十分壮观。马骏纪念馆1995年8月落成开馆,建筑面积1448平方米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邓颖超生前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宁安市马骏纪念馆位列其中。

简介

宁安市马骏纪念馆,1995年8月落成开馆 ,建筑面积1283平方米,占地5000平方米。纪念馆为三层仿古建筑,造型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它座落在宁安市城南繁花似锦的江滨公园之中。邓颖超生前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位置与交通

马骏纪念馆座落在宁安市内,市域内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山色秀美、风光绮丽的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有浑然天成、自然绝景的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201国道和牡图铁路纵贯全境,距牡丹江民航机场仅20公里。马骏纪念馆就处于红绿结合的旅游链条上,吃、住、行、游、购、娱十分便捷。

建筑设计

纪念馆前面为苍松翠柏和鲜花所簇拥,8根白色擎檐柱,弧形蓝膜玻璃的钙塑门窗,白色的大理石墙面,光华夺目具有回族特色的蓝琉璃瓦屋顶及飞檐,是纪念馆显得古朴凝重。二层飞檐下悬挂着邓颖超同志生前亲笔题写馆名的匾额。

基本陈列

一楼西侧展厅和二楼展厅是基本陈列,内容为马骏生平事迹和纪念活动两部分,共十四个单元。

马骏生平事迹展通过实物、创作画、大型灯箱画、照片、圆雕、浮雕、沙盘、硅胶人场景再现、影视厅循环播放文献片、各级领导人题词,生动翔实地再现了马骏烈士的革命生涯和党和人民对他深切的缅怀。

“五四”运动杰出的青年领袖之一,是周恩来、邓颖超的亲密战友。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五四”运动期间,他曾率领京津万名学生代表大闹天安门,被誉为“马天安”,是中国近代史上被人们以天安门命名并加以称颂的民族英雄。“五四”运动后,马骏与周恩来等人发起创建了中国青年进步组织——“觉悟社”。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25年被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骏奉调秘密回国,临危受命担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重建北京市委。同年12月不幸被捕,1928年2月15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马骏烈士的一生是英勇战斗的一生,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珍贵藏品

马骏纪念馆现展出739件展品。珍贵藏品有:“五·四运动”中留日同学会赠给马骏的留日纪念章,马骏设计并使用的书柜、书桌,开展地下革命活动的接头标志物茶瓶、念珠。这些文物从不同侧面,介绍了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解放、唤醒民众,奔走呼号,英勇献身的光辉业绩。.

成绩和荣誉

马骏纪念馆开馆十多年来,社会效益斐然,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这里已成为机关企事业、乡村党支部、驻军指战员、广大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当重大节日,这里都成为大规模、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心,2006年接待观众52万人次。1999年,马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优秀陈列”之一。2001年,马骏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又被国家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image.png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基地介绍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中国第一个以石油工业为题材的原址性纪念馆,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该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陈列馆集教育功能、展示功能、研究功能、旅游功能以及人性化服务功能相融一体,成为展示大庆油田文化、石油员工风采的重要基地。陈列馆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油田历史研究的场所、优秀文化交流的平台、缅怀石油先辈的殿堂和旅游休闲观光的圣地。

馆舍简介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2005年3月8日,决定把“二号院”建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建设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历时18个月零18天,于2006年9月26日落成开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15900多平方米,陈展面积4200多平方米,拥有馆藏展品7458件。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陈列,馆内陈列分为“岁月大庆”、“松辽惊雷,油出大庆”、“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大庆赤子,油田脊梁”、“大庆精神,民族之魂”、“巨大贡献,卓越品牌”、“春风沐雨,光耀征程”、“油田百年”、“百年油田畅想”九部分。通过采用编年体和专题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46年的辉煌发展历程,油田领导的泱泱风范,企业文化的继承创新,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等内容,突出表现了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成功典范的主题。

游历展馆

主题雕塑

雕塑地面部分高4.7米,寓意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起点:寓意着“松基三井”是大庆油田的“起点”,“二号院”是石油大会战的“起点”,1959年9月26日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今天是大庆油田昂首百年的“起点”。永续:寓意着大庆油田追求资源采掘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战略,永续为祖国献石油、献能源的伟大事业。同时也寓意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万古常青。

大庆之路

“大庆之路”在馆内出现3次,但形断意连。院外部分总长56.2米,宽度1.959米,代表着大庆油田诞生于1959年。从院外走向院内,年份数字排列由大到小,表示正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当走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之路”年份排列由小到大,寓意从历史走向未来。

走进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题雕塑“起点·永续”。雕塑是以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井口装置为主体造型,地面部分高4.7米。

从进入展馆大门的第一步起,脚下用青铜铜板铺就的“大庆之路”镶嵌在院内广场中轴线上,铜板全部采用浮雕文字,将大庆油田从1959年9月26日诞生到2006年9月26日47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用魏碑字体刻在10毫米厚的铜板上。

陈列馆9个展馆

走进恬静古朴的四合院内,踏上用青铜铺就的“大庆之路”的那一刻,大庆油田开发的历史长卷便徐徐展开。这条连接室内和室外的甬道,镌刻着大庆油田47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轴线上是一座由岩芯、松基三井、油浪组成的主题雕塑《起点·永续》。

40多年前,在这片荒凉广袤的大草原上,走来豪迈的石油大军,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神奇,彻底改变了中国贫油落后的面貌。

“松辽惊雷,油出大庆”。采用从古代石油到近代中国石油工业的陈展叙述形式,概括了大庆油田发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该厅结束在“大庆”的命名上,用铜版画凸显出“大庆”两个醒目的大字,突出表现大庆油田开创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

“艰苦创业,光辉历程”。以叙史为陈展基本线贯穿,依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形成陈展空间的变化节奏,突出把史实重点作为陈展亮点,追求庄重不沉重、清晰有格调的设计风格。通过艰苦创业,甩掉贫油落后帽子;全面开发,快速上产;解放思想,创造高产稳产奇迹;百年油田,肩负国家石油战略安全重任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开发建设48年的辉煌历程。在采用基本展柜、史料文献、照片图标、实物展品等基本陈展手段的基础上,还采取了中心岛、铜浮雕、触摸屏、油画、沙盘、微缩场景等辅助形式,营造最佳现场氛围,让观众在历史的真实中感动。

“大庆赤子,油田脊梁”。这一部分以红色基调烘托主题,展示了以余秋里、康世恩等油田领导、科技英才、模范人物、老会战等大庆各类群体,通过国画、多媒体查询、连环画电子书等高科技手段的综合利用,生动反映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深刻主题。

“大庆精神,民族之魂”。主要展示以大庆精神为内容的大庆油田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博大内涵,以及新时期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发展。陈列采用立体空间交叉展示手段,通过“抗灾保生产”、“五毫米见精神”、“万里测温”、“万点调查”四个景箱,与展板的组合展示,再配以主题雕塑“石油魂”、露天电影院复原场景、石油歌曲点歌台等陈列形式的呼应,刻画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生动写照,喻示着大庆精神与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与日月同辉。

“巨大贡献,卓越品牌”,迎面而立的是一个大型雕塑——披肝沥胆奉献。它以7个大小不同的“品”字形钢架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庆品牌无价的中心主题。该厅共分雄厚的实力、宝贵的经验、饮誉海内外三个单元,采用亮

化、形象化设计表述,加强视觉冲击力,再现了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及良好的企业形象。

“春风沐雨,光耀征程”。主要展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庆油田的亲切关怀,是大庆永远的光荣和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

进入尾厅“油田·百年”,简约而大气的金色“大庆之路”再次出现,寓意通往百年油田、永恒大庆的时光隧道。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着大庆油田的发展前景如旭日朝阳,昂首百年,永远承担为祖国献石油的光荣使命。

走出尾厅,进入剧场《百年油田畅想》,采用国内先进的多幕投影演播方式,把百年油田的理想变为可以看得见的虚拟世界,反映大庆油田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百年油田、常青企业的宏伟目标。

所获荣誉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先后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全国青年文明号。

2007年,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07年12月4日,在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上,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最“年轻”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9年07月16日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铁人简介

铁人王进喜,(1923---1970),甘肃玉门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他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的民族英雄。

油田历史

背景: 40余年弹指一挥间,大庆油田在不断的开发建设中,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至2004年底,累计生产原油18.2亿吨,上缴利税并承担原油价差10000多亿元。这贡献源自于共和国长子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决心,源自于石油人为国分忧的坚定信念,这决心和信念就是大庆人共同的价值取向:“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而这种精神,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正丰富着企业发展的内涵,塑造着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大庆油田用不断提升的文化丰满自身腾飞的羽翼,更以独有的动力驱动着企业前行的步伐……

发展历程:

位于松嫩平原北部的大庆油田成立于1959年9月26日,由于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当时的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欧阳清则命名其为“大庆”。

一九六O年二月二十一日,成立松辽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独臂将军”余秋里中将任组长,五月二十六日,大庆油田所在的安达县撤销,设置安达市(地级),安达市人民委员会驻安达镇隶属松花江专区。同年十月,松辽石油会战指挥机关移驻萨尔图。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七日康世恩任松辽石油会战指挥。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撤销安达市,恢复安达县,设立安达特区,对外仍称安达市。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由黑龙江省直辖。

大庆油田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的特大砂岩型油田。南北长138公里,东西长73公里,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由萨尔图、杏树岩、喇嘛甸、朝阳沟等48个规模不等的油田组成。

大庆油田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艰苦创业 开展会战(1960年——1963年)

二、 全面开发 快速上产(1964年——1975年)

三、 解放思想 高产稳产(1976年——2002年)

四、 持续有效发展 创建百年油田(2003年——至今)

影响意义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开馆以来,展馆秉承“发扬大庆精神,铸就精品展馆”的核心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针,优化全国先进教育模式,面向社会实行免费开放,为大众走进展馆、亲近历史、接受教育敞开绿色通道;采取预约讲解与定时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最大化给予讲解服务;总结了专家版、成人版、学生版、英文版等多种版本讲解词,设置了不同时长的讲解路线,突出教育的人性化和实效性;探索出阵地教育、网络教育、活动教育、异地宣讲教育等多种方法,与社会各界、各级组织开展入党入团宣誓、“会战传统教育”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送展览到基层活动上千场次,充分发挥展馆服务社会促文明、服务企业聚合力、服务观众育美德的强大作用。

2009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视察展馆,称赞讲解员讲得好。开馆两年多,展馆完成了国家、省部级以上团体接待任务10多万人次,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既是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也是油田历史研究的场所;既是优秀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缅怀石油先辈的殿堂和旅游休闲观光的圣地。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image.png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

基地介绍

杨子荣烈士纪念馆位于牡丹江市所属的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是为了纪念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烈士而建。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杨子荣烈士陵园位列其中。杨子荣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原型。杨子荣烈士纪念馆位于牡丹江市所属的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是为了纪念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烈士而建。

陵园意义

位于海林市区东山之巅约7万平方米的松林中。1970年7月,为纪念在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战斗中牺牲的侦察英雄杨子荣等烈士而建。杨子荣为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原型。杨子荣烈士纪念馆位于牡丹江市所属的海林市东山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之中,是为了纪念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烈士而建。1981年4月5日正式开放。烈士纪念馆陈列着烈士生平事迹的图片及遗物等。纪念馆的后山坡是烈士陵园,园中耸立着烈士纪念碑,碑高8.1米,象征着“八·一”建军节,纪念碑正面是书法家邹文秀书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碑后镌刻着杨子荣、马路天、高波及杨子荣的165位战友的英名。碑为花岗岩砌成,石廊铁索环绕,庄严肃穆,碑后20米处是杨子荣烈士陵墓,墓前碑石用花岗岩凿制而成,高3.1米,象征着杨子荣烈士牺牲时31岁。

“纪念”、“教育”“旅游”是陵园的三大功能,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是陵园办园的主基调。陵园每年除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外,还十分注重以纪念墓地和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承载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子荣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开展缅怀先烈,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把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每年清明节,全市中小学师生上万人来陵园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花篮寄托哀思。每年“三八”、“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陵园都为群众免费开放,中小学生在这里举办赛诗、讲演等活动;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团员、青年在这里举行入团宣誓;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驻军(警)部队在这里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杨子荣纪念馆内设置的多媒体触摸屏,可供观众随时点播“迎来春色换人间”,“誓把反动派一扫光”等现代京剧选段和讲述杨子荣传奇故事。声像影视厅随时向观众播放《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影视片,充分展示杨子荣在影视中的英雄形象。陵园还组成杨子荣英雄事迹报告团,经常到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小学和驻军(警)部队等地作专题报告,用英雄事迹教育人、鼓舞人,起到“英雄血沃林海,我辈振兴中华”的教育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杨子荣烈士陵园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数达30余万人次以上。

重大纪事

1966年

修建杨子荣烈士陵园

1993年3月

由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省民政厅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命名为省级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4年9月

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

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07年4月

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09年5月21日

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第四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哈尔滨烈士陵园

image.png

哈尔滨烈士陵园

基地介绍

哈尔滨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是中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体育街1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系全中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朱瑞将军灵柩葬于此地。陵园由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灵堂、烈士墓等建筑组成。由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了“哈尔滨烈士陵园”园名。

基本介绍

哈尔滨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是中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哈尔滨市动力区体育街1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系全中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48年1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朱瑞将军灵柩葬于此地。陵园由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灵堂、烈士墓等建筑组成。由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了“哈尔滨烈士陵园”园名。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哈尔滨烈士陵园位列其中。

展厅展馆

有我军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杰出炮兵创始人、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朱瑞将军,松江军区司令员卢冬生将军。东日联军第一路军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另外,这里还安葬着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亚臣将军的遗首,这也是全国仅存的一颗烈士遗首,还有当代军人的楷模苏宁等烈士。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共展出了24位烈士的英雄事迹。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卢冬生、战斗英雄王凤江等17位烈士的陵墓,还有一座21位烈士合葬墓。在朱瑞将军墓的后侧,建有烈士事迹陈列馆和烈士灵堂,陈列面积300平方米。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青松翠绿。灵堂里安放着141位烈士的骨灰盒,陈列着黑龙江省22814位烈士的英名录和著名烈士的英勇事迹文字说明。

哈尔滨烈士陵园,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动力区体育街1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1948年11月始建。系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由烈士事迹陈列馆、烈士灵堂、烈士墓等建筑组成。整座陵园苍松翠柏林立,四季常青,环境幽雅整洁、庄严肃穆。

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了“哈尔滨烈士陵园”园名。陵园里,有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朱瑞、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卢冬生、战斗英雄王凤江等17位烈士的陵墓,还有一座21位烈士合葬墓。朱瑞将军墓位于陵园中心,建于1953年10月,墓碑高7米,呈长方体,乳白色,采用汉白玉石和大理石建筑。碑座正面刻写着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及全体人民题撰的碑文。朱瑞将军的棺椁就葬在墓碑下面。朱瑞将军墓的后侧,建有烈士事迹陈列馆和烈士灵堂,陈列面积300 平方米。陈列馆展出了朱瑞将军和其他著名烈士生平事迹的珍贵历史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烈士灵堂陈列着哈尔滨市1628名烈士名录,安放着152位烈士的骨灰盒。

碑林

走进哈尔滨烈士陵园,首先看到的是100延长米的革命烈士诗抄碑林。这些碑上有革命先烈铭志的诗句,有英勇就义前的激昂壮语,有他们随口说出却感天动地的言辞,也有活着的战友怀念他们的心声,更有后人的无限敬仰与缅怀。每一块碑的字体不尽相同,每一块碑的年代有远有近,可是我们知道碑林上空回荡的浩然正气会长存于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烈士墓

哈尔滨烈士陵园共收存和安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206位。其中有我军在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杰出的炮兵创始人、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朱瑞将军,松江军区司令员卢冬生将军,东北抗日联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另外还安葬着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亚臣两位将军的遗首,这也是全国仅存的一颗烈士遗首,被江泽民总书记誉为“献身国防的模范干部”苏宁,公安战线国家一级英模宋兆东,年仅12岁舍己救人的好少年孙洪海等烈士也安息在这里。

革命烈士纪念馆

在哈尔滨烈士陵园的东侧有一座庄严的建筑,这就是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共展出了24位烈士的英雄事迹,陈列展品130余件,通过感人的事迹、珍贵的文物、翔实的资料、生动的讲解吸引了大批群众慕名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举办参谒祭扫活动。

历史沿革

1952年,哈尔滨市民政局开始对陵园进行规划设计,1953年对朱瑞将军墓进行重建。重建后的朱瑞将军墓正方形,水泥结构。墓基地下的墓穴内置棺椁。墓前为墓塔,通高7米,用汉白玉和红色花岗岩贴面。塔顶端立一铁质红五星,塔身上部正面镶嵌“朱瑞将军墓”金色大字,塔座正中竖写朱瑞将军传略。墓前建有能容4000人进行祭悼活动的广场。墓周围青松挺拔,郁郁葱葱,宏伟壮观。同时,还为排列在朱瑞将军墓后的12位烈士墓修建了墓碑,撰刻了碑文。

1954年,陈翰章、汪亚臣两位将军的遗首从东北烈士纪念馆移入哈尔滨烈士陵园安放,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拨款在朱瑞将军墓两侧分别修建了陈翰章、汪亚臣两位将军的陵墓。陈翰章将军墓基座为正方形,墓身为圆形,汉白玉和花岗岩贴面,四面有8级台阶。墓背面有墓室。墓碑正面阴刻楷书黑字“陈翰章将军之墓”,左下款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暨全体人民恭立”,背面阴刻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撰写的碑文。汪亚臣将军墓基座为正方形,墓身为方形,四面有8级台阶。墓背有墓室,内有平台。上置装殓烈士遗首的广口瓶和有机玻璃罩。墓碑正面阴刻楷书黑字“汪亚臣将军之墓”。左下侧落款为“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暨全体人民恭立”,背面为碑文。

1958年10月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建陵园围墙并将著名烈士卢冬生将军的灵枢从东北农学院实验林场迁人陵园安葬,为其修了墓碑。卢冬生将军墓长方形,中间为墓穴,上建方锥形黑色大理石贴面墓塔,墓塔正面阴刻楷书“卢冬生将军墓”金色大字。墓塔前立一灰黑色大理石碑,正面阴刻楷书金字“卢冬生同志之墓”,背面横刻原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和老战友罗坤山各自撰写的两则碑文。

1970年,哈尔滨市政府在陵园内修建烈士骨灰堂,1972年竣工。1975年8月正式接收和安放烈士骨灰、陈列烈士遗物、展示烈士生前事迹。园内重新铺设了甬道,栽植大量的松树,丁香、连翘、小桃红等灌木树和果树,改善了陵园环境。此后,国家多次拨款扩建,增设展馆,修建烈士墓。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

image.png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

基地介绍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在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辉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十大精品馆,全国重点博物馆,是省级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黑龙江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展馆介绍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坐落在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是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十大精品馆,全国重点博物馆,是省级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黑龙江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陈列馆馆址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由黑河市前往瑷珲历史陈列馆,可由黑河国际公路客运站乘坐去往瑷珲镇的大巴到达。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瑷珲历史陈列馆位列其中。

建馆背景

瑷珲因《瑷珲条约》而闻名于世,瑷珲历史陈列馆也因《瑷珲条约》而倍受世人关注,瑷珲历史陈列馆记载了中俄关系的演变史。

建馆年代

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5年6月,同年9月竣工并对外展出。初建馆时,定名为“爱辉反修展览馆”。1979年7月展览馆对展出的内容进行调整,并定名为“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鉴于原展览馆面积狭小,布展手段落后,在全国同类型级别的示范基地中条件最差。1999年底,黑河市委市政府决定改扩建瑷珲历史陈列馆。

馆舍发展

建馆20多年来,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共接待中外各界观众192万人次,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4年,瑷珲历史陈列馆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1992年,黑河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开放城市后,瑷珲历史陈列馆已成为黑河市最重要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馆舍概述

改扩建后的瑷珲历史陈列馆占地10万平方米,规划为8个大小不等的功能区:大门风景区、历史陈列区、题词碑林区、将军衙门区、民俗风情区、江畔娱乐区、管理区和商服区并适当配置园林、绿地、雕塑等景观,计划全部工程分三年完成。

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工程于2000年9月2日正式开工,目前,主展厅大楼已如期完工。展馆的设计成方圆一体,主展厅大楼右圆左方,象征国土完整,可是被一个大三角一冲为二,右圆型建筑被割出城墙,寓意不平等的《爱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被沙俄割占了60多万平方公里。三角形的一边指向见证松,另一边指向魁星阁。

主展厅入门左侧是有创意的城墙,上面是210平方米的大型铜浮雕《美丽富饶的黑龙江》,右侧是五面风墙,五面风墙悬挂大小不等的1858个风铃,在微风中作响,寓意是1858年签订的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顺着风铃墙步入50米宽、6米高的阶梯,阶梯旁的侧面小广场上,一个母亲的两只抽象的大手,托着地球仪,有一个残缺的手指,寓意着祖国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夺去了近十分之一。

详细介绍

进入展馆首先看到的是序厅,序厅集中反映了瑷珲历史陈列馆的主题。新馆陈列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说明从遥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流域就哺育着自己的优秀儿女——中国古代北方诸多民族。他们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广袤的土地上,世代劳动、生息、繁衍,与血脉相连的中原各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说明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组织了雅克萨之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龙江流域”,说明《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的管理。在约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里,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爱辉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第四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黑龙江和中俄《瑷珲条约》”,说明十九世纪下半叶,清帝国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再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年,在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武力威逼下,黑龙江将军奕山被迫与之签订了丧权失地的《瑷珲条约》。

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爱辉’”,说明《瑷珲条约》生效后,黑龙江两岸中俄贸易发展起来,江东64屯地区仍归中国管辖。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沙俄借机出兵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烧毁了黑河和瑷珲。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海兰泡惨案》半景画,画长76米,宽19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是黑龙江省第一个半景画馆,全国第五个半景画馆。

展厅内有《瑷珲条约》、《尼布楚条约》两个写实雕塑场景,形象的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场面。《瑷珲条约》的场景展示,则再现了1900年爱辉城被毁和爱辉人民不屈抗争的历史。

《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为瑷珲历史陈列馆的专题展览,观众参观完瑷珲历史陈列馆,便可步入该展厅继续参观。

《世代友好 永不为敌》展反映的是中俄两国从古到今的友好交往,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友好合作和友好往来。

铁人纪念馆

image.png

铁人纪念馆

基地介绍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馆区占地面积11.6公顷,主体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4790平方米,展出展品1780件。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隶属于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71年。新馆于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之际开馆,温家宝总理亲笔题写馆名。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大庆油田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大庆市廉政教育基地。

展馆简介

铁人王进喜同志纪念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而于1971年建成的。是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的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铁人纪念馆原址位于大庆市解放二街8号,是1989年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英雄事迹陈列室”旧址上新建的。全馆总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展出展品1780件,展馆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大庆石油发展历史为副线,共分序厅《石油魂》、《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和尾厅《永远的铁人》九部分,集中展示了铁人王进喜的生平业绩及用终生实践所体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1-2] 。

在主馆前面广场平台上,两大片草坪间,耸立着一尊铁人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绕过塑像,进入展览室,室内开放三个展厅,共陈列了200余幅照片和300多件珍贵实物,展示出了铁人的主要经历,他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的英雄业绩和大庆人的35年来学习铁人王进喜精神的情况。

铁人简介

铁人王进喜,甘肃玉门人,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1959年,王进喜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王进喜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建设背景

2003年2月,由大庆地区石油石化企业、中共大庆市委、市政府共同协商,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批准,决定迁建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新馆于2003年10月8日铁人王进喜诞辰80周年之际奠基。200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大庆油田考察工作时亲笔题写馆名。新馆历时近三年的建设于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纪念日开馆。

建筑布局

在建筑和布展上,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均体现了“厚重、大气、质朴、昂扬、粗犷、豪放”的风格。走进纪念馆序厅,迎面是一组国内最大的铸铜雕像《石油魂》,它气势磅礴,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形象。

整个陈列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大庆石油发展历史为副线,较好地表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这一主题。

建筑外貌

新馆位于让胡路区世纪大道和铁人大道交汇处,在管理局办公楼和铁人广场对面。馆区占地面积11.6公顷,主体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479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917延长米。主体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合,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高度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为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建筑顶部为钻头造型,象征大庆油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游玩项目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展览共分:《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等六部分。

内容丰富

展馆展示内容丰富翔实,形式多样,除了采用照片、文字、电动图表等传统的展示手段外,还采用了硅胶像、沙盘、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展示手段。铁人故居、牛棚指挥所、破冰取水保开钻、大庆会展半景画等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场景;大型群雕——《石油魂》、《崛起》、《奋进》、《民族的脊梁》、《六个传家宝》等错落有致地矗立于馆区;端水湖、标杆山以及铁人王进喜生前率领1205钻井队使用过的同型号贝乌40型钻机,形成完整独特的纪念景观;巨幅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战报墙、会战诗抄墙和宣传铁人和石油会战的美术作品展现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神韵。

真情实意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秉承“以‘三老四严’办精品展馆,用真情实意宣传铁人精神”方针,着力构建以阵地宣传为主体,以主题宣讲、网站传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社教格局,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精神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育人等方面作用。新馆建成至今,接待观众170多万人次,讲解9000余场次,成功接待了李长春、贺国强、刘云山、张德江及省部级领导等重要团体900多个,“铁人精神民族魂宣讲团”深入油田内外宣讲55场。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已经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接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传统教育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

image.png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

基地介绍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属近现代重要史迹,遗存年代为1936~1945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旧址现有重点保护遗存27处,现有面积24.8万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是发动细菌战争的策源地,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掠夺资源、践踏主权的重要罪证。1997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地理位置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位于哈尔滨市南郊(新疆大街47号),距市区中心25公里。东与阿城区交界,南与双城区为邻,西与南岗区、红旗乡接壤,北连香坊区朝阳镇、黎明街道。

烟囱及建筑遗迹

遗存类型:地下残构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969平方米

遗存材质:钢筋混凝土

形制:烟囱及建筑遗迹——三座钢筋混凝土烟囱(中间一座仅剩半截)和与其相连的一榀钢筋混凝土框架(含填充墙),以及混凝土框架西侧的建筑基础遗迹。残存的立墙呈南北向,长38米,厚0.8米,高15.6米。三根烟囱自南向北排列,与残墙体相依附,间距6.7米,每根半径都是1.6米。其中两根烟囱完好,高21.6米;只能烟囱顶部残损,残高与立墙相同。

用途:锅炉房是为七三一部队供电、供热的设施,烟囱及建筑遗迹为该设施被破坏后的主体残存。

保存概况:1918年对此遗址进行了清理,动迁民房3座,划定保护范围3282平方米,并在四周砌砖墙加以保护;2000年对其进行了单体保护。目前该建筑处于闲置保护中,是七三一旧址的标志性建构筑物之一。

混凝土基座I、混凝土基座II

遗存类型:地面残迹

遗存规模:混凝土基座Ι、Ⅱ占地面积均为16平方米

遗存材质:钢筋混凝土

形制:烟囱及建筑遗迹东20米有南北向排列的混凝土基座两处,南侧混凝土基座Ι底座长6.1米,高约3.2米,宽约2.6米,底座一端宽0.67米;北侧混凝土基座Ⅱ长约6.1米,高约2米,宽约2.6米,墙厚0.6米,基座上有一个洞口,洞宽0.6米。

用途:不明建筑残迹。

保存概况:保存完好,目前处于闲置保护中。

海鱼池旧址

遗存类型:地下构筑物

遗存材质:混凝土

形制:海鱼池旧址位于烟囱及建筑遗迹东北方向约60米处,鱼池由两个长方形水泥槽构成,并设有换水闸门,排水孔。长约34.1米,宽约31.3米,深1.7米。

用途:海鱼池是七三一部队饲养食用海鱼的水池。

保存概况:现被埋于地下,部分水泥池壁有风化现象。

南门卫兵所旧址

遗存类型:地面建筑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71平方米,建筑面积71平方米。

结构类型:砖混结构

形制:南门卫兵所旧址位于本部旧址南100米处,始建于1939年。为砖混结构的平顶单层建筑,带有两根方形烟囱。平面呈不规则的八边形,东西长9米,南北宽8米,房屋部分高3.7米,加上烟囱总高7.1米,是原七三一部队本部五个卫兵所中仅存的一个。当年以本部、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为中心在其外围建一圈长5公里、高2.5米、宽1米的土墙,墙上架设高压电网,墙外挖有一圈宽、深各3米的护城壕。沿土墙建有5个卫兵所。如今土墙、电网、防护沟已不存,仅剩南门卫兵所。

用途:南门卫兵所示通往七三一部队细菌实验基地的重要关口。

保存概况:该建筑目前保存完好,作为陈列馆的门卫室和发票室使用。

结核菌实验室旧址

遗存类型:地面及地下建筑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平方米。

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

形制:结核菌实验室旧址位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西南,是一座地上二层带有地下室的直角形钢混建筑。分为主楼和楼道两部分。楼道入口向北,平面为长方形,长6.5米,宽1.7米,地上高2.9米;地下部分深2.6米,共17级台阶。主楼部分平面为方形,东西5.4米,南北5.6米,地面部分高5.6米,地下深2.6米。

用途:结核菌实验室为七三一部队“二木班”研究实验结核菌的地方。

保存概况:1983年对该遗址建筑进行维修,并安装了铁瓦盖和门窗,砌筑了保护砖墙。在东、北面各设一处铁门,在正面门前铺设地砖40平方米。2001年,对该遗址进行了单体保护。目前仅存四壁和屋顶部分,主楼内部的两层地板均已塌毁,整体处于闲置并保护中。

病毒实验室

遗存类型:地面遗迹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4228平方米

遗村材质:砖、混凝土

形制:病毒实验室遗址位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北侧,原由一栋长170米、宽14米的建筑和二栋各长66米,宽14米的建筑,有地下通道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连通。七三一部队撤退前将其炸毁,但现地下基址仍存。

用途:病毒实验室是七三一部队“笠原班”专门从事病毒研究的场所。

保存概况:目前遗址被三座七层居民楼叠压,尚未进行发掘,保存状况不明。

冻伤实验室旧址

遗存类型:地面残构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建筑面积437平方米

遗村材质:砖、混凝土

形制:冻伤实验室旧址位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北部,铁路专用线旧址西侧,建于1940年。该建筑主体由东西两大部分组成:东侧冷冻室为平面呈长方形的双层建筑,砖混结构,平顶,长20米,宽7.8米,高7.2米,在房屋高墙上端和顶部设有若干通气孔,内壁有固定隔热层的铁钩,在室内东北角有固定冷冻设备的水泥基座。该部分是冻伤实验室旧址的主要部分;冷冻室西侧为平面呈曲尺形的建筑,分隔为三室,长20米,宽7.7米,高3.8米,是和冷冻室配套使用的实验室。

用途:冻伤实验室是七三一部队“吉村班”用来对人体进行冷冻实验和生产干燥式细菌的场所。

保存概况:七三一部队撤退前将其炸毁,建筑损毁严重,西部房顶已经塌毁,东部二层地板也已经塌毁不存。此处遗址已设高墙、铁门,与小动物地下饲养室旧址、黄鼠饲养室旧址进行了群体保护。目前处于闲置保护中。

动物繁育室旧址

遗存规模:占地面积5557平方米,建筑面积6714平方米。

动物繁育室旧址位于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遗址东北500米,铁路专用线旧址东部,七三一部队培养带菌昆虫的地方。由于该繁育室的班长名叫田中英雄,故称“田中班”。原有四栋房舍,周围设有一人高的砖墙,七三一部队撤退前将其烧毁,目前保存南北排列的建筑三栋。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