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山东党性教育培训基地
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
基地简介
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由原中央军委迟浩田副主席为纪念馆题写馆名,为主体二层局部三层仿古建筑,馆体长37米,宽45米,高8米,表示1937年日本侵华,1945年抗战胜利和8年抗战。总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建设历时一年的时间,总计投资800多万元,设有9个展厅、1个报告厅和部分红色文化设施,其中图片584幅,实物763件。
历史意义
垦利区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有着发展“红色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前身垦区是当时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清河区(后改为渤海区)党政机关所在地,其政治中心“八大组”就设在现在的永安镇政府所在地。
这里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和荆棘丛林成为当时垦区人民抗日杀敌的大战场,永安镇是当时渤海军区兵工厂、印钞厂、被服厂、《渤海日报》、子弟学校、抗日剧团所在地,是革命前辈马耀南、杨国夫、许世友战斗过的地方,是小说《海啸》的主要发生地,被美誉为清河区的“小延安”。
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发展红色旅游,垦利区委、区政府决定在永安镇(原八大组所在地)建设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建筑面积2460㎡,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同志题写了馆名。纪念馆共设九个展厅,报告厅中展出了部分在垦区战斗过的老领导、老战士及各级领导的题词,其他展厅分别是垦区革命史和民俗展。
展厅介绍
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展厅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革命史部分。主要包括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党政军群工作生活,垦区建设、革命历史任务等方面的资料和实物;二是民俗文化部分。主要包括垦区移民传统民间工艺、民间生活生产工具、民风民俗等资料和实物。
大的关注和支持,无偿提供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资料。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的建设,系统地总结回顾了垦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历史,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纪念场所和国防教育基地和黄河三角洲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19日,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百团大战纪念馆-山东党性教育培训基地
百团大战纪念馆
基地介绍
百团大战纪念馆位于山西省,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2200件/套,举办展览1个,开展教育活动300次,参观人数22万人次。
百团大战纪念馆位于阳泉市区西南5公里处的狮脑山主峰,建于1985年,由主碑、副碑、大型圆雕、题字碑、烽火台及“长城”组成,共占地25亩。纪念馆分上、下两个展厅,展览分“惊世壮举,辉煌战果”、“英雄史诗,宏伟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纪念百团大战的书画四大部分,以100多幅珍贵照片、图片生动地再现了百团大战的英雄业绩。百团大战纪念碑(主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正面镌刻着彭真题词:“战绩辉煌,永垂史册”;两侧分别为徐向前题词:“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薄一波题词:“百团大战,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的一页,必将载诸史册,永放光芒”。在百团大战纪念碑建筑群周围,还修筑了供人们游览和休息的狮子阁、钟亭、蘑菇亭,并种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辉革命历史的狮脑山峰,更加美丽壮观。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二期名录。2010年,百团大战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其展示水平与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山东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
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
基地简介
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坐落于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占地4万平方米,由主雕塑、第一党支部旧址、主展馆、广场、启明山和云兴湖组成,共展出实物200余件、图片1000余幅,展现了徐庄村党支部在山东省党组织恢复重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反映了莘县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的贡献和新时期莘县取得的新成绩。
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坐落于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1929年——1933年期间,山东省委连续多次遭受敌人的严重破坏,
致使1933年以后3年之久的时间里山东地方党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中央没有设立山东省委。
1935年冬,在古云镇徐庄村,山东地方党组织临时负责人赵健民和黎玉会面,从而和上级党组织接上了关系。1936年5月,恢复重建了山东省委,星星之火,燎原山东。山东省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山东省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徐庄村党支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徐庄村党支部被称为“鲁西第一党支部”。
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山东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
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
基地介绍
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前身是大泽山区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始建于1968年,1978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扩建,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自题写了馆名“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并被命名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纪念馆分4个部分,主要展示抗战时期大泽山人民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以及发明石雷和缴获的敌人枪械等部分实物。1996年,被确定为青岛市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馆改称为大泽山石雷战遗址和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相关描述
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前身是大泽山区高家民兵联防抗日斗争史展室,始建于1968年,1978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室坐落在高家村东南山脚下,占地面积258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展出文物92件,组画61幅,照片33幅。曾接待过众多外宾(其中有越南、老挝、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首脑),在革命传统教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军事界有较大影响。但因各种原因,展室失修坍塌,仅存基本框架,展品亦大部分流失。
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扩建,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自题写了馆名“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并被命名为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个纪念馆分4个部分,主要展示抗战时期大泽山人民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以及发明石雷和缴获的敌人枪械等部分实物。1996年,被确定为青岛市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馆改称为大泽山石雷战遗址和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2006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平度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和南海军分区均设在平度。大泽山抗日根据地是平、招、莱、掖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当年的胶东区党委及抗大支校都设在大泽山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旅也诞生在大泽山区,许世友、林浩、聂风智、迟浩田等数十名高级将领都在平度战斗过。抗战中,平度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杰出贡献。数万平度健儿奔赴战场,杀敌报国。大泽山区民兵发明的石雷,在胶东抗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大泽山区被誉为胶东地区“石雷之乡”,仅高家民兵联防就涌现出“爆炸大王”等抗日英雄人物46名,“高平路上五虎将”是抗战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抗日军民中威望很高,更令敌人闻风丧胆。
崂山烈士陵园-山东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崂山烈士陵园
基地介绍
崂山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即青战役以及青岛周边地区和驻军在不同历史时期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科苑纬四路201号。陵园始建于1992年4月,占地约80亩,依山傍海,庄严雄伟,是一处规划完整的中轴式仿古建筑群。陵园主题建筑包括牌坊、纪念堂、纪念碑、东西墓区、无名烈士墓。墓区安葬了321位烈士,英名碑收录639位烈士。多年来,崂山烈士陵园通过不断升级改造,强化教育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现已成为集瞻仰纪念、传承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开放性群众活动场所。
基本介绍
崂山革命烈士陵园是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内,中韩镇北部的枣儿山上,西近海尔路,北临308国道,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美。
陵园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大门亭仿照南京中山陵的牌楼建造,从前广场沿299级台阶拾级而上,登至280米的最高处,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27米,是用浮山花岗岩镶嵌而成,顶部是直径2米的铜质红五星,“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亲笔题写。革命烈士纪念堂在陵园中心位置,建筑面积506平方米,陈列展出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及图片、照片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资料,详细介绍了著名烈士的英雄业绩。
纪念碑东侧是革命烈士墓区,共安葬着王昆等210位有名的革命烈士。墓区庄严肃穆,四周松柏花草,四季常青。纪念碑西侧是无名烈士墓,共安葬了99位为青岛解放而牺牲的无名烈士。无名烈士墓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筑,用崂山红花岗岩筑成,高约3.6米,共9层,墓前置三件白玉雕塑,两侧是花圈,花圈之间在心型橄榄枝上摆放着一本打开的巨型书,寓意烈士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
荣誉及其他
作为我市第三家获批烈士纪念设施,崂山烈士陵园先后荣获过“省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青岛市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青岛市‘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青岛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等荣誉称号。
历史事件
即青战役——崂山之战: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即青战役,国民党军在铁骑山、流亭、李村一带设立了三道防线。6月1日经过激战全歼守敌,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防线,崂山地区获得解放。历时7天,共毙伤、俘虏2841人,投诚者2904人,缴获大炮25门,轻重机枪109挺,步枪1744支。
即青战役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我主力部队向江南进军,打乱了蒋介石撤退上海守军的计划。是毛泽东主席在我党对美政策大格局中精心筹划的一次关系复杂、意义重大的战役。是在战场形势敌强我弱的背景下所进行的一次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山东党性教育培训基地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基地介绍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迎坐落在青岛市芝泉路20号,位于市区太平山东南坡,与湛山寺相邻。由青岛市民政局投资140万元,于1977年4月动工兴建,1981年6月落成,占地面积2.62万平方米,是青岛市区一处纪念性园林。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陈列馆和业务资料办公楼,全部建筑分布在顺山势开辟而成的三级平台上。烈士纪念堂建在最高层平台中央,高14米,长55米,宽23米,面积1709平方米。正面额檐镶嵌着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馆名“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白底金宁,浑厚有力。
馆内介绍
纪念馆除园林绿地外,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1
709平方米)、烈士事迹陈列馆(建筑面积1
452?平方米)和烈士群雕《山河魂》,雕像高9.7米、宽6.8米,采用浮山花岗石雕凿而成,人物栩栩如生。上坪右侧还建有烈士英名碑一座,碑上镌刻着14949名烈士的英名。下坪右侧是一座小山,山上建有纪念亭,亭上刻着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流芳”2字。园林布局呈三级平台式,平台斜坡铺植草坪,平台处设花坛,顶部平台以常绿灌木为篱,四周栽植雪松、黑松等常绿树木,设计工整而对称,配合建筑主体,形成了当代特有的纪念园林风格。
烈士事迹陈列馆东西两座,分列于中层平台的两侧,为二层楼建筑。建筑面积1452平方米。馆内陈列的烈士事迹和文物按历史时期分为5个部分,展带总长度245米。第一部分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年),展出了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中共青岛市委第二任书记李慰农,《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等烈士事迹,反映了在建党初期,先烈们在青岛领导开展工人运动,举
行罢工斗争的史迹。此外,还展出了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相互勾结镇压工人车工运动,制造屠杀工人的“青岛‘5·29’惨案”的史实。第二部分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展出了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徐子兴等烈士在青岛处决叛徒王复元斗争中的英勇事迹,以及罗石冰、王表山、郭隆真等12位烈士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属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展出了周浩然、郑子扬、杜雨等烈士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的事迹。第四部分属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展出了7位著名烈士在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事迹。第五部分,展出了解放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保卫祖国、捍卫和平而牺牲的27位烈士的动人事迹。这些展出系统地反映了青岛革命斗争的历史。
展览与藏品
东展厅则展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70位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迹。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大厅正厅正厅额檐上为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馆名:“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白底金字,浑厚有力。进入正厅,正中为“百年青岛”巨幅锻铜浮雕,整幅浮雕以“勿忘国耻、告慰英灵、奋勇前进”为创作主题,给人以强烈震撼。正厅四周展出了青岛党组织建立、大革命时期以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37位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迹。正厅立柱上加装了“还我青岛”、“五卅风云涌岛城”等8幅历史题材浮雕。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山河魂烈士群雕为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烈遗志,在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共青团青岛市委发动全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通过开展义务劳动和各单位及个人捐款等多种形式集资120万元建造了青岛市革命烈士群雕——“山河魂”。表现了全市团员、青年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的深厚感情和雄心壮志。群雕于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奠基,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落成。群雕由87块崂山花岗岩雕凿而成,高9.7米、宽6.8米,厚5米,占地面积412平方米。群雕采用87块优质浮山花岗岩雕凿而成,总重1630吨。基座由暗红色花岗岩砌成,象征着先烈的献血染红了大地。群雕共有八个人物形象组成,中心人物以党的“一大”代表、青岛党的创建人邓恩铭为原型塑造,在他周围环绕着铁路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青年学生、解放军战士、农民和童工的代表。群雕象征着青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历程,表现了先烈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主题。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西展厅内景西展厅继续以青岛党史为主线分别展出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33位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迹。
青岛市革命烈士英名碑,碑高4.8米,碑宽30.2米,镌刻烈士英名17133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山东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基地介绍
海军博物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海军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海军博物馆坐落于青岛市莱阳路八号,东邻鲁迅公园、西接小青岛公园与栈桥隔水相望、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北面是著名景点青岛信号山公园,占地四万多平方米。2005年3月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评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发展历史
海军博物馆是海军组织筹建的一座大型专业性军事博物馆。1988年11月筹建,1989年10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1993年3月正式列编,1997年3月被山东省定为山东省国防教育基地。
海军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A级旅游景区,2005年3月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评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青岛海滨,东邻鲁迅公园和青岛海产博物馆(青岛水族馆),西接小青岛公园与栈桥隔水相望、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北面是著名景点青岛信号山公园。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建馆宗旨
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我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宣传人民海军的战斗历程和建设成就,增强全民族的爱国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具体职能:收集、收藏海军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史料和各类装备,研究、陈列海军文物,对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建筑布局
室内展厅
海军博物馆已建成室内展厅、武器装备展区、海上展舰区三大部分。室内展厅分中国人民海军史展室、海军服装展室、礼品展室,总面积1100余平方米。中国海军史展室展出了古代海军史、近代海军史和人民海军史。通过大量史料,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海军的起源、发展及其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作用;海军服装展室,主要展出人民海军自1949年诞生以来各个时期装备的制式服装、军衔肩章、勤务符号、进行特种作业的装具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海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进程。
在海军服装展室中,比较重要的展品有: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海军大将生前穿过的海军大将礼服以及其他办公、生活用品等;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海军副司令员邓兆祥将军捐赠的55式海军将官礼服及其它制式服装。礼品展室,展出了60多个国家的军队赠送给我人民海军的各种珍贵礼品300余件,其中比较重要的展品有:1957年11月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海军大将赠送给前去访问的肖劲光海军大将的苏联海军军官佩剑;朝鲜人民军代表团赠送给我东海舰队的珍贵礼品──一段布满弹片的上甘岭枯树干。
武器装备展区
武器装备展区占地20000余平方米,内有小型舰艇、飞机、导弹、火炮、水中兵器、观通设备、水中坦克等七个陈列群,陈列各种装备150余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57年8月4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检阅驻青岛海军舰艇部队时乘坐的木壳鱼雷快艇;1984年10月1日,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天安门广场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上检阅过的“巨浪一号”潜地导弹;肖劲光海军大将乘坐过的伊尔─14飞机、“红旗”轿车;曾经击落美制U─2高空侦察机的红旗─2号地空导弹;1964年11月21日夜间海军航空兵在山东莱阳上空击落美制蒋空军P2V电子侦察机时,投放照明弹的轰侦─5型电子侦察机等。
海上展舰区
海上展舰区,占水陆面积40000余平方米,停泊着4艘退役的中型作战舰艇,其中有为保卫祖国海疆和人民海军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我国第一艘驱逐舰“鞍山”号;在捍卫祖国海疆的战斗中荣立战功的火炮型护卫舰“南充”号(因舰体老旧,已于2012年解体回收)、防空导弹护卫舰“鹰潭”号,以及33型常规潜艇“长城”号、21型导弹快艇等。馆内还设立了富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12.7毫米机枪、54式手枪光电射击靶场,可供实际操作的各种岸炮、舰炮、坦克等,还设有舰艇模型室、潜望镜室。
馆藏文物
苏联海军军官佩剑
鎏金鞘上包裹黑色皮革,造型精美的卡鞘弹簧,原佩挂环和挂带。剑身为高碳钢锻造镀铬,完美如新。剑装为铜镀金,刻有早期海军战舰和铁锚图案。剑柄头的五角星和镰刀铁锤图案代表苏维埃政权。
它是1989年北海舰队司令马辛春中将率“郑和舰”访美时,由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司令吉姆斯·多塞中将所赠,工艺绝伦,堪为上品。上甘岭枯树干是朝鲜人民军代表团赠送我东海舰队的礼品。
1952年10月,美军向我志愿军坚守的上甘岭发动猛烈进攻,战斗极为惨烈。美军的炮弹和飞机炸弹将上甘岭削低了两米,但始终未能攻破志愿军的钢铁阵地。这段来自上甘岭的枯树干,长度仅38厘米,却嵌着35块弹片,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极度残酷。
巨浪1号
作为中国最早研制的一型潜地导弹,“巨浪1号”不同于一般的导弹,它不仅可携带常规弹头,还可携带核弹头,用于攻击敌方战略目标。在中国各军事类博物馆中,展出战术型导弹的颇多,而展出战略型导弹的则非常少,更何况还是潜射式的战略导弹。
因此,“巨浪1号”潜地导弹可称得上是海博的镇馆之宝,而海博以“巨浪1号”为馆标主体也说明了他们对该型导弹的重视。在馆标的正后方,陈列着的是整个导弹展区,而“巨浪1号”在导弹展区中显得特别引人注目。
伊尔─14飞机
是1956年斯大林送给毛泽东主席的座机,一段时间曾是毛主席的专机。1957年毛泽东主席曾乘坐过两次。
伊尔14飞机约长21.3米、宽31.7米、高7.8米,有两台活塞发动机。是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捷克生产。看到他那饱经风霜的身躯,我们还可想想当年翱翔中原大地的风采,它翘首仰望前方,仿佛向人们诉说自己的身世,向人们倾诉着老一代航空人的创业史。
长征一号
中国已退役的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舷号401)进驻中国海军博物馆。“长征一号”入驻海博,标志着该艇成为第一艘完成从研制生产、使用管理、退役处置全过程的核潜艇,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核潜艇的全寿命保障能力。
502南充舰和531鹰潭舰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沙赤瓜礁海域爆发过一场海战。海战中,中国海军3艘战舰鹰潭舰、湘潭舰、南充舰参战,英勇地捍卫了国家的海洋领土。这3艘英雄战舰中,556湘潭舰后来远赴孟加拉国,并成为孟加拉国海军主力舰。另外两艘——502南充舰和531鹰潭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退役后,都先后进入了海军博物馆,成为那场海战最直接的纪念。
531鹰潭舰是053K型导弹护卫舰唯一的一艘,该舰是中国海军第一型装备防空导弹的水面作战舰艇,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入列服役。该舰艏艉各有一具悬臂式双联舰空导弹发射装置。但是由于舰空导弹性能不足,直到80年代某舰空导弹正式定型后才安装上舰。虽然该舰防空性能有限,不能为编队提供有效的区域防空,但唯一的1艘531鹰潭舰为科研工作者探索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积累了丰富经验。
502南充舰属于65型火炮护卫舰,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二型护卫舰,也是自主设计的第一型护卫舰。是为了弥补南海舰队防区薄弱的水面舰艇实力而研制的。502南充舰标准排水量1140吨,舰长90米,宽10.2米,最大吃水为3.2米,最高航速为21节。舰上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100毫米舰炮、37毫米舰炮以及机枪、火箭深弹发射炮、深弹和水雷投掷架等。她曾参加过1974年西沙海战的支援作战,后来又在南沙海域迎来军旅生涯的辉煌时刻。
502南充舰作为两次参与南海海战荣立战功的老舰,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尤其在中国周边海洋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它的存在是中国捍卫主权精神的象征,也是海军光荣文化的传承。虽然海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保存这艘舰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南充舰,对其进行了拆解,遗憾万分。
101鞍山舰
作为人民海军的首艘驱逐舰,长期以来该舰一直成为人民海军的象征。鞍山舰1936年在海参崴的202船厂铺设龙骨,1940年下水,1941年建成加入苏联红海军太平洋舰队服役。需要说明的是,网上多将其建造序号“C-324”错误地当成了其船厂的名字。虽然鞍山舰没有经历过海战,但却长期在我领海外担负监视外舰的任务,久经考验。
105济南舰
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驱逐舰——051型导弹驱逐舰的首舰——105济南舰。济南舰1968年铺设龙骨开工,1970年下水,1972年正式入列服役,原舷号为223,1974年调整舷号为105,1986年调整舰名为济南舰。在诸多的051型舰中,该舰的特征最明显——舰艉的主炮和深弹发射装置于1987年被拆除,改成了直升机机库,海军在济南舰首次实施了舰载机着驱逐舰试验并获得成功,成为中国第一艘具备载机能力的驱逐舰。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