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广西红色教育基地有哪些?

来源:广西大学  2021-08-25 10:25:24   2667 阅读

广西的红色教育旅游基地有哪些?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下

右江革命根据地_广西红色教育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右江革命根据地

基地简介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广西右江地区的一部分华革命士兵和农民,在百色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中共前委书记、军政治委员。12日右江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龙州起义,成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至此,初步形成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10月,红七军和红八军一部整编为红七军,经转战桂湘粤赣边境,于1931年7月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序列。

建设内容

第一、广泛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红七军前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在红七军成立之初就颁布了大量的通令通告、政纲大纲及宣传小册子,对土革命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前委领导在东兰县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右江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5月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邓小平在东兰县办了两期培训班,培训开展土地革命的党员、干部,前委在平马专门办了一期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党政干部培训班,培训50多人,邓小平亲自给学员讲课。在党的领导下,东兰、凤山、恩隆、奉议、思林、果德等县的部分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其中东兰县普遍开展。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原则是: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分配的方式采取平分由农户“分耕”和平分由农户组成农业社进行“共耕”两种形式。在分配过程中,照顾住在大山里的瑶族同胞,同样分配壮族、汉族地主的土地给他们,以满足他们对土地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土地革命中,坚决维护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思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殿煊带头烧掉自家土地契约,奉议县县委书记黄治峰,在自己家乡分配土地时,选要产量最低的田地,把好地让给贫苦农民,使家乡的土地革命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军事建设。

红七军成立后,以扩大补充红军队伍,整顿培训军事组织,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技术水平作为军事建设和重点内容。1930年7月至9月,前委集中红军在平马、奉议一带进行全军整训,主要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主要做法是从总结经验入手,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做报告,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组织纪律和提高军事技术的目的。8月,前委将奉议、恩隆农民赤卫军改骗组建第四纵队,黄治锋任纵队长。至此红七军共有7000人,成为一支全国瞩目的人民军队。红七军前委还十分重视地方农民赤卫队和工人赤卫队的组织建设工作。从百色到果化的右江沿岸各城镇都建立工人赤卫队,各县建立赤卫军常备大队(也称常备营),区设赤卫大队或中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1930年2月,各县赤卫军改为战时编制,建立右江赤卫军总指挥部,直辖七个营,为脱产性质。到1930年7月间,右江地区赤卫军共有约10000人,为红七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兵员,为配合红军作战、维护社会治安、进行经济建设、保卫根据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党的建设。



右江地区经济、文化、政治落后,没有产业工人,农村中的自耕农占相当大的比重,非无产阶级意识浓厚。前委从大力发展组织、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根据地建设中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加强对军队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建设。1929年12月20日,前委发出《红七军前委通告(第二号)——关于党的组织工作》,对健全党的组织系统、健全支部生活、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培训党的干部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为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红七军回师右江后,前委连续发出第六、第七号通告,要求大力发展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力量,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加紧党的政纲宣传,指出:要特别注意吸收农村中的贫农、雇农(即农村无产阶级)入党,特别注意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保证党组织的阶级先进性。前委和右江特委在努力发展党员的同时,通过举办训练班和支部活动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前委印发的《党员须和》,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930年7—9月,前委在平马举办党政训练班,各级党组织也无后办了短期训练班,使军队和地方党员100多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到1930年9月,右江革命根据地党员发展到2000人,其中军队党员500人,地方党员1500人,成为右江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右江特委书记雷经天1945年在《广西的苏维埃运动》一文中,对右江地区党员干部的敢于牺牲精神和模范带头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干部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只有牺牲,没有叛变。”

第四、加强政权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

右江革命根据地除建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外,建立健全县、区、乡苏维埃政权。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选拔民族干部参加各级政权的管理工作,在有瑶族的地方,选拔瑶族同胞参加到政权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根据地的地方党政机关中除了少数是外来干部外,绝大多数是本地的民族干部,部队中的连排干部,大多数也是民族干部。一批土生土长的民族干部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模范的作用。同时,根据地还注意加强群众团体的建设,广泛发动广大各族人民参加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坚持推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的方针,建立劳动中学、劳动小学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入学学习,当时恩隆县、向都县北区的奉议县仑圩就有平民夜校160多所。前委在百色创办了《右江日报》,扩大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形式。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粤剧等,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此外,根据地还开展经济建设、卫生建设等,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维护工商业的正常运转。前委制定了保护交通和商人营业的政策,取消一切政府军阀的捐税,实行累进税等。红七军在根据地内设立工厂,恢复和发展工业、手工业,如设被服厂、兵工厂等。同时,前委采取寓征于禁的政策处置过境烟土,即通过重税办法在根据地内禁止吸食烟土,既解决了军费开支的困难,又可逐步减少烟土过境的数量。


广西革命纪念馆_红色教育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广西革命纪念馆

本馆简介

广西革命纪念馆位于广西烈士陵园内中轴线上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中心场所。

该建筑第一层始建于1978年,1988年扩建第二层,1989年开设广西革命斗争史和著名烈士事迹展览。

1996年7月,自治区民政厅投入资金160万元对馆内进行局部维修和接待大厅的装修,重新布置革命斗争史和著名烈士事迹陈列。

2001年,该馆增设了国防教育馆,陈列有战斗机、大炮及各类枪械,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革命纪念馆的教育功能。

2006年,该馆紧扣“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主题,建设了“红军长征过广西”专题展览,进一步提升了纪念馆的对外知名度。

2009年,作为西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计划投资2640万元对整个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造。

改造工程于2010年12月动工,2011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改造后的广西革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5600平方米,由序厅、广西革命史展厅、专题展厅三个部分,共有21个陈列室。纪念馆陈列和收藏了广西自辛亥革命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史料、文物及烈士事迹等资料,收录和展出的著名烈士总共有351人。

本馆特色

广西革命纪念馆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雕塑、油画、场景复原等手段来再现历史史迹,同时,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符号于空间和展陈细节,体现了浓郁的广西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极具丰富的观赏性、互动性、教育性和艺术感染力,是广西红色文化的标志性景观。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_红色教育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

基地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61年,原名“南宁佛子岭革命公墓”。1974年更名为“南宁革命陵园”,1986年9月正式被定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烈士陵园”,园名由邓小平亲自题写。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11月20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组成部分

烈士陵园占地2400多亩,由纪念雕塑园,广西革命纪念馆和抗战、解放、和平纪念景区共三部分组成。纪念雕塑园纪念雕塑园由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无名英烈的雕塑和雕塑园中心纪念广场组成。雕塑园中心纪念广场耸立着高12.11米,宽40米的花岗岩纪念群雕。群雕气势雄伟,生动地再现了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时的光辉形象。

整座纪念雕塑园的纪念碑采用灰白花岗岩雕刻,于2002年1月兴建,2003年11月7日落成。广西革命纪念馆广西革命纪念馆是一幢外观设计肃穆、典雅的两层仿古建筑,始建于1978年,总面积5600平方米,共有21个展室,通过陈列的800多幅历史照片、翔实的文字资料和150多件文物,记录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西革命先烈生前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走进纪念馆,在宽敞明亮的展室里缓缓而行,人们透过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仿佛看到自辛亥革命以来,广西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长卷。

1934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中央红军6万多人突破国民党军在赣、粤、湘边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桂北地区的湘江边,蒋介石调遣30万重兵,前堵后追,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红军指战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经过7天奋战,中央红军终于突破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以伤亡3万多人的代价,胜利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企图。这就是红军长征中极其重要的湘江战役。从馆内珍贵的史料中,人们仿佛看到当年革命先烈为了广西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前仆后继的壮烈场面。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在广西的共产党员雷沛涛、罗如川、高孤雁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志士被捕入狱。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大义凛然,慷慨就义。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共有3000多名广西籍的志愿军官兵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馆内陈列着已故老将军、老红军、老干部的生平事迹,他们每个人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终生。在他们身上,闪耀着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抗战、解放、和平三大纪念景区在烈士陵园内的最高处,是抗战、解放、和平三大纪念景区。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纪念群雕、一座座肃穆的石碑,既是对于历史的生动再现,也蕴含着后人对英烈的敬仰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园内旅游休闲景点烈士陵园的环境经过美化、绿化、亮化,山青、水绿。使花园、草地、小桥、水榭、凉亭,构成了一座既有古典幽雅,又具现代气息的园林,更好地烘托了纪念雕塑园的主题。2003年6月新建了雕塑园大门,烈士陵园初步实现了走陵园公园化的发展目标。

园内主要旅游休闲景点有:中心广场;人工湖风景区;中央山顶亭廊;仙子湖;九曲桥。中心广场位于陵园中部,背靠佛子岭,面向南宁市区,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场地开阔,四周铺设草皮,种有桃花、柏树等,是各界群众参观瞻仰最为集中的地方。人工湖风景区主要有风雨桥、树桩盘景园、民族风情村等景点。游览区内有湖水清澈的人工湖、横跨人工湖的风雨桥,构造精巧,民族风情浓郁,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节时假日、游览的、野炊的、钓鱼的都有能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流连忘返。

仙子湖修建于2000年,湖中有一尊汉白玉石料雕刻而成的“仙女”塑像,圆形底座上三位仙女似散花状,整座石雕呈乳白色;同时,一座与杭州西湖“断桥”相似的汉白玉拱桥,并修筑坝栏,把湖水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九曲桥建于2001年5月,在位于大道的右侧池塘内,汉白玉石材料,整座桥共修建了九个九十度湾,故取名九曲桥。中央山顶亭廊1988年,烈士陵园投资40多万元,在山顶景区旁边建成了以中央山顶亭廊为主的三个凉亭,这三个凉亭错落在雕塑群和松林之间,形成一个和谐优美整体。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广西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基地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坐落于广西百色市解放街39号“粤东会馆”内。“粤东会馆”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1929年12月11日,由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发动和领导的百色起义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同志亲自为旧址题写了址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87年1月13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旅游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视察旧址时挥豪题词:“百色起义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如今,经过全面的整修,旧址已完全恢复了当年司令部的原样。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同志的办公兼住室,军部会议室、副官处、经理处、秘书处、参谋处、军医处、军部食堂、警卫营驻地等军部所属各机构,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观众。

深得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厚爱,已发展为成广西人民缅怀革命先烈的耀眼圣地,成为红色旅游的一个亮点,跻身于广西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在百色市民中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到过红七军军部旧址,等于没有到过百色。”

1993年4月5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参观后称赞这个旧址“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自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旧址已先后接待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等三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人数达210多万人次,观众遍及海内外和港澳台地区(其中40%左右为青年学生)。

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区文化先进集体”、百色地区“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深得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的好评。旧址已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广西民族博物馆_广西红色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广西民族博物馆为自治区级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环路11号,占地面积13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兼顾对国内其他省份及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研究、文物资料收藏和宣传展示,是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机构、中国—东盟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文化平台。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1年)、“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016年)、“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17年)、“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是取得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博物馆。

机构沿革

广西民族博物馆于2003年作为自治区政府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在2008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作为重大献礼工程顺利竣工,2009年5月对公众免费开放。馆内设14个职能部门,分别是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党群工作部、陈列艺术部、藏品部、文物保护实验室、民族历史研究部、民族文化研究部、古人类研究中心、社会教育部、信息技术部、产业开发部、物业与安全管理部。

藏品情况

馆内藏品5万余件(套),包含铜鼓、服饰、银饰、织绣、石器、竹木器、陶瓷器、化石标本等。其中收藏古代铜鼓345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收藏纺织品1.86万件(套),涵盖广西12个世居民族,特色鲜明、体系完整;收藏有3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俗文物3758件(套),对研究相关国家民族民俗提供了物证。



陈列展览

常设展览:“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缤纷世界——外国民族文化藏品陈列”、“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文化展”、“昨日重现——百年老物件展”。其中,《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临时展览: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国内外博物馆积极开展展览交流与合作,推出和引进各类优秀陈列展览。自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出临时展10余个,引进各省区临时展近10个。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先后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贝宁、土库曼斯坦、斯里兰卡、美国及韩国等国家举办境外展览10余个,充分展示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科学研究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广西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与利用人才小高地”载体单位、“广西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与利用特聘专家”设岗单位,也是“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中心”挂靠单位,先后与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院校共建教学科研基地,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广西民族博物馆紧密围绕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铜鼓、岩画、民居建筑、纺织品、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科研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学术著作、科普读物、图录等30多部。

社教活动

广西民族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在未成年人教育、节庆活动、展览推广等领域,紧扣陈列展览及民族文化主题,推出了“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壮丽八桂行·乐享中国梦”“非遗之夏”“博物之旅”等主题社会教育活动,广受公众欢迎。同时,积极融合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助力民族文化宣传推广,开展“‘红石榴’民族文化进基层”志愿服务项目,足迹遍及30多个学校和社区。

文创产品研发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研发之路上多方探求,与知名企业品牌跨界合作,加快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先后开发了龙凤福、壮锦、瑶魅、广西12个世居民族卡通形象、花背带、花山岩画、鼓往今来、原生秀美、三角梅、纹创等十大系列文创产品,共计700余种约10万多件,让深藏于博物馆的民族文化以文化创意角度向公众传递八桂情韵。

文化品牌

广西民族博物馆成功打造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畅享民歌”和“广西民族志影展”等文化品牌。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是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分布于广西各地的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结成联合体。其中,各民族生态博物馆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同时借助广西民族博物馆拓展和延伸对外联系,从而实现两者互动互益的发展格局。这一创新性的建设模式被学界誉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推广借鉴意义的“中国生态博物馆第二代模式”。

“畅享民歌”是秉承八桂大地各民族“以歌言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传统,面向全区开展的民歌传承活动。旨在挖掘原生民歌,保护并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自201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先后有万余人参与,社会影响力深远,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广西民族志影展”是广西民族博物馆创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手段的重要举措,是讲述与传播多彩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影展自201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正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国际民族志双年展。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