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春风化雨,博学厚德——记霍巍教授的科教求索岁月峥嵘

来源:四川大学  2019-08-30 09:10:23   665 阅读

编者按:为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的伟大事业,2019年学校启动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文科)增选工作。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历史文化学院霍巍获聘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本次增选,是学校时隔10年后再次开展杰出教授的评聘,对文科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稳定、推进我校高层次人才建设和文科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专访了两位教授,希望全校师生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事迹的同时,能够以他们为榜样,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当得知学校要以宣传杰出教授为自己写一篇报道时,假期仍坚持在外带领师生进行野外调研的霍巍教授第一反应是“这些成绩是全院教师一起努力的成果……



霍巍,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科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同时受聘为四川省高等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四川省文博考古系统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副主任委员等职;曾两次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获教育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润物无声,桃李天下



作为一名从教35年的教师,霍巍教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秉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并重,创造性思维与科学研究动手能力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力求创新,成果显著。霍巍教授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教学新内容和新形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法,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和慕课建设,致力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3年,他开设的《考古学与文明史》成为全国首批上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7年,他主讲的《考古学导论》被评为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他领衔制作的“东西部联盟慕课”《巴蜀文化》成功入选“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例”;2014—2018年期间,他组织的两项教改项目,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他还带领学院教师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创新改革和探索,成果显著,为学院课程进一步转换升级为金课打下基础。

教学相长,教研相促。霍巍教授秉持“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他的教学理念是,“德才兼备,但要德行为首;有教无类,但还要因材施教;筑牢基础,但更要开拓创新”。他在课堂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讨论,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掌握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既有成果的同时,质疑和挑战传统观点,力求在这些质疑与批判、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促进学术新视角、新观点形成,在学术研讨中寻得真知。



他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研究经验融入课堂,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断开拓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建立系统观念和调动潜在学科支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面对当今全球学术发展的新潮流和新趋势,他指导学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要充分吸收国际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如考古学的学生都要学习运用GPS、GIS信息系统以及三维建模等科技方法,同时还要根据中国历史的宏大背景,构建起考古材料和整个古代社会相联系的体系,更好地解读出土考古材料,把研究对象放到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背景下做学问,注重不同时空的参照比较,这样才能看得更深更远。



他曾经略带逗趣地对学生说,“做考古要成为多面手,既要能够秉持传统,但也要与时俱进。要看文献、懂历史,外语也一定要学好,计算机也要学得很不错,还要具备一定地理知识、文学知识,写生、绘图的能力也不能少,这样你才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去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他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和李永宪教授在西藏考古时,仅用一根皮尺,照样测绘出佛教寺院的平、剖面图,与后来用精密仪器测绘出的结果一样不差。

言传身授,身体力行。霍巍教授以教会学生“做人为学”为根本,时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学生指引方向,温暖人心。他以自己当年考入川大的经历,教导学生成功源于严格自律与用心学习,要在人生规划中做好准备,才能把握住机会。

学生眼里的霍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在生活上又非常关心学生,喜欢与学生交流。”他对学生的作业、论文或PPT要求严格,字词、标点运用务必准确,格式、板式必须整齐统一;他给本科生指导大创项目,从读书方法到思路设计,从研究路径到论文写作,乃至PPT的制作和讲述技巧都认真细致指导,“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大创项目走进科研这所殿堂”。他给学生指导论文或项目,总能精准地发现问题,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去捕捉问题、解决问题,或是推荐几本书、或是一次富有针对性的谈话,都及时为学生指明方向,去一步步地打开学术研究的广阔大门。



无论课堂、讲座还是会议发言,霍巍教授都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讲授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语言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生动且幽默风趣,深受校内外师生们的喜爱。许多国内985高校的学生,就是因为听了他的一次讲座,从而选择了报考川大研究生。



“其身正,毋令则行。”从事考古工作,尤其是西藏高原的野外考古,条件十分艰苦,他多次带队前往西藏阿里地区开展考古发掘和调查,海拔超过4500米,发掘区域许多是需要携带设备攀爬才能达到的山顶,发掘地点扬沙严重,不时还会有暴雨、冰雹和泥石流相随。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他都是全程参与,亲力亲为,在考古一线耐心指导同学们开展工作,极大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同学们无不为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所打动,肃然起敬。

从教35年来,无数考古学子从他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带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怀揣着川大考古人的骄傲与梦想,秉承着考古工作者的敬业与奉献,成为了如今中国西南地区文物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中,涌现出了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骨干仝涛研究员,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考古艺术专家张长虹研究员,青年长江学者、四川大学考古系吕红亮教授,年仅33岁的汉唐考古新秀、首批四川省学术菁英人才王煜教授等众多的青年优秀领军人才,为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化建设事业提供着持续动力。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霍巍教授主要从事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汉唐考古、美术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十余年来,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文物局边疆考古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先后出版《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西藏西部佛教文明》、《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等学术专著多部,相继在《考古学报》、《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物》、《考古》、《中国藏学》、《日本研究》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期刊、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研究成果曾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二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两项,并荣获中国藏学研究最高奖“珠峰奖”一等奖、吴玉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多项奖项。



在霍巍教授的学术生涯中,他最引为自豪的,是对前辈学者开创的西藏考古领域不断继承发展,在四川大学形成了海内外知名西藏考古学术重镇,创立了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涉藏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1990年4月,霍巍教授和李永宪教授第一次入藏进行田野工作,拉开了川大西藏考古研究的序幕。1990—1992年三年里,他们用一双脚板丈量了大半个西藏。1992年,他们去到阿里,“那时候到阿里的路断断续续要走十来天,路极其难走,好多次车陷冰河和流沙。”“进到千里无人区之后,没有任何通讯工具,也没有任何救援设施,只能听天由命。”“我最担心的是出车祸,但还是碰上了,只是有惊无险,人员安全。”霍巍教授常给学生们时常笑谈起这些当年的回忆,还有那些“险些丧命”的经历。



1997年去阿里措拉山发生了翻车事故

初入西藏,在仅有两个彩色胶卷、几个黑白胶卷的情况下,他们自己画壁画、测建筑,把能省的胶卷尽量省下来,然后还省吃俭用,从每月的工资中省出钱来买胶卷。把钱用到研究上,对霍巍教授来说不只一次。他第一次出国到日本访学,任何在当时被称为“三大件”的东西都没有买,把全部讲课收入都用来复印和购置研究资料。那些他千辛万苦从各个图书馆、资料室复印的资料,后来成为了他和学生们做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他常常深情地回顾说,“现在研究条件好多了,但如果同学们到我家里去看,这些复印的资料仍然是我的珍藏,是一个学术时代的历史记忆。”





在西藏考古领域,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多项重大的考古发现,创造了多项“第一”:他和李永宪教授成为真正意义上西藏细石器考古发现的“第一人”;他们共同调查发现了被誉为“高原敦煌”的西藏高原第一处绘有精美壁画的佛教石窟群——皮央•东噶石窟;他们发现了比《唐蕃会盟碑》要早一百多年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碑刻,证明了唐代早期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路线上出山点的具体位置等许多重要发现,被誉为“20世纪以来中印和唐蕃交通史上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近年来,霍巍教授在多年研究的深厚学术积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高原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极大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这一系列发现,不仅奠定了四川大学在西藏考古的领先地位,也对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格局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但是,霍巍教授从来认为,这些成绩,应归功于集体。他多次在采访中表示,“这不是一个人的成就,这三十年来的西藏考古的成绩是包括川大考古人内在的国内外西藏考古研究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8年夏天,西藏阿里考古受到了央视、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多次对正在考古发掘中的皮央•东噶遗址进行了考古现场直播。这时,距离他们第一次入藏已近三十个春秋。央视记者用“两位年过花甲的西藏考古学家”来称呼他们,他们则笑谈“我们是白发少年考古学家”,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西藏考古才刚刚揭开篇章,许多深藏心底多年的宏图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考古人永远是年轻的。

统筹兼顾,担当有为

作为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霍巍教授把更多的心血,用在了积极谋划学院建设与发展上面。他带领全院上下凝心聚力 ,扎实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全面加快推进“两个伟大”。近年来,他和学院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大力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带领院领导班子多次研讨学院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以激发学院内在活力。他提出建立学院“学术共同体”概念,全面实施“全院动员,重点突破”方针;推行“以老带新、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在院内中青年教师中反响热烈,成效显著。在2018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学科排名第2位,考古学学科排名第4位,世界史学科排名第13位。他身体力行,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并指导青年学者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以及教育部科研项目,全院连续三年保持了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全校第一的领先地位。



他在采访中说,“要做好院长,首先要做好一个优秀的学者。在教学和科研上,凡是你要求老师们做到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学术和管理这两者往往很难兼顾。但我却很想把两者都兼顾好、做好。”多年来,他的科研时间都是见缝插针、集腋成裘给挤出来的。他会在开会的某个间歇过程中抽空看几篇论文;出差时,他会在飞机上修改自己和学生的论文;如果假期有时间,这是他最为快乐的时光,他会带领学术团队的师生们一起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所以,当知道许多同学说他的时间是以分计算时,他笑了笑,然后认真地说“差不多是这样。一定要以分计算,我们才能把时间用到极致,把效率极大地提高,也才能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



生活中的霍巍教授爱好广泛,他喜欢打篮球,喜欢在迎新晚会上会为大家唱首歌……同学们都说球场上的霍老师十足像一个热血小伙儿,争强好胜,没有架子,跟大家打成一片。



如今的霍巍教授,每天依然忙碌于教学科研与行政事务中,依然坚守着那份育人育德的初心、追求学术的本心和服务师生的衷心。今年已是他在川大的第四十一个年头,作为川大人、作为考古人,他仍然在路上……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