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 大业之学
——西北政法大学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
(2019年8月28日)
校长 杨宗科
尊敬的各位功勋教授、老师们:
亲爱的2019级新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自从今年高考结束后的近三个月时间里,西北政法大学与各位新同学们已经进行了三次亲切互动。第一次是学校“公布招生简章”,向你们发出了“附条件的要约邀请”,你们“填写志愿”,向西法大、向自己心仪的专业提出了“要约”。第二次是学校按照招生计划“承诺”和考试成绩“完成录取”,向你们发出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们接受了录取,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也意味着同学们与西北政法大学之间形成了一份本科教育“合约”。第三次是5天前,你们带着对西法大的向往和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和大地原点、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起点、中华法系形成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古都西安;相聚到具有82年办学历史、61年本科教育历史、40年研究生培养历史,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五院四系”之一、被誉为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你们当中,有来自北京、在部队服役两年且参加过中国海军亚丁湾第三十批护航任务的民商法学院的俞皓庚同学,有来自广西南宁、获得全国奥林匹克机器人比赛创意组一等奖的公安学院的廖一良同学,有来自西藏昌都、喜爱体育运动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向巴同学,有来自甘肃酒泉、获得全国美术大赛金奖的潘越同学,有来自福建漳州、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新闻传播学院的陈刚同学,还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同学。从你们身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你们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届学生。为你们已经获得的成长和成绩衷心地表示祝贺!
今天,在西北政法大学恢复办学40年之际的特殊日子,学校在长安校区隆重举行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以热烈而庄重的仪式,欢迎你们的到来,庆祝你们开启大学生活的新征程。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来自海内外的3129名2019级本科新同学表示热烈欢迎!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正式成为“西法大人”。“西法大人”是我们全体师生和校友的共同标识。
这是一个浸润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标识。从抗日烽火硝烟中我党创办的陕北公学和延安大学,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学院,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西北政法大学,“西法大人”始终传承红色育人基因,与民族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守为国育才的初心。
这是一个承载着追求真理精神的蓝色标识。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整建制调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安政法学院。西北大学法律系可以追溯自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法学院、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西大法律系的调入,为我们带来现代大学学术自由、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使我们开启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历史,真正成为了一个法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
这是一个饱含着赤子家国情怀的黄土色标识。学校脚踏黄土,扎根西北,胸怀社稷、情系法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5万名革命和建设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学术大咖、政法英才、行业翘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全面依法治国、边疆安全稳定,写出了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
红色代表初心使命,蓝色代表理性科学,黄土色代表境界格局,三原色的融合,孕育了实实在在的西法大精神,这种精神包含在“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和“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中,丰富在82年栉风沐雨的办学历程中,传承在15万余名校友孜孜不倦的报国追求中,体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有形文化景观和社会中百姓无形的口碑评价中,记录在近百年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之中,也铸刻在每一个“西法大人”的心灵深处。
同学们,当下的中国虽然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是,读一所好大学仍然是同学们的美好愿望。好好读大学依然是你们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学习最美好的阶段,是心智成熟、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大学四年很长,一千四百多天;大学四年很短,弹指一挥间。未来人生能够有多大成就、能够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大学生活的质量。
在前两年的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我向你们的师兄师姐们提出了“志向中国梦、学做政法人”和“立心逐梦”的希冀,这也是对你们要求。今天,我想以“大学之道、大业之学”为主题,和同学们谈谈对大学生活的认识,也算是同学们初入西法大的第一课。
大学之道,是大人之道,是成人立人之道。
从年龄上讲,进入大学,意味着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走向成年,成为在生理、心理、智力方面开始成熟的大人,但是,心灵要走向成熟,就必须遵循大学之道。什么是大学之道?国学经典《大学》开篇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无论内涵和职能如何变化,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大学必须坚守的正道。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养成人格、培育大德之人,即“成人”“立人”是大学之道的真谛。
成人立人,要正心诚意、立心铸魂。一个有明确人生理想和坚定人生信仰的人,就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图书馆二层有一座书屋,收藏了我校资深教授赵馥洁先生捐赠的万余册图书。赵老师将其定名为“立心书屋”,意在弘扬关学宗师张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在当代中国,立心就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善于筑梦、追梦、圆梦,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
成人立人,要修齐治平、注重道德践履。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同学们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自我修养上下一番苦功夫。要自省自律,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要懂得取舍、懂得承受、懂得友善、懂得感恩,要善于沟通、善于合作、从善如流,要看人所长,见贤思齐,包容彼此之不同,欣赏个性多样之精彩。
大学之学,是大业之学,是强盛复兴之学。
西法大人的大业之学,应当是法治强国之学。大学是通过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教研活动培养人才的地方。对高等教育院校、特别是政法大学来说,同学们应当知悉一条规律: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一定意义上讲,法治之学是强国之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法治领域如果不能人才辈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全面依法治国也是不可能做好”。作为西法大的学子,无论学哪个专业,都应该恪守“文明、公正”的校训精神,心中有座“天平楼”,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培养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忠于宪法法律,维护公平正义,将来用法治之学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时代的大业之学,应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大业之学。同学们,大学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你们很幸运,赶上了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赶上了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的新时代。你们在校期间,正值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时,这正是你们在学海遨游之时;当你们踌躇满志走向社会以后的未来三十年,是你们职业生涯中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三十年,更是全国人民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奋力拼搏的三十年。
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但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使命,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学好大业之学,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
要勤学不辍。要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要树立“学不可以已”的观念,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孜孜不倦的求知问学,把成长的基石打牢。同学们要尽快适应大学自主性的学习,既要重视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基本理论的掌握、基本技能的锻炼,又要利用课下零碎的时间,勤于广学博览,不断得到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我希望同学们为自己设定大学读一百本经典著作的目标,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在4年1400多个日夜里,1月读2本,2周读1本。要多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思想性的著作,不局限于和应试有关的教材;要积极参加各种高水平讲座,无论是否是本专业的,不管对考试有无帮助,尽可能都要去听,坚持下来,毕业时你一定会有大的收获。
要理性思维。中学学习是强调知识掌握的体验式学习,大学学习是强调专业性、理论性学习,同学们要在掌握本专业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用学术性理论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大胆假设、合理质疑、小心求证,不发虚妄之言,不偏执一己之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要广泛涉猎打好运动战,也要找到自己学术的兴趣点,打好阵地战。
要知行合一。宋代学者朱熹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之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知”是基础、前提,“行”是重点、关键,是检验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知行合一。在长期的办学中,西法大形成了以“课堂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育人体系,打造了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拒绝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用行动丈量逐梦坐标,书写无愧于时代和自己的华章。
同学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希望你们珍惜在西法大的四年时光,领悟大学之道,成就大业之学,用你们四年的收获和未来的贡献为“西法大人”的标识上增添2019级同学独特、闪亮的色彩。
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
谢谢大家!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