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111”人才学科规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座谈会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8-13 16:05:00   434 阅读

为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深度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科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医院发展,2021年8月1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11”人才学科规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座谈会在医院科教楼三层陆道培学术报告厅举行。医院院长姜保国、副院长王天兵、党委副书记郭静竹、行政事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戴谷音出席会议。医院“111”人才学科规划——归国中青年学术骨干代表共计26人参加会议。


e51f9827ee42494f8ea1ac5197619c48.jpg


会议现场

学科、人才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始终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2017年,医院以“一二三工程”为总体发展思路,加强顶层设计,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医院建设和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医院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实施“111”人才学科规划为着力点,五年资助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培训,每年资助100名护士长和骨干护士出国学习,推动10个学科从人才梯队、技术创新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郭静竹作“111”人才学科规划-中青年学术骨干项目介绍。郭静竹指出,“111”人才学科规划稳步推进,各科室选拔和推荐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人员平均年龄从38.7岁降至34.9岁,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为了建立可持续人才培养模式,让选派人才学有收获,医院精心调研、多方沟通,结合遴选人才及学科特色,选择在专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高校、医疗机构或者研究机构,并从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研究方向、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扩大合作层面、深化合作力度。新冠肺炎疫情前,全院共计38个临床医技科室, 66名中青年骨干经过学术委员会审批,53名中青年学术骨干获得资助,并有38人完成出访任务,已回院工作。截至7月底,归国人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其他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院级项目8项,发表文章97篇,其中SCI 90篇,回国后全国及国际会议发言共计28次。由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111”人才学科规划将进行适当调整,未来,医院将继续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引得进、长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机制建设,凝聚、延揽、培育、造就一大批高层次骨干人才,形成战略人才储备,并以人才资源培育为主题,以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建立更加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培养计划及考核体系。

随后,7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111”人才学科规划资助青年人才代表,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和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分享成长感悟,充分展现了优秀青年人才的风采和干劲。

药剂科黄琳主任药师以“使命在肩,初心依旧”为题进行汇报。黄琳是医院首批参与“111”人才学科规划的出国人员,她表示,“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学以致用”是她的初心,医院提供的出国机会让她拓展了科研思维,丰富了研究手段,更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回国后,她利用所学陆续在药剂科开展了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新增了药物监测项目,开展肿瘤靶性药物治疗,助力精细化药学服务。

内分泌科蔡晓凌主任医师以“立足循证,立足国人”为题进行汇报。蔡晓凌是医院“111”人才学科规划唯一赴澳大利亚进修学习的,她表示,一年的学习让她学习领会了循证医学的精华,深入思考并关注中国人群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深感临床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今后,将立足中国患者,结合学科整体发展目标,推动学科各类指南的更新,提高学科声誉,积极推进诊疗方案的推广。

检验科陈宏斌副研究员以“成长与收获”为题进行汇报。陈宏斌表示,通过出国进修学习,他熟悉了生物信息学,了解了前沿知识和进展,开拓了研究思维。回国后,他参与搭建了宏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平台,并陆续开展MRSA溯源和传播机制研究,金葡SCV形成机制研究,多组学筛选用于LRTIs风险预测的宿主免疫应答标志物等研究项目。今后将继续立足检验科的本职工作,做好对外交流工作,积极探索学科未来发展之路。

骨肿瘤科许婕主治医师以“学科发展,未来可期”为题进行汇报。许婕表示,在梅奥医学中心的进修学习令她对国内医院的临床、科研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回国后,她积极参与骨肿瘤科与医院医学信息中心的合作,与北京大学化学院、生科院加强联络,开展骨原发肿瘤药物治疗疗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验证,开展骨肉瘤、软组织肉瘤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等研究。促进多学科的联系,提高骨肿瘤科的医教研水平,助力学科发展。

胸外科周健副主任医师以“提高效率,合作碰撞”为题进行汇报。周健表示,为期一年多的访学经历让他看到了很多顶级专家对待学术研究极其认真的态度,也学习到了提高诊疗与研究效率的方法。回国后,他积极开展了荧光成像机制、荧光设备研发、荧光探针开发与临床研究等探索,并成功获得MSK数据使用协议。未来在院士团队,他将充分发挥国外所学专长,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发光发热。

妇产科程媛助理研究员以“核心科研,追求卓越”为题进行汇报。程媛表示,通过访学,拓展了肿瘤免疫代谢研究方面的思路,拓宽了子宫内膜癌领域的国际视野。感受到科学家的影响力及互帮互助的氛围。访学期间,她进行了“CD40激动剂诱发子宫内膜浆乳癌免疫微环境重塑促进免疫治疗的机制探索”课题研究,为探索免疫微环境调控及PD-L1免疫治疗提供契机。回国后,将沿着子宫内膜癌代谢免疫调控研究方向,继续砥砺前行。

儿科曾慧敏主治医师以“仁恕博爱”为题进行汇报。曾慧敏在访学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急性白血病表观调节因子SETD2基因突变诱导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及治疗策略,回国后,她将结合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儿童血液肿瘤及骨髓衰竭性疾病基因易感性临床研究,为儿童血液病医学研究贡献力量。她表示,除了要提高自身医疗水平,给予患儿更好的医疗诊治,还应该关注儿童就诊的空间环境,使患儿有更好的就诊体验。

各位出国中青年代表发言后,参会人员开展了积极的交流讨论。大家表示,将加强与国外优势专业团队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大数据的统计、分析;开展通才通识教育,取长补短,并希望能够得到医院持续的支持。

王天兵就医院科研支持政策进行介绍。王天兵指出,医院对青年人才非常重视,不断打磨医院人才生态环境,致力于为人才营造创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发展环境。以国际一流人才梯队建设为目标,聚焦人才发展关键环节,以“111”人才学科规划为重要抓手,加快培育卓越医学创新人才队伍。同时,医院在科研资源配置方面,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优秀青年人才,分类给予支持保障,不断完善科研平台,搭建临床数据应用中心,启动科研孵育计划为归国人员提供科研启动基金。未来,医院将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专病专科数据库,希望大家共同致力于创造更好的科研生态大环境,为医院未来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最后,姜保国进行总结讲话。姜保国指出,我国提出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科研创新的实质是人才培养,人才是科研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科研人才中,青年人才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为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深度交流的平台,医院部署实施面向领军人才的“百名科学家计划”,选拔各学科青年学术骨干,实施“111”人才学科规划资助出国留学,发挥已实施十年的“学术新星”计划优势,完善博士后、研究生和青年医生等后备人才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提供启动基金,搭建交叉研究平台,提供后备人才全面发展的源动力。

姜保国强调在感受到国外科学研究氛围后,希望大家回国后更要积极地在临床、科研、教学活动中做好本职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创新,追求卓越,努力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医学研究者,为学科发展多注入活力,为医院发展多贡献力量,努力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秉承“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理念,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