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时隔三年,中央美院本科博士两毕业生摘得“千里行”大奖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13 15:04:08   763 阅读


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尹吉男教授、青岛千里行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波先生向“千里行奖”“千里行提名奖”获得者颁奖

面向应届毕业生的中央美术学院学术最高奖2021年“千里行奖”在6月21日举行的中央美术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揭晓。油画系本科生闫成城和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爽共同摘得“千里行奖”,另有6位毕业生同时获得“千里行提名奖”。这是“千里行奖”连续三年空白后的再度回归。

今年“千里行奖”的评选,前期由各院系推荐,共有101名同学入围。2021年6月17日,经校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委会两轮评审,本着严格的学术标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最终评选出油画系本科生闫成城、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爽两位同学获得2021年“千里行奖”。此外,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俞辰,雕塑系本科生黄勇鑫,实验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何璇,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梁欣,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亦安,城市设计学院本科生黄钰6名同学获“千里行提名奖”。

“千里行奖”是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开始面向优秀应届毕业生设立的最高学术奖。这一奖项是由青岛千里行集团有限公司为学校捐资1000万元事业发展基金设立的,用于表彰在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中具有较高学术性、开拓性和创新性的优秀毕业生,奖项包括“千里行奖”和“千里行提名奖”。“千里行奖”每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评选。

丨获奖名单

2021年“千里行奖” :

油画系本科生 闫成城

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爽

2021年“千里行提名奖” :

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俞辰

雕塑系本科生 黄勇鑫

实验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何 璇

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梁欣

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亦安

城市设计学院本科生 黄钰

丨获奖作品

千里行奖:油画系本科生 闫成城



作品名称:复魅

作品尺寸:222×185cm

作品材料:布面油画

指导教师:喻红 刘小东 刘商英 陆亮

作品阐释: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不断侵占自然干预生态,逐渐导致二者关系失衡。我试图从鱼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活动,利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架上绘画创作使自然“复魅”,从自然中汲取审美营养,主观上重新赋予自然神性,将它从完全失语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与人产生对话,以此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以及人类该有的生态哲学观。

千里行奖: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爽

论文题目:《“七丘之城”:从里斯本、果阿到澳门 ——跨文化视野下15-18世纪罗马“圣城”景观在欧亚大陆的复制与改写》



老普林尼时期的罗马城,卡勒沃,《古城罗马》,1532年,芝加哥大学约瑟夫·雷根斯坦图书馆藏


《海边的城市:里斯本一景》,1548年

指导教师:李军

论文摘要:

城市的拓展亦是一个征服高地的过程,从罗马城的“七丘”到帝国境内的大量山地城市,“山地建城”的理念也成为多数罗马城市的一大共性,在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催生出一座座“山巅之城”,那些在图像中高悬山巅的建筑,成为与神明最为接近的“圣地”,赋予了城市一顶形制特殊的“冠冕”。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理想在“七丘之城”罗马得到极大强化,通过一系列的城市改造、在罗马之劫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新的圣城,不仅引起境内城市的竞相效仿,更在海权时代再度拓展到地中海的“边缘”,从而在曾经历罗马化的伊比利亚半岛获得了自由,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本土化山城格局。但与4世纪已将自身打造成“第二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不同,这些城市虽与罗马教廷的宗教运动息息相关,却同本国的海外事业有着更大的关联。

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不仅通过系列“重建罗马”的计划向圣城靠拢,更将其改造成以“下城区”为核心的“滨海山城”,以此展现海权时代的核心推动力——跨洋贸易。在这一过程当中,经过葡萄牙“本土化”的山城理念被带往印度洋的各个海岸和岛屿,罗马教廷的强盛势力也通过里斯本王室渗透其中,最终以一座座群山环抱下的新城塑造了葡萄牙帝国的海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果阿凭借绝对的政治、宗教地位被打造成一个东方的罗马,它不仅与地中海的第一罗马遥相呼应,更使“高地建城”的理念进一步向远东传递,在葡萄牙人的暂居地澳门、以有限的政治权力和系列适应政策,塑造了一座特征鲜明的“妈港神名之城”。

然而,在这种不断“移动”的圣城背后,是罗马人“从山地到海滨”的城市化进程,并在海权时代“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局势下,经历了建城“媒介”的一次次转变,从而在适应山区、平原、海滨与岛屿的过程中,由古典向近代社会迈进,最终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殖民文化的抗衡当中,建立起一个“真十字之地”(澳门)的山城形象。

千里行提名奖:中国画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俞辰



作品名称:《迷思的灵魂》

作品尺寸:180cm*240cm

作品材质:纸本水墨

指导教师:刘庆和

作品阐释:把分离与重聚,抚慰与挣扎,复杂与纯粹糅合为一个混沌的整体,再一刀切下,切面即是画面。

千里行提名奖:雕塑系本科生 黄勇鑫



作品名称:《香火》

作品尺寸:150*60*20

作品材料:香樟木着色

指导教师:杨靖 张伟 王少军 吴永平

作品阐释: 家的凝聚、生命的延续。

千里行提名奖:实验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何璇



作品名称:《众目睽睽之下的心理活动》

作品材料:睫毛、丝线、气球、显示器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邱志杰

作品名称:《过渡礼仪》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400*1200*2000mm

作品名称:《查拉图斯特拉的坠落》

作品材料:电机、显示器、动画

作品尺寸:410*230*300mm

作品阐释:

《众目睽睽之下的心理活动》

睫毛连接丝线,丝线连着飘在空中的气球。眼睛眨动,牵扯气球在空中颤抖;上面的风吹草动,也会使人被迫眨眼。内部与外部互相牵扯,互相等待着最微妙的动,如同一束激光,等待引力波。等待是痛苦,是梦,是承诺与约定。约三千次的眨动后睫毛被迫脱落,整个过程即为一场“突变”,气球失去牵制飞向空中,失控的同时带来解放,日神死亡,酒神重生。

《过渡礼仪》

眼球快速转动,跳绳以同频悬空甩动,是视线操控跳绳亦是眼神追捕跳绳;出生、结婚、怀孕、死亡、季节转换等地位变化均以过渡礼仪加以标识,每一次隔空的抽打便是我们迎接下一个危险与重复事件的开始。

《查拉图斯特拉的坠落》

人向下跳跃,屏幕同时旋转,星空升起,人永远降落在顶端并再次向下跳跃;“查拉图斯特拉感觉到有一种思想在他心中渐渐升起,那便是“永远回归”,但又自感时候未到,于是挥泪离开“幸福岛”,再次返诸孤独。”

人类不会停止追求真理,周而复始,勇敢跃下,星空会再次升起。

千里行提名奖: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梁欣



作品名称:《没有阴影的岛屿》

作品尺寸:

模型:150*150*20cm

影像:3min,1920*1080px

作品材料:3D打印、亚克力、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韩涛 宋协伟 靳军 常志刚

作品阐释:

2020年,全球社会发生了一次艰难的巨变。它对每个人如何在世界上栖居都重新提出了问题。作者基于在这个社会历史事件中全过程、各阶段的真实个人经验,以社会调研、数据统计、历史梳理、学术写作、装置创作、视频影像再现等多重路径结合的方法,把充满内在冲突的生活经验,转化为一种关于当代全球性卫生议题与本地区域性综合治理的寓言,并将之命名为《没有阴影的岛屿》。

这个岛屿是对疫情危机情景下人类生活场景各种维度的扫描、再现与再编码。作者最终以六个场景的叙事结构,将之交织成一个世界景观剧场,并压缩在一个以“二维码”形态存在的孤岛中。这个“二维码”中上演着一切人类情感,其唯一共同点是没有阴影,并内嵌着六个特殊主题的岛中之岛。分别是——医院(关注的是生命安全)、家(关注的是虚拟生活)、动物园(关注的是生态自然)、剧院(关注的是操控偏见)、工厂(关注的是技术伦理)、摄影棚(关注的是健康观察)。本次创作就是在这个“二维码”中反复编织基于现实投射的人类情感、私人记忆、数字技术、智能管理。作者试图说明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景观剧场时代,我们再也无法以虚假、和谐、统一的面貌去掩盖矛盾与冲突。相反,只能采取勇敢的正视冲突、吸收冲突、最后消化冲突的方式,并以日常生活审美式的升华,才能与当下与未来世界共存。

千里行提名奖: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亦安



作品名称:《马家窑遗址观景建筑设计》

指导教师:朱锫

作品阐释: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临洮,地处洮河与其支流巴马峪沟交汇地带,属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古聚落遗址。伴随大量彩陶器皿的发掘,被证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上游最为重要的史前文明,并被誉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遗址观景建筑基地位于黄土高坪的顶部,相对于洮河高度在60米左右。向东可以远眺洮河、以及介于黄土高坪和洮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向北可以俯瞰巴马峪沟、马家窑遗址。西域独特的地质自然气候环境,塑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众千条似巴马峪沟的沟壑,横贯东西,伴随着水流奔向洮河。在这些沟壑的北岸,被塑造出众多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层层台地,马家窑遗址恰恰坐落在这种典型的台地上,印证了先人充分理解自然、地质、气候条件,在居所的选址上,充分考虑太阳方位,依山而建,择水而居,避风向阳等生存智慧。

遗址观景建筑概念源于对西北临洮自然地质特征和当地先人生存智慧的感悟,也是挖掘地域气候、文化根源一次在地实践。观景建筑被深深地藏在坪顶黄土之下,沿坪顶突向巴马峪沟的一侧,刻出一条窄窄的水平横缝,就像周边山体所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土层,记录着地质的年代。横缝平行于坪顶,与周边环绕众多黄土高坪的地质特征高度融合。藏隐是这个建筑以极少的方式介入特定场域的态度,洞穴是这个建筑表达史前原始生存智慧以及制陶的隐喻。

千里行提名奖:城市设计学院本科生 黄钰



作品名称:《月亮的葬礼》

作品媒介:影像,4分钟

指导教师:刘天羽 陈叶子 穆智飞

作品阐释:

《月亮的葬礼》是通过实拍加后期合成制作的科幻短片。短片主要内容为人们前往海滩边观看月亮被摧毁。在人类短暂的生命面前,天体的存在显得是那么的的强大,其中与我们距离最近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天体便是月亮。月亮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可当我们不得不向它告别时,会是怎样的场面?宇宙之中的个体都有着聚散的过程,在个体破碎的背后,物质在循环着,生命意志在流动着。同时在短片中引入了葬礼这一礼仪形式,在集体仪式中个人的存在感被削弱,在天体面前人类的存在感同样被削弱,在庞大存在面前没有人能做到置身事外。而破碎之后,告别之后,安静之后,我们仍将顺着时间继续往前。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