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元培峰会·纪要 | 会场八:学生分会——住宿制书院、通识教育与本科学习

来源:北京大学  2021-08-12 09:37:10   375 阅读

7月17日下午,绍兴元培峰会会场八:学生分会在绍兴饭店友好会馆贵宾A厅举行,分会主题为“住宿制书院、通识教育与本科学习”,由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团委书记李豪主持。分会设上、下半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绍兴文理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的本科生围绕专业选择、学科交叉、通识教育、书院生活等话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dadece362cad4a36827531502fc06a32.jpg


学生分会在讨论中

上半场

庇护下的自由:元培学生的专业选择与更换现象研究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生黄怀璞、李瑷希

黄怀璞、李瑷希两位同学的报告从对元培同学生活经历的观察入手,揭示了这场独一无二的实验究竟给元培学院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又会怎样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与思想,是否真的像其当初极富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构想一般成功。该报告以无结构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问卷调查,对元培学院有过更换专业方向经历或意向的二十余位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命史与在元培的生活学习图景,尝试还原出在元培的制度之下,学生们在自由理想与现实环境、自身选择与他人影响、院系间的分隔与互动中沉潜来回的过程。研究表明,元培制度的自由理想是否能在个体身上实现,受到个体自身生命历程的巨大影响。同时,元培的特殊性使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庇护所”模式,在这个场域中,元培学生既利用元培,亦被元培所塑造。人与制度的互动中,元培“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张力逐渐显现。

精工求艺与博文约礼:清华大学新雅书院交叉学科设置及现状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本科生李世豪

李世豪同学介绍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交叉学科专业PPE(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与 CDIE(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PPE以中西交叉、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交叉为特点,培养具有中国主体意识和广阔国际视野,适应并引领现代化与全球化,具备高尚人格品质和领导力、严谨创新的思维方式、扎实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以及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素养以及完备的工作实践技能的领袖精英人才。CDIE侧重学生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素质发展,强调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以智能工程为中心的创新设计能力,以及结合信息产业和社会需求设计与开发智能产品的创新能力,培养既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设计功底,又有专业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李世豪同学还介绍了“交叉学科外的学科交叉”,展示了新雅书院人文社科与数理基础通识课程,学术沙龙、论坛,PPE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报告会,CDIE毕业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化孤独为共同:元培学院住宿制书院下的共同体建设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生李逸飞

李逸飞同学从“元培廿年”切入,分享了自2001年北京大学成立元培计划实验班起,元培学院在通识教育与住宿制书院建设上将最初的“文理科实验班”建设为今天“住宿制书院”的历程。作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基地,元培学院在制度上最大的特征在于学生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双自由”,即自由选课和自由选择专业,是元培最早确立的制度。报考元培的学生可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自由选择北大校内的任意课程,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依照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方向。但这种自由选择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于学院认同缺失导致理想中的“共同体”难以建立。面对这一问题,元培学院尝试依托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住宿制书院的建设和完善,希望能够在住宿制书院的模式下建构起同学们对于元培学院的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元培共同体。从2016年开始,元培学院的同学开始集中居住在北京大学35楼,并使用着共同的地下空间,这为共同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学博明辨:书院制与导师制有机融合下的本科通识教育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本科生盛乐恒

盛乐恒同学介绍了吴健雄学院的基本情况:实行书院制、导师制、完全学分制,入校时不分专业,统一强化通识基础;大一下学期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大类方向,修读相应大类学科基础课;大二下学期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专业,修读个性化课程。他将吴健雄学院的特点概括为“学博”与“明辨”:广泛学习数学、物理、生化、思政、人文通识、语言、军体、工科基础等各方面知识,在知识层面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人格层面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拥有健全的人格,并能够敢于表达;规划层面明了未来想从事的方向,选择自己热爱的专业。通识课程不同于常规教书授课制,通过小班教学和老师带领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文化熏陶。“高端人文讲座”碰撞理工与人文的火花,帮助学生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

PPE学科的融汇与贯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科生王诗龙

王诗龙同学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人民大学PPE项目的学位授予、选拔模式、管理机构、课程培养、专业海外交换等信息。PPE可以为许多尚未完全确定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的同学提供宽广的平台、大量的资源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同学们经过深入的了解、理性的思考与审视之后再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PPE搭建了经验分享平台,涉及保研、海外经历和实习等同学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为处于迷茫中的学生提供建议和引导。PPE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思想交流平台,开展介绍文本背景、文本核心论证、各参与者共同研讨问题的读书活动,展示学术的魅力。PPE还有内部的资源共享平台,涵盖学生所需各类资源:电子书、简历与PPT模板等。最后,王诗龙同学指出了PPE背后存在的学科交融与专业分立、从事学术与升学压力、多元选择与学分要求之间的三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诗意的栖居:住宿书院制的体会与思考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林子寒

林子寒同学所在书院名为“文澜书院”,“文澜”取名自绍兴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书院秉承先生主张的民主、科学、开放、进取精神,以“博众所长,无徵不信”作为院训,激励学生坚定科学信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文化交流,集众人之所思、博众家之所长、弥己身之不足。书院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是现代与古典交错间的独特亮点,既为学子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更大大提高了书院整体的办事效率。文澜书院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打造“寓见屋”、“书院讲堂”、“诚信驿站”。第二,塑造浓厚的书院文化:“文澜书屋”启发学生博览群书,主动了解各家之所长,取其精华并丰富自己的阅历;“笔墨轩”为学生提供进行书法、绘画、剪纸等活动的场所,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第三,塑造师生密切交流的平台,为此书院专门设置了师生交流室,方便学校领导、机关干部到每个书院考察。最后,林同学对书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突出书院文化特色;第二,加强对学生的发展指导;第三,强化双院协同。

下半场

博、雅、乐、彩:对元培通识课程体系的理解与思考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本科生吕卓然

吕卓然同学首先介绍了元培学院的五大类通识课程,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更广义的“通识”,即自由选课制度,并结合个人专业探索与选择的经历加以生动阐释和分析。他认为,限定类的通识课程让许多学生得以接触到原本陌生的领域并萌生探索的欲望,自由的选课制度则在最大程度上扫清了他们继续深入钻研的障碍。他以社会科学和数据科学的交叉为例,诠释了通识体系的意义所在。之后,吕卓然同学介绍了元培学生在公共空间中的交流,元培不限定学生专业的特点使住宿制书院的公共空间天然地成为了跨学科交流的良好平台。最后他指出,通识的目的在于整体人格的建构,学生在公共空间完成自我管理,实现了由“知”到“行”的实践意义。

学园2.0-园区建设初探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本科生杨淇森

杨淇森同学首先对竺可桢学院的概况与历史进行了介绍,目前竺可桢学院是浙江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也是教育部推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培养2.0计划的基地。接下来,杨淇森同学介绍了竺可桢学院的生活园区。在2020年7月竺院新大楼落成之后,竺院同学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活园区,园区使集中住宿、自修研讨、学习沙龙、组织会议室、社团活动室等功能场馆的实现成为可能。最后他诠释了竺可桢学院的建设理念,即“以人为本”。他介绍了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会、党建中心等学生工作组织,以服务同学为目的的多类公开媒体账号,以及文化节、党史学习展等特色活动。

在珈,在弘毅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本科生冯定龙

冯定龙同学从学院、班级、寝室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弘毅学堂在破解混专业班级中归属感不强的困境的过程中做出的尝试。首先,他介绍了弘毅学堂的书院文化建设活动,丰富的书院活动给不同专业方向却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们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班级导师以朋辈引领的姿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书院有“家”的体验。继而,他介绍了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经验,譬如在集体事务、共同任务的驱动下,让班团成员在互相监督中构建命运共同体。最后,他介绍了寝室层面的一些措施,譬如学生会生活权益部值班制、寝室卫生文化建设、打造学习交流空间等。最后,冯定龙同学也提出了书院制建设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书院人数扩大、难免顾此失彼;班干部可能缺乏执行力;学生融入对应院系存在困难等,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求同存异、荣辱与共:和而不同的共同体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丁子阳

丁子阳同学首先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和山大经济学院,随后阐述了书院制的渊源以及山东大学对书院制的实践。山东大学于2016年首次在青岛校区设立了住宿书院制的试点,建立从文书院和一多书院,两大书院内严格有效的学习管理制度、公共空间、书院学生会、社团俱乐部等都促进了书院内学生的交流与融合。他也指出了当下我国高校的书院制建设存在的问题,譬如书院内部的归属感、认同感不高。他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构建求同存异、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加强书院精神层面的建设,打造书院内部共同的生活理念。他提出了三点举措,一是构建温馨健康的寝室活动团体,二是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三是构建求真求知的书院生活氛围。

有效利用公共空间,积极创建特色书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白妤佳

白妤佳同学首先介绍了复旦大学的书院制度,她指出,复旦大学对书院的安排基本按照大类融合和学科交叉的原则,建设本科生住宿书院的目的是使不同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提供除了课堂教育、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住宿园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继而,她对任重书院公共空间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任重书院的公共空间分为室内公共区与室外公共区,室内公共区是供书院学生借用的活动室,室外公共区为任重书院中庭,环境优美,是大型活动的举办地点,也可以供书院同学学习、讨论所用。最后,她提出了当前住宿书院制度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书院的存在感不足,书院与学院职能的部分重叠和同质化等。

从交叉学科教学到新学科:书院制与艺术类院校的跨学科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本科生王曼霏

王曼霏同学在报告中回顾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和日常的教学活动,并对跨学科实践展开讨论。王曼霏同学从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念进行切入,介绍了中国美院的历史与变迁,并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引入,介绍了学院的生活、教育两个切面。王曼霏同学指出,中国美术学院的建筑环境对生活教育理念进行了实践,在书院的住宿环境、自主管理、生活学习硬件设施等方面都采取了提升生活体验的举措;同时,学院的美术教育学科谱系较为完全,且在创新课程制度、跨学科的实践、新学科的设立等方面对学科谱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最后,王曼霏同学也阐释了她对跨学科类艺术教育的思考。

梦想从书院出发

浙江树人大学明哲书院洪伟

洪伟同学介绍了浙江树人大学宸阳、商德、明哲、青懋、毫末五大书院的情况,五大书院开展德、智、体、美、劳协同育人,并以“好学好习惯”提升学风建设和文明素养,培养“修德明礼好学笃行”的学生,在教学楼进行专业教育,在园区进行通识教育。之后,他重点介绍了明哲书院的情况,包括“礼乐静和”的书院文化、“明哲堂,齐贤哲——共筑书院幸福家”的系列书院活动,以及明哲书院的艺术交流、体育交流、文化交流等活动。最后他介绍了明哲书院的辅导员工作体系,对明哲书院的风采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最后,参会学生进行了自由讨论,针对公共空间的设置与管理、弹性学制带来的行政编班、人际关系等问题的解决、自由选择专业时的分散度、对口院系保研名额分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0dd64cc5b9ff4229808ced158d808e42.jpg


学生分会合影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