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来源:解放军报  2021-07-27 16:53:44   516 阅读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化犹如一幅宏伟蓝图,描绘了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同频共振,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中国不仅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会。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先进的中国人把睁眼看世界和追赶西方提到历史使命的高度,矢志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所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取得的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始终是我们党谋划国家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仅勾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更为实现这个蓝图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之际,我们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也转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在探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虽然经历过曲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从未动摇过、探索从未停止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战略上的不断成熟、实践上的不断丰富。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品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品格。

敢创新路的非凡胆略。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的中国特色。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顺应时代大势、切合中国实际的新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也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和创造。

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我们党在制定政策时,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依据;在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时,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状况作为重要判断标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已经内化为中国共产党谋划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标尺。

放眼世界的宽阔视野。“智者顺时而谋。”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以高远的时代眼光和开阔的世界视野谋划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始终强调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自觉汇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始终强调敏锐洞察世界调整改革大势,自觉融入世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在完善上层建筑方面,始终强调主动适应世界文明走向,不断推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改善发展环境方面,始终强调充分吸收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成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宽阔的世界视野,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也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更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在党的领导下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在当今中国,现代化仍是未竟的事业。我们党已经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接续奋斗,努力夺取更大胜利。

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回望历史,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前提,才能实施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开辟新的道路,才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统一起来,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中国的未来。同过去相比,新时代改革开放面对的更多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发的愈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开放的方位、层次、领域要求更多,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更严。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以更大的决心和意志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应对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冲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着眼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更好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更好把握发展主动权,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积极维护和塑造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安全环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危与机并存将是我国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常态。能否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既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取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着力提高科学应对能力,统筹做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切实掌握战略主动权。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