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著名史学家魏宏运先生告别仪

来源:南开大学官网  2021-07-27 09:33:17   281 阅读

7月23日,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魏宏运先生的告别仪式,在天津第一殡仪馆举行,气氛庄重肃穆。南开大学副校长李靖,原校党委副书记刘景泉,南开大学讲席教授李治安、陈志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侯建新,学院领导黄家友书记、余新忠教授等百余名师友以及在津亲属参加了仪式。江沛教授代表魏门弟子介绍了魏宏运先生的生平,李靖致悼词。此后,大家手执黄白菊花,依次伫立、默哀、绕灵一周,向一代史学大家作最后的道别。哀乐声中,人们含泪祈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在悼词中,李靖高度评价魏宏运先生的一生,称其是“令人敬仰的老革命”,是“南开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奠基人、南开史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著作、史料编刊及开创性的教材编写,奠定了其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开拓性的领军人物”地位;其培养的40余名博硕士生中,不少已成长为学界骨干和带头人;他注重国际交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及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知名度的著名学者。魏先生的去世,是南开史学的重大损失,是南开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

自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魏宏运先生在南开工作达半个世纪之久,退休后仍笔耕不缀,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魏先生去世后,在外公干的学校党委书记杨庆山、校长曹雪涛以不同方式表达了深切哀悼。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天津社科联主席薛进文、前校长侯自新教授、原副校长逄锦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名教授等亲往家中致祭,高度评价了魏宏运先生作为南开史学的领航人、党和知识分子间联络人所起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感谢魏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服务于南开的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历届校领导龚克、洪国起、马馼、张静等,著名学者张海鹏、路遥、张宪文、冯天瑜、冯尔康、胡德坤、陈晏清、张荣芳、马敏等,南开大学历史系1977级中国史班,1981级中国史班等校友,以送花圈、挽联或致唁电等方式表达了哀悼之情。

中国史学会、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山大学历史系、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天津市历史学学会、天津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民国档案》杂志社、《史学月刊》杂志社、《河北学刊》杂志社等70余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出版机构,分别发来唁电、敬献挽联或花圈表示哀悼。南开大学校办、校党委宣传部、离退休处、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旅游与服务学院以及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社科院敬献了挽联和花篮,并向魏宏运先生亲属表示慰问。

原中日华北农村调查课题组的日本学者顾琳、滨口允子、笠原十九司、内山雅生、小田则子、中生胜美、李恩民等教授,联合发来唁电,表达哀悼之念,并愿家人珍摄。

网上追思活动同步进行。互联网上,人们缅怀魏宏运先生“直笔写真史宿学宏儒千秋功;慈怀施教泽良师懿范万世德”、“德重仰高风雅教常萦昔日金言铭肺腑凝练锲斋精神,情长牵后浪恩波永在众生功绩驻人间堪称南开一号”,追忆老人家“革命者治革命史”的传奇事迹,缅怀老人家刻苦治学的“锲斋精神”,感慨他沟通国际学术交往的宏阔视野,感恩他关爱学生、提携后学的可贵品质。

魏宏运先生千古!

附魏宏运先生生平:

魏宏运,1925年1月出生,陕西长安县人。1946年入北平辅仁大学,1948年转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历任文学院党总支书、历史系支部书记、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魏宏运先生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抗日根据地史、华北区域史研究,在学科规划、人才培养、史料建设、田野调查、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魏先生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小组二、三届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天津历史学会会长及名誉会长、香港学术评议局成员、《历史教学》杂志副总编等重要职务,为推动历史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魏宏运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主持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4卷)、《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2卷)、《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华北抗日根据地纪事》、《20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4卷)等大型资料集和著作,奠定了中国抗日战争根据地史、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史料基础。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上下)、《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5卷)、八十年代曾为百余所高校定为专业教材,广受好评。6卷本《魏宏运文集》收集了他一生的主要著述,《魏宏运自订年谱》以独特的个人经历,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教育、个人的苦难与辉煌。(历史学院供稿)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