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萃英先锋之入党志愿书——李吉均院士的200元“党费”

来源:兰州大学  2021-07-23 11:32:02   639 阅读

李吉均(1933.10.9-2020.7.21),中共党员,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9年入党。





李吉均同志的入党志愿书(节选)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遵守党章,服从纪律,执行党的决议,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团结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在本世纪内把祖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把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无产阶级是世界上政治、思想和力量最强大的阶级,它肩负着推翻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使命。

……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永远高举和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是保证我们党的事业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路线胜利前进的根本问题。因此,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决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神圣任务。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内实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反对妨碍党内民主实施的官场主义、命令主义和军阀主义。与此同时,坚决反对分裂党的行为和派别活动,反对向党闹独立性,反对无政府主义,借以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团结。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作风,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作风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使党永远和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半个世纪以来,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国内外和党内外的一切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当之无愧的领导者,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在它的队伍里集合着无产阶级最优秀的儿女。许多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为阶级和民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我们树立了党光荣的榜样,他无私地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他那种对人民、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革命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我是一个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解放后近三十年来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懂得“唯有新兴的无产阶级才有将来”,经过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特别是经过历次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使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一定要背叛自己的家庭出身,坚决投入无产者的阵营,投入伟大的党的怀抱,把自己渺小的力量投入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洪流,这才是我应有的归宿。现在,我们的党正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一次新的长征。能在这个伟大的长征中贡献自己的一切是最高尚不过的了,能在这个新长征的队伍中充当一名先锋战士是最光荣不过的了。我向党保证,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党的纲领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向党保证,一定要按照党章第二条规定的八项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实践,在改造世界观上狠下功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

李吉均1978.11.17

访谈李吉均同志之子李丁教授实录

(2021年4月3日)

2021年7月21日,是著名地理学家与地貌学家李吉均院士与世长辞一周年的日子。“读万卷书穷通世理,行万里路明德亲民”,李吉均院士用他的一生践行他的座右铭,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记者访谈了李吉均院士的亲人与学生,走进共产党人李吉均的精神世界。以下为访谈实录:

1.记:您是否了解李吉均院士的入党初心,有什么相应的故事吗?

李: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经常听父亲讲他的入党初心。他在中学时期就受到了党的进步思想的影响。我伯父,也就是他哥哥(李吉相,1924-2011,曾任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行政处处长。四川解放前夕在彭县中学教授物理,积极组织进步青年,参加革命宣传活动,迎接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九所工作。)在思想和行动上一直是很进步的,解放前就参加了很多当时的地下革命工作,很早就接触了共产主义运动,拿回来《共产党宣言》等一些进步的书籍。这些书籍是从延安传来的,他(我父亲)也已经能看了。这些共产主义运动对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解放的时候他才十六岁,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写入党申请书了。中学的时候,他就积极地参加学生活动,是中学的第一批共青团员,也是最早的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在高中的时候也非常要求进步,在上大学以后,他也一直积极向组织靠拢,多次申请入党。不过那时候对人的出身限制非常严格,由于出身问题,他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入党的机会失之交臂、擦肩而过或者是节外生枝。这个事情折磨了他很多很多年,也让他很痛苦,很苦闷。这一段饱受折磨的苦难的经历我小的时候都有接触过,本来说快有入党的机会了,他非常的高兴,结果申请入党期间出现了一些问题,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还记得有一次,他拿着200块钱(200块钱是我们家庭全部的积蓄)说要交第一次党费(当时他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钱)。结果再次被拒绝的消息传来,犹如一场灾难……我至今还记得父亲痛苦的表情和无力瘫倒在床上的样子……哎呀,那个打击对他来说简直是太大!我能够感受到他当时一直处在忧郁和焦虑之中。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父亲仍旧坚持不懈的申请入党,四人帮粉碎以后,组织上客观地对待他,父亲最终才得以顺利地入党,得以了却父亲半生的追求。

2.记:谈谈李吉均院士作为父亲对您的言传身教吧

李:父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待专业和工作的态度。在专业方面,父亲大概是72年开始重新工作,那时他进西藏开始青藏高原考察。回来后经常给我讲关于青藏高原的资源、人文情况,甚至还有周边国家对待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国家的态度。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就对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历史有特别的感情,自然也充满了向往,特别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去到野外探险或者叫周游世界。此外,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也有很深刻的影响。比如说过年时候,大年三十他还经常在那朗诵英语,还在看资料文件。此外,父亲还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词,年轻的时候,高兴起来就会用莎翁的诗句或台词表达自己即刻的情感。不过慢慢年纪大了,父亲就没有这么激情浪漫了。对我的启示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工作,都可以在工作中享受,就算在节假日也能够向大家分享工作的快乐。所以到现在我也不觉得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在工作中有很多快乐的内容,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跟学生讲要快乐地工作,这都是源于父亲的影响。

3.记:对于李先生的师生关系,您有什么观察和理解?

李:我们家族认为当老师是最本分的。家族世代都是老师,从清朝中了科举一直到我这已经是第四代当老师了。我们家中科举以后到现在,家族里有一百多名亲戚。这其中保持联系的,有70多个都是教师,这就是我们家的门风。我的父亲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看见学生就像看见孩子一样。以至于我从来没有听到他训斥过学生,一直都是在鼓励和表扬。这大概是源于父亲小时候的一次经历:在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得了一次全年级的第一名,他的叔父得知后,给了他一块银元作为嘉奖。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大奖,对他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以至于对他后来的教学态度有极大的影响。2006年父亲和资源环境学院时任院长王乃昂教授开设“求真”奖学金、在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设立“致远”奖、助学金等等,都是他鼓励学生追求真理的希冀。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又要更加呵护又不能打骂,看到学生的进步倍感高兴。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找到他们的优点特长,因材施教。当老师的本分就是应该善待学生,善待学生就是善待自己的职业,就是传承自己的家风。我们家族的门风,父亲发挥得最好、最登峰造极。

4.记:请您谈谈李吉均院士身上有怎样的革命精神与科学家精神?

李:从党员的角度说,他对革命的追求也是源自他那个时代的影响。父亲小时候遇到日本人搞战争恐慌,胡乱扔炸弹。他看到日本飞机轰炸中国,轰炸他的老家(四川省彭州市,原为彭县),炸死了很多百姓和动物。那时从成都跑回来很多人,都在讲成都被日本人轰炸成什么情况,讲把人炸了挂在马路边的电线上,这个情景听上去让人非常毛骨悚然,之后父亲慢慢就树立了这种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对国家利益这方面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他也很有志向,要为世界革命、中国革命作出贡献。刚开始解放的时候,入藏军队征兵,他就去报名参军,结果体重太轻不行,没要他。然后朝鲜战场又征兵,他又报名又不行。他就很痛苦,觉得这个都不行吗?那就搞好本职工作吧,这也算是搞好革命工作,时时刻刻把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理想牢记在心中,主动读了很多马列的原著。他不光读,还认真地研究、学习,对待毛泽东思想是怀着追求真理的态度。他曾经有志向研究毛泽东思想,认为研究毛泽东思能够更好把握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这些能力是怎么来的。结果这招来大祸。大家就说毛泽东思想只有学习的,哪有来研究的?他当时的想法也比较稚嫩,说:“我掌握毛泽东思想以后,我要做的事情就都是符合毛泽东路线的。”结果被别人认为是攻击或者歪曲毛泽东思想,还受到冲击。不过他一直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一直追求进步,这是体现革命的一面。

学术这方面。他的父亲经常教育他,不要跟别人争吃穿,争这些都没有意思,都是一时的、都会过去的,没人知道争完了以后还会留下什么东西。唯有跟别人争学问,这是能够使自己进步的、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遇到别人有学问的,就要努力做到比人家更有学问。别人读了什么书,要见贤思齐,希望至少能够和对方一样,甚至要超过对方。学术思想之外,应该说就是求真务实。对任何事都必须是追求真理,不能弄虚作假。如果弄假的,终究是自己得不到什么,而且会招来更大的损失。比如父亲通过实地考察质疑李四光先生的“庐山有第四纪冰川”就深刻体现了父亲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这些前辈的教导对他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他工作非常踏实,而且对很多工作都苛求完美。很多工作别人不愿意干、撂挑子,他就主动干。这样的话他就干得更多,干得更多也就更有条件把握全局,所以通常他也是做得最好的。他学术上有更高的造诣,跟他付出的这些勤奋努力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大概是他身上革命和科学家精神两个方面的表现,都是积极上进求真务实的一个态度。

访谈李吉均同志第一位博士生陈发虎院士实录

(2021年3月)

1.记:您觉得李吉均院士作为党员最大的特质是什么?

陈:读了李老师的入党志愿书,他一直不忘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让我感慨颇深。改革开放之后,当时国家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大家都在忙着做研究,好多人就忘记了想要继续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李老师他一直不忘入党的初心,多次申请入党,终于是在七九年如愿以偿。李老师始终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如果说作为一个党员的最大特质是什么,那就是关心国家,关心国家的发展。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看书,他也没其他爱好,一直都在看书,一辈子都在看书。在他即将去世前,他桌上两端的书足足有半人高。本质上来讲人的智力差别有多大?其实也没多大,李老师就是一辈子好学,爱读书。讲一个党员的品质是什么?对于李老师而言,就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政党,没有忘记过国家的繁荣强盛。老师入党之后一辈子都非常积极,包括捐款,他都是带头冲在前面,捐得最多,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2.记:您觉得李吉均院士作为科学家,有哪些显著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

陈:李老师最主要的科学精神就是实干。他一辈子到老,即使是生病了也还在坚持工作。他晚年的时候身体有了病疾,手术失败以后就不方便走路了,但他仍然坚持去野外。最重要的是,他把这种一生奋斗的精神带给了他的学生们。其实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期,但是老师的思想、科学精神留给了我们,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经常给大家讲:“院士的手下会出更多的院士。”李老师带学生,不会限制学生一定要跟着他的方向干,而是鼓励学生在大框架下干自己有兴趣、有想法的方向。在李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包括秦大河、姚檀栋、我,后面还可能再出一两个院士。作为老师,他给我们的感受是脑子非常聪明,但你要深入到他的生活里,就会知道他脑子聪明是因为后天的学习从来没停止过,这是作为一个科学家非常伟大的品质,而且这个品质可以影响他的学生。所以李老师的学生多数都有作为,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没有说偷懒能取得成绩的,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实干。

3.记:作为学生,您认为李吉均院士对您的影响是怎样的?

陈:首先,李老师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生积极向上。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积极向上、关心国家大事;其次便是李老师终身学习的态度。他一直在学习,各种书都看;再者就是李老师的实干精神。他以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你想干,积极去干就都能干成,都能取得成功;最后就是李老师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人。从来没有说故意伪装什么,李老师性情很直爽,高兴时就会手舞足蹈的。记得我们出野外,小河里的水很干净,天热可以洗澡,大家都是男的,就直接衣服一脱就跑到小河里洗澡去了。他出野外高兴时也能做打油诗。他自然、坦诚的品质无形之中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因为每个人在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一个有着伟大品质的人就会对学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伟大的老师,他的性格就会对他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李老师一生都是奋斗的,一生干什么事都是积极的,并且以一个非常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看待整个世界的发展。

李吉均同志生前工作所在资源环境学院学生赖瑶

对他的入党志愿书的感悟

第一次见到李先生是在资源环境学院的新生入学典礼上。那时先生便已身体欠佳,上下台阶都需要人搀扶着。但即使是这样,先生仍然坚持从兰州到榆中来给我们讲话。据我所知,李先生每年都会参加学院的新生入学典礼,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了先生逝世前。先生是四川彭县人,说起来也算是老乡。在他乡听到四川话,亲切感油然而生。在入学典礼上,先生给我们讲述了他做科研一路走来的历程,勉励大家要扎实学习,做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至此,与先生也只有过那一面之缘。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此次有幸能够看到先生的入党志愿书,对先生的家国情怀十分敬佩。先生在1976年年末申请过入党,那时,罪大恶极的“四人帮”刚被粉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先生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中回顾了这极不平凡的一年。当周总理、朱德委员和毛主席相继逝世后,先生对国家前途命运充满了担忧;当十恶不赦的“四人帮”一举被粉碎时,先生同全国人民一样激动兴奋。先生的入党志愿书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他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殷切期盼。

先生已逝,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还在流传,先生扎根西部,全心全意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仍在我们的心中。它必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积极向上,勇攀高峰,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