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交流研讨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

来源:清华大学  2021-07-20 11:03:57   640 阅读

7月13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研讨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部门负责人、高校和研究机构代表、地方党委政府负责人和企业代表共30余人济济一堂,聚焦各地文化产业赋能经验,归纳可以借鉴推广的举措,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重难点,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年。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并在刚刚出台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从业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投资兴业,以重点产业业态和项目为载体,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和内涵,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研讨活动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出席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安徽大学等多个院校的专家学者发言。来自河南、江西、山东、江苏等地的嘉宾分享了各地的实践经验。安哲建筑设计事务所、中译语通、焦作中旅银行修武支行等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工作。研讨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蔡萍主持。

清华大学文创院执行院长胡钰在发言中表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个显性视角,成为当代乡村振兴的带动性要素。乡村的文化意义与文化的乡村意义愈发凸显。要从内在激活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以文化创意为引擎,带动各种现代发展因素进入乡村,推动乡村整体性的创新发展。清华大学文创院探索的“乡创特派员”制度是组织性、长期性介入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通过与江西省浮梁县紧密合作,深入143个行政村,以“滴灌”而非“漫灌”的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分享了在全国高校中首创的“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针对性布点,设计改造闲置房屋,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在发言中介绍了“白马花田营地项目”的运营经验。他指出,通过设置“乡村运营官”制度,实现城乡联结、人才联结和教育联结,吸引外乡人才深入扎根土地,推动本地乡民有自主性、能动性地参与到乡村创造的工作中来。

河南省焦作市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分享了用“美学”激活和变现文化和生态两种资源的实践案例,以美学生产力或高品质设计,挖掘、唤醒乡村沉睡资源,将社区营造、Z世代消费和乡村艺术国际化等前沿理念导入乡村,开发美学产品和美学IP,打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委书记胡春平表示,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牌,更是特色牌和未来牌。他期待高校、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合力打好这“三张牌”,重塑物理空间与精神家园的联结。他表示,清华大学文创院与浮梁县的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中产白领涌入乡村,提升了当地农产品、农家乐、民宿等乡村产品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当地人才队伍能力,还不断创造乡村发展新业态,推动了浮梁的乡村振兴,效果明显,具有可持续性。

活动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提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新的理念引领等建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介绍了河南新县和浙江松阳县的建设经验。北京邮电大学陈洪教授介绍了5G赋能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出多条建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处处长陈劲松介绍了江苏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和方法。山东省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宿立军介绍了艺术赋能乡村、文学赋能乡村、音乐赋能乡村、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四类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