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色基因代代传,嘹亮歌声唱我心——西南政法大学“百年百人”暑期“三下乡”圆满收官

来源:西南政法大学  2021-07-19 11:56:53   529 阅读

2021年 7月,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百年百人”暑期“三下乡”团队(以下简称“三下乡”团队)在指导老师陈怡的带领下前往大足区开展了为期4天的党史学习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大足区烈士陵园、大足革命历史陈列馆、唐赤英故居、饶国梁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探访。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问卷调查、采访党史研究专家等方式,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学习革命精神。一首红歌《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响大足,传颂党恩。

学习地方党史,坚定理想信念

2021年7月12日下午两点,“三下乡”团队抵达大足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双方召开党史学习座谈会。在会上,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周荣海介绍了大足区的整体情况和地方党史,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给出建议和指导,并将部分大足区党史学习文献赠送给“三下乡”团队。办公室综合协调组副组长李美坤预祝“三下乡”团队听有所悟,看有所获,学有所得,不虚此行。他相信,“三下乡”团队选择大足区作为红色文化学习地定然不会后悔。



党史学习座谈会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党史学习座谈会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每一位革命先辈都应该被铭记



实地探访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实地探访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7月13日上午,“三下乡”团队来到大足区烈士陵园唱响红歌,探寻这里的革命故事。

据了解,大足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54年,现为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主要由大门及浮雕、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墓、唐赤英纪念广场、革命历史陈列馆五个部分组成。园内共有烈士墓碑199座,其中包括27座无名碑。

革命历史陈列馆三楼缅怀厅的两侧墙壁上镌刻着480多个在各地战争中阵亡的大足烈士名字,队员们伫立在展厅外,肃然起敬。直到讲解员小声提醒,才小心翼翼地走进展厅,仔细端详这些英雄的名字。队员们在参观完后都倍感触动,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时代,看着先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为革命事业不断奋斗。正是他们的奋斗与奉献,才成就了今日的太平盛世。

后辈承遗志,万代仰赤英



参观革命烈士唐赤英故居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参观活动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参观活动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7月14日,“三下乡”团队启程出发唐赤英故居。革命烈士唐赤英是重庆市大足县石马镇人,曾与刘伯承同窗、与贺龙同事,是重庆市大足区唯一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1932年12月在湘鄂西“肃反”中被错杀。

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一座黑瓦白墙三合院结构的的老房映入眼帘,这便到了唐赤英故居。屋内物件经过时间的侵蚀略显陈旧,有关唐赤英的文字资料将他的赤色一生呈现在队员们眼前。讲解员荣贵德深情地说:“忠、孝、爱国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

怀着对唐赤英烈士的敬意,“三下乡”队员们在故居门前唱响了红歌,歌声一遍遍地回荡在这个农家小院。队员们说:“我们希望以这首歌向伟大的革命烈士致敬。”

碧血黄花,死何憾焉



参观饶国梁纪念馆 (杨子津 曾琪 杨婷婷 王晓燕 摄)

15日上午,“三下乡”团队成功抵达最后一站——饶国梁纪念馆。

饶国梁,于1888年出生于重庆大足县一个耕读之家,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1911年 4月30日在广州起义中英勇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就义诗中写道:“吾辈不死,国民不生。”

队员们在参观完整个饶国梁纪念馆后,感触颇多,团队成员冯靖俨说:“此行,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饶氏一家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栋、梁、材,国人之楷模”,我们作为党史学习实践的“三下乡”团队,要向前辈们学习,传承红色精神、传颂红色故事。”

“念革命先辈,承英雄志向。”西南政法大学“三下乡”团队为期四天的红色实践之旅完美收官。此次活动意义重大,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家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队员们表示,将会铭记先辈们的故事和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他们在大足各地一遍遍虔诚地唱着红歌,以表明志。吾辈青年,但求无负今日,无负民望,无负国家。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