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峪陈列馆
基地介绍
沙石峪陈列馆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2007年被评为唐山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评为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解放前,沙石峪村是一个“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穷山沟,老百姓过着“野菜枣糠填肚皮,数九寒天没棉衣”的悲惨生活。1942年,沙石峪建立了以张贵顺为书记的党支部,1947年获得解放,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张贵顺的带领下,沙石峪人民硬是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使400亩荒山变成良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奇迹。1962年,中央办公厅秘书、新华社记者李东生来沙石峪调研,被沙石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深深感动,欣然动笔写下《看愚公怎样移山》的长篇通讯,于1962年6月27日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人民日报》还在头版头条配发了社论。周总理看后非常高兴,于1966年初春,派中央农林政治部副主任王振扬来此考察,王振扬等人在沙石峪详细考察后,对张贵顺组织群众顽强抗旱的动人事迹感触极深,迅速写成简报向周总理报告。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陪同外宾访问沙石峪。周总理高兴地称沙石峪人民为当代“活愚公”,称沙石峪村为“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据记载,李先念副总理、陈毅副总理各来过三次。1995年12月10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也来过一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沙石峪先后接待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223个,参观外宾人数达1万多人,接待省、市、县参观团1875次,人数达数十万人。为全面展现沙石峪人换天斗地的光辉历程,激励后人传承和发扬当代“愚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沙石峪村将6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接待中心,改作沙石峪陈列馆。陈列馆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由清华美院雕塑系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洪亮主持设计,投资100余万元。其外部造型从正面看构成一个“山”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开山填涧,从背面俯看构成一个“土”字,象征沙石峪人民取土造田。
建造结构
展馆分为两层,一层为图片、实物展室。二层为放映厅。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采用照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分“立下愚公志、深山展宏图”“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热情的关怀、殷切的希望”和“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四个展室,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沙石峪人民修筑梯田、开山造田等劳动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沙石峪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和发展成果。陈列馆前建有广场。广场长40米,宽80米,中间为周总理汉白玉雕像。雕像高4.29米,前门厅跨度分别为1.966米和1.967米,分别为纪念周总理1966年4月29日和1967年2月5日两次来沙石峪视察而精心设计的。陈列馆周围有友谊树、大口井、愚公洞、一亩田、国际友谊林和青年林等辅助景观,与陈列馆主体建筑浑然一体,主题一脉相承。大口井是沙石峪人民当年用工17000个,经过五冬六春开凿的直径17米,深15米的蓄水池。愚公洞是27个民兵两班倒,每天坚持12个小时,奋战10个月建成。洞长246米,宽4米,高4米,方便了南通北达。一亩田是全村120名团员青年,150多名党员群众,苦战10个晚上,垒石坝,担土1000担,造出了1亩田。友谊树是周总理和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在大口井旁亲手栽上了两棵友谊树,李先念总理和加拿大朋友特鲁多在一亩田旁栽下两棵友谊树。国际友谊林是由56个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作家协会来村,亲手栽下了100亩柏树,现树林已形成规模。青年林是全村青年利用2000个工时,造出了100亩象征青年形象的青年林,如今长势茂盛绿郁葱葱。
所获荣誉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宣部新命名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石峪陈列馆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