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桂林理工大学 > 红色基地

右江革命根据地_广西红色培训基地

基地照片

基地介绍:

image.png

右江革命根据地

基地简介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广西右江地区的一部分华革命士兵和农民,在百色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中共前委书记、军政治委员。12日右江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

1930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龙州起义,成立红军第八军和左江苏维埃政府,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治委员,李明瑞任红七、红八军总指挥。至此,初步形成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1930年10月,红七军和红八军一部整编为红七军,经转战桂湘粤赣边境,于1931年7月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序列。


建设内容

第一、广泛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红七军前委、右江苏维埃政府在红七军成立之初就颁布了大量的通令通告、政纲大纲及宣传小册子,对土革命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前委领导在东兰县进行土地革命试点,右江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5月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和《共耕条例》,邓小平在东兰县办了两期培训班,培训开展土地革命的党员、干部,前委在平马专门办了一期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党政干部培训班,培训50多人,邓小平亲自给学员讲课。在党的领导下,东兰、凤山、恩隆、奉议、思林、果德等县的部分乡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其中东兰县普遍开展。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原则是: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反革命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分配的方式采取平分由农户“分耕”和平分由农户组成农业社进行“共耕”两种形式。在分配过程中,照顾住在大山里的瑶族同胞,同样分配壮族、汉族地主的土地给他们,以满足他们对土地的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土地革命中,坚决维护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思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殿煊带头烧掉自家土地契约,奉议县县委书记黄治峰,在自己家乡分配土地时,选要产量最低的田地,把好地让给贫苦农民,使家乡的土地革命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军事建设。

红七军成立后,以扩大补充红军队伍,整顿培训军事组织,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技术水平作为军事建设和重点内容。1930年7月至9月,前委集中红军在平马、奉议一带进行全军整训,主要进行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主要做法是从总结经验入手,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做报告,学习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组织纪律和提高军事技术的目的。8月,前委将奉议、恩隆农民赤卫军改骗组建第四纵队,黄治锋任纵队长。至此红七军共有7000人,成为一支全国瞩目的人民军队。红七军前委还十分重视地方农民赤卫队和工人赤卫队的组织建设工作。从百色到果化的右江沿岸各城镇都建立工人赤卫队,各县建立赤卫军常备大队(也称常备营),区设赤卫大队或中队,乡设中队村设小队。1930年2月,各县赤卫军改为战时编制,建立右江赤卫军总指挥部,直辖七个营,为脱产性质。到1930年7月间,右江地区赤卫军共有约10000人,为红七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兵员,为配合红军作战、维护社会治安、进行经济建设、保卫根据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党的建设。

image.png

右江地区经济、文化、政治落后,没有产业工人,农村中的自耕农占相当大的比重,非无产阶级意识浓厚。前委从大力发展组织、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根据地建设中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加强对军队党和地方党组织的建设。1929年12月20日,前委发出《红七军前委通告(第二号)——关于党的组织工作》,对健全党的组织系统、健全支部生活、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培训党的干部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为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红七军回师右江后,前委连续发出第六、第七号通告,要求大力发展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力量,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加紧党的政纲宣传,指出:要特别注意吸收农村中的贫农、雇农(即农村无产阶级)入党,特别注意在工人中发展党员,保证党组织的阶级先进性。前委和右江特委在努力发展党员的同时,通过举办训练班和支部活动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前委印发的《党员须和》,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以及路线方针政策教育。1930年7—9月,前委在平马举办党政训练班,各级党组织也无后办了短期训练班,使军队和地方党员100多人受到深刻的教育。到1930年9月,右江革命根据地党员发展到2000人,其中军队党员500人,地方党员1500人,成为右江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右江特委书记雷经天1945年在《广西的苏维埃运动》一文中,对右江地区党员干部的敢于牺牲精神和模范带头作用给予高度评价:“这些干部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只有牺牲,没有叛变。”

第四、加强政权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

右江革命根据地除建立右江苏维埃政府外,建立健全县、区、乡苏维埃政权。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壮、汉、瑶等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选拔民族干部参加各级政权的管理工作,在有瑶族的地方,选拔瑶族同胞参加到政权管理工作中,发挥他们的桥梁作用。根据地的地方党政机关中除了少数是外来干部外,绝大多数是本地的民族干部,部队中的连排干部,大多数也是民族干部。一批土生土长的民族干部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模范的作用。同时,根据地还注意加强群众团体的建设,广泛发动广大各族人民参加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文化建设方面,坚持推行平民教育、发展识字运动的方针,建立劳动中学、劳动小学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入学学习,当时恩隆县、向都县北区的奉议县仑圩就有平民夜校160多所。前委在百色创办了《右江日报》,扩大宣传范围,丰富宣传形式。苏维埃政府组织宣传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粤剧等,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此外,根据地还开展经济建设、卫生建设等,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维护工商业的正常运转。前委制定了保护交通和商人营业的政策,取消一切政府军阀的捐税,实行累进税等。红七军在根据地内设立工厂,恢复和发展工业、手工业,如设被服厂、兵工厂等。同时,前委采取寓征于禁的政策处置过境烟土,即通过重税办法在根据地内禁止吸食烟土,既解决了军费开支的困难,又可逐步减少烟土过境的数量。

电话咨询 24h 获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