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故居坐落在重庆市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背倚鼎山,面朝长江,占地面积563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旧居原名石院子,坐西向东,三重堂建筑,共有房屋17间。 聂荣臻青少年时代在此生活了15年,1914年聂荣臻全家迁往邻近的狮山院子佃居,1919年,聂荣臻赴法勤工俭学后,再没回过旧居,1923年秋,石院子遭土匪焚烧,仅存西北角两间偏房,1989年,江津县政府按旧居原貌修复,旧居中有5间按聂在家居住时旧貌布置,陈列家具45件,全是原物。
故居简介
其余房屋作为陈列室,陈列了聂荣臻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用具35件,其中有衣物、玩具、书籍、砚台、笔筒、墨迹、成绩表、信函等,另有133幅图片。
陈列馆主体建筑采用碑馆合一的巧妙构思,36米高的碑体高高耸立在主馆中央,寓意升腾的火箭,象征着聂帅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聂帅陈列馆由主馆和铜像广场组成,,占地约20亩,铜像广场宽阔平坦,两组大型浮雕分列左右,聂帅铜像耸立中央。
主馆由序厅、陈列厅、聂帅模拟办公室和卧室、卫星发射模拟演示厅、字画厅等几个部分组成,共陈列照片近300张,文物、史料400余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书,画名家创作的书画近百件,此外还收藏照片3000余张,文物数百件,名家字画500余件,聂帅生前藏书近万册,生动地展现了聂帅的成长过程、斗争经历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卓越贡献。
馆内还陈列了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中展示的国产先进武器装备、长征系列火箭、各种人造卫星等声光电结合的模型40余件。尤其是卫星发射模拟演示,通过巨大沙盘和声、光、电综合效应,展示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
人物生平
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19年10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到苏联学习。次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秘书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广东区党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将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长,并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任十一军党代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聂荣臻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1929年8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1931年底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委
1932年后任红军东路军政委,参与指挥漳州战役,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抗战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市长,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66年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7年、1982年当选为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辞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聂荣臻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青年时期,他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红军反“围剿”作战及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胸怀全局,运筹帷幄,坚韧不拔,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和许多重要见解,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
建国后,他致力于国家和军队建设,在主管科技事业中,他努力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意图,以极大的热忱和顽强拼搏精神,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为中国科技事业尤其是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的发展,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深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聂荣臻同志具有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胸怀,他的卓著功勋永载史册,他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和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