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之际,我有幸再次来到中国共产党纪律教育大别山展馆,追寻党的纪律建设百年光辉足迹和波澜壮阔实践。夕阳映照下,灰砖黛瓦的建筑恢弘厚重,庄严肃穆的“初心堂”在鲜红的五角星下熠熠生辉,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人们,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步伐铿锵、无往不胜,归根结底,靠的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奋斗史,就是一部统一全党意志和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纪律建设史,严明的纪律为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不同历史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漫步在纪律教育大别山展馆,犹如跨越时空,深切感受到展馆全方位诠释了“纪”之核心要义。纪者,记录。展馆由序厅、知纪篇、明纪篇、守纪篇、违纪篇、执纪篇六个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党的纪律建设的丰富内涵和要求,给人以庄严的厚重感和神圣的使命感。纪者,纲要。展馆以历次党章发展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忠诚、密切联系群众、严守纪律底线为内核,提纲挈领,辑要钩玄,清晰呈现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一个个重要拐点,让每一位参观者犹如亲历一次党的百年纪律建设历史。纪者,法度。整个展馆图文并茂、声光交错、跌宕起伏,以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力再现了大量生动而鲜活的事例,深刻揭示了纪律建设与革命胜利的关系,让参观者发自内心感受到百年大党的生机活力与其坚不可摧的纲纪法度须臾不可分离。纪者,纪念。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的真实,传承先烈的精神,是后来者的良知与责任。置身展厅,我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这沉甸甸的党的纪律建设历史与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永葆对党忠诚。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考察调研时指出,“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永不磨灭的大别山精神。大别山军民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百折不挠,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凝结了大别山军民对党忠诚的高贵品质。展馆的建设正是从这块“抓把泥土就能渗出鲜血”的大别山土地上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老一辈纪检监察干部为我们树立了忠诚的丰碑。1927年5月9日,五大选举产生党的第一个监察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王荷波、杨匏安、许白吴、张佐臣、刘峻山、周振声、蔡以忱当选为中央监委委员,杨培森、萧石月、阮啸仙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委委员,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在生死考验的抉择前,10名中央监委委员、候补委员没有一名叛徒,其中8人在数年内相继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铸牢对党绝对忠诚之“魂”。
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探究党的纪律建设伟大历程,追寻初心使命,要从学习党章开始。知纪篇以历次党章发展为主线,集中展示了一部党的纪律建设史。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涉及纪律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和突出位置,为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建设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将“纪律”单独成章。以后的历次全国党代会,除十年“文革”时期外,都在党章中突出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建设。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并在1948年11月鲜明提出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深刻揭示了纪律与革命胜利的关系,成为我们党百年征程思想沉淀的经典名句,严明的纪律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也提到,要是没有理想和纪律,组织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团结的纽带。1980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制定,更加强化了党内的纪律。回望走过的路,我们党正是在不断加强纪律和纪律建设中纯洁组织、发展壮大的。参观纪律教育大别山展馆,就如同一次与革命先烈们跨时空的对话,以纪铸魂,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党走过百年风雨历程,走向风华正茂,靠的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今天的中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必须以革命先烈为灯塔标杆,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践行群众路线,厚植为民初心。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大别山纪律教育馆序厅人物浮雕中的刘名榜,解放后曾担任河南省纪委书记,1947年9月,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光山县接见了刘名榜等游击队战士,邓小平问刘名榜:“三进三出大别山那么艰难,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刘名榜回答:“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铁了心地支持、掩护我们。没有他们,我们一天都活不下来!”展厅内像这样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革命先烈的事迹,深深的触动和教育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牢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矢志不渝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严守纪律底线,保持清正廉洁。展厅内展示了一封特殊的回信:1937年10月,在延安,发生了一起震惊全中国的重大案件。时任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的黄克功,因逼婚未遂,在延河岸边枪杀了年仅16岁的刘茜,由一个革命的功臣堕落为杀人犯,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判处死刑。毛泽东对此案的态度十分明确。当时毛泽东给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的一封回信。他要求在公审大会上当着到会群众和黄克功的面宣读此信。陈独秀、罗章龙、张国焘他们都是党的早期创始人,违纪后都被开除党籍,这些都表明党的纪律从一开始就是非常严明公正的。从苏区时期出台党史上第一个反腐败法令,到延安时期开展整风运动,从告诫全党警惕糖衣炮弹侵袭的“两个务必”,到坚决惩处刘青山、张子善的新中国“反腐第一枪”,从“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历史表明,高压反腐的震慑一直都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要依规管党,依纪管党,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纪法衔接,这些都一以贯之体现了管党治党全面从严的要求。曾有人为锒铛入狱的贪腐官员算了“七笔账”:政治账一自毁前程,经济账一倾家荡产,名誉账一身败名裂,家庭账一妻离子散,亲情账一众叛亲离,自由账一身陷囹圄,健康账一身心憔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心存侥幸,要看清形势,做到知敬畏、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培养、个人成长都来之不易,如果没有了自我革命的自觉和勇气,丧失原则和底线,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做事就没有硬气,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天已黄昏,走出这座融合历史与现代的建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由衷地感受到,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正是由于我们有坚不可摧的铁的纪律。这对于推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不竭生命力,是无数共产党人砥砺品行、永葆本色的精神之钙。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学习百年党史中学好党的纪检监察史,自觉传承对党忠诚、无私无畏、“三严三实”的优良传统作风,践行“三牛”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