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末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九三学社阳泉市委员会组织了部分社员到河南林州红旗渠参观学习题教育活动。红旗渠的名字对我来说早有耳闻,这次有机会实地到访参观学习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近距离的切身感受一下红旗渠的历史传承和精神内涵,了解当年林县的干部群众是如何战天险、克难关坚持奋斗十年之久终成修渠大业的光辉事迹。
经过一上午的路程在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到达了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以红旗渠修筑的历史背景,修筑过程以及红旗渠精神的塑造和传承为主要内容。通过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我对红旗渠的历史尤其是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林州在历史上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这样一首民谣可以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林州历史上缺水干旱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是多么的深刻。新中国成立后林州人民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于1960年2月在太行山上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修筑一条“人工天河”的序幕。在红旗渠修建的十年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作为为数不多的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员,在1960年3月28日下午,在深入王家庄隧洞察看险情时,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牺牲,年仅27岁。1960年2月1日上午在红旗渠总干渠工地上,24岁的女共产党员李改云发现有碎石从崖壁上滚落,她急忙指挥民工避险,一位16岁的女民工被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了,李改云奋不顾身把女民工推出险境,自己被塌方埋住。经过抢救,李改云右腿粉碎性骨折,终身残疾。红旗渠修建的十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在红旗渠参观的时候,很多场所都能看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宣传标语,当年的红旗渠精神不仅给林州人民带来了宝贵的水资源,更为后人留下“人工天河”奇迹的物资资源,更为中国人民留下了这伟大神圣并催人振奋的红旗渠精神。假如时间能够倒流,人生能够穿越,我幻作一名20岁的青年工人,身处红旗渠工程的现场,自己能否像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那些干部群众一样,手持的铁锤、镐把,用这些最普通的工具,一锤锤地凿开太行山?自己能否像吴祖太、李改云等英雄那样奋不顾身地为了红旗渠的建设而牺牲自我?虽然我一时不能肯定的回答自己,但是红旗渠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通过实地参观红旗渠工程,听讲解员讲述过去的故事,看一幅幅颜色黑白但令人敬畏的图片等等,我对红旗渠精神的无形价值赞叹又敬重。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虽然时间有限,但是主题非常鲜明,内容非常充实,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九三学社社员,我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常以红旗渠精神为鉴,继承老一辈九三学社先贤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本职工作到社务工作都以“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为根本宗旨,做一名合格称职的九三学社社员。
作者:赵瑞 盂县小组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