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

主题活动:井冈山研学day4(01)

公众号:龙华高级中学2018级 8班  2019-07-15 10:29:15   993 阅读

01、小井红军医院

在翠绿的山坳里,有一个叫小井的地方,那里充满静谧和安详。

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无名先辈英烈用生命和热血浇灌着这方土地。小井红军医院屹立在夕阳的余晖中,仿佛像一位革命英雄娓娓道来那些传奇的革命事迹。138名革命先烈为了保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无一人向敌人屈服,全部慷慨就义。

心怀家国情怀方显大忠大爱,那感人至深的英烈故事,让同学们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一直在回味那个为了省点盐巴给重伤的战士清洗伤口而牺牲自己的师长;一直难以忘记那个把出生才26天的小孩放在老乡家里而继续英勇革命的曾志;一直难以忘记那些已经牺牲却不知姓名的红军战士……

学生感悟

小井印象

一进去就可以看见有一栋长度很长的两层楼的建筑,而且小井医院的墙壁是用黑色的木头而制成的。因为要作为一个医院,所以会有很多间空房,因为二楼是要受到保护的,所以我们就只有在一楼参观。小井医院外边有很大的草坪,我想可能是给更多的受伤的士兵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以防战争时期需要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小井医院里面的房间成色很简单,就基本上只有一张床,一张桌椅就没有了。而且床很低,桌子和床架都因时间的流逝而腐蚀很严重了。

在房间里面的介绍牌上我看到了曾志医生,他是当时贡献最大的一名医生。他在当时不畏艰辛,奋力的牺牲自己的时间,去挽救战士们的生命,去辅助他们完成抗日战争等。这样的一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赞扬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下着雨,在小井医院看到当时抗日时期如此的艰辛的情况,我们心里不免感到有些忧郁。心情有些黯淡,随着雨水的淅淅沥沥。

草坪上还有许多雕像,描绘了当时负伤的士兵,还有医生们给他们治疗的情况。我仍然很记得当时有一个受伤的士兵,他的胸膛中了枪,血流不止,而他的身体骨架早已瘦削。身旁有两三个他的战友围绕着他,帮助他把他用架子扛到小井医院来,然后医生在旁边给他治疗。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等痛苦面前,那位士兵没有泪流,也没有狰狞,而是面色镇定宁静。这很形象的表达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他们内心的决心和坚毅!

恶劣的环境里不会让我们磨灭了意志,不会让我们因此而颓废,不会让我们就此而烦恼,就此放弃,中国共产党的士兵们,他们牺牲自我,奉献自我,来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生活,走向安定的世界。他们的功劳数不胜数,他们的功劳数不胜数,他们的名字甚至不能清清楚楚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他们人是我们内心中的英雄,是我们内心中最伟大的,最可敬的人呐。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要像中国共产党学习,要像他们一样学会忍耐,学会在困境中冲破黑暗,学会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温婷婷

小井所思

这看起来真不像个医院。

矮矮的两层楼,窗户也没有几个,只有在导游的介绍下,我才敢相信:这就是当时条件最好的一所医院。

走进去,我只感到压抑,黑乎乎的,大白天的,光透着一个小窗户从缝隙中吝啬地照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看清周围。整所医院只有三十二间病房,因为二楼的维护,无法参观,但看到一楼的病房,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样压抑的房间,怎么会有人在这感受到生的希望呢?

但他们感受到了,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还把它传播到了革命的每个地方。他们是国民党在围剿红军时抓捕到的未来的及撤退的病人,国民党对他们严刑拷打,想要获取红军主力向哪撤退的情报,没有一个人招供,最后被集体扫射。最小的年仅十四岁。

这些都是历史记载的了,历史可以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不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氛围。我不敢想当时的场景——它定是血腥的,惋惜的,也是无畏的。

走出了医院 。医院外面是个小院子,种满了草树。医院是重建的,不知道当时的战况下,有人有心思放到这些小草上吗?满园的绿意,是他们用灵魂在照料着。我信这个世界上有灵魂,他们的身上沉淀着我们不该忘记的东西。

——谢小宇

观小井医院有感

山色空蒙,细雨绵绵,踏着清晨的薄雾,我们来到了小井医院。

小井医院,最初也叫红光医院,是毛泽东同志向井冈山进军时建设的一家后方医院,于1927年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又于1967年按原貌恢复。九十多年后的今天,小井医院已是十分平静的地方了。

可是真的平静吗?

天仍然下着小雨,小井医院四处都走着游客和学生,这样一幅平和的景象,我走在其中,看着小道旁立着的一尊尊雕像,耳畔边仿佛还能听到那个年代的炮声隆隆,仿佛还能看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个个红军医生们在后方不顾一切的与死神赛跑,抢救病人。

张子清,红军师长,在一次战斗中,大腿负了重伤,住在小井医院期间,医务人员每天发给他一小包食盐洗伤口,可他每天只是用茶水洗一洗伤口,却把那一包包盐都藏在铺底下。当1928年底,根据地食盐已完全断绝,伤员们已没有一点食盐用的时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盐都捐给那些急需食盐洗伤口的重伤员使用,而他自己的伤口因没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溃烂,最后在井冈山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像张子清师长这样的红军战士还有很多,不同的是人,相同的是精神。即使是那样差的环境条件,我们的后方红军战士仍不屈服,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员。西药奇缺,他们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他们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

现在进入医院,仿佛还能看到一个个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身影。

参观不过二十多分钟,很快就结束了。我的内心却仍充满着肃穆。我走了,而那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却在我的心中永远留存。

——王语欣

02、大井毛泽东同志故居

大井,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其实在井冈山有很多的“井”,大井、小井、上井、中景、下井,毛泽东同志故居在最美的大井。

这是毛主席来到井冈山的第一个住所,坐落在大井村中央,因其墙壁为白色,惯称为“白屋”。同学们在“读书石”前感受革命先辈的真知灼见和凛然不惧的高尚情操;在“丁字残墙”下领略一代天骄别具一格和胸滔武略的壮志豪情;在“感情树”和“常青树”下回望烽火岁月的历史,那是历史古迹对岁月最深情的告白。

学生感悟

大井所感

井冈山之游最后一天的上午,迎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来到了大井毛泽东故居。"黄屋","白屋"整齐地排列,毛泽东旧居中厅的丁字残墙,雨中安静伫立的"读书石",屋后两棵神奇常青的树木,都构成了大井旧居的美丽风景。

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残留下的旧墙镶嵌于修复的新墙中,作为历史的见证。那一间间简陋的房间,让我看到了当年红军生活的困苦,更看到了他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更让我感到神奇的是屋后那两颗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他们有一个美丽的故事:1929年2月这两棵树在国民党的大火中被烧枯,到解放那年又重新吐芽,并越长越茂盛。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这两棵树又开花结籽了。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两棵树再次枯死,经救治,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它们竟又枯木逢春。仿佛树也有感情一般,会用自己的生长表达自己的悲喜,他们如今的枝繁叶茂也同样预示着中国的美好未来。每年都有无数游客与它们合影,沾沾神树的灵气,我也不例外。

置身于大井,我呼吸着这山间清新的山风,听着朱毛的故事,感受红军抗战的热血和顽强的信念,心旷神怡,震撼不已。

——彭凡玲

大井印象

恰逢雨季,阴雨连绵。乘车而来,举伞而入,为邂逅三件珍贵文物。旧居白屋,因其墙壁为白色而得名。是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一代伟人和红军战士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

屋前,一块名为读书石的石头,毛主席曾批阅文件,读书看报,仿佛还能看到形式紧迫下他奋笔疾书身影。为人民为国家,出谋划策,瞻前顾后,呕心沥血,不知历经多少艰难险阻,不知见过多少枪林弹雨,才换取了新中国成立,这是作为后辈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也值得我们用心去景仰这些可敬的英雄。 屋内,由于人祸,一场大火烈烈燃烧,原先的屋子毁于一旦,眼前的这个是后人仿造修复的。踏入此地,环顾四周,破旧,狭小,光线昏暗,军人那份不畏艰辛精神当真令人钦佩,也无从试想他们居于此时情况之危难。屋旁,两棵蓊蓊郁郁的树在蒙蒙细雨中安静坐着。国民党纵火使其枯死,解放那年重吐新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伟人逝世时它们再次枯萎,经过救治,在实行改革开放时竟可枝繁叶茂。常青树两枯两荣的时间之巧妙让人浮想联翩。

大井毛泽东故居,与时代命运相连,重筑此,唤起了对坎坷岁月人们共同创下丰功伟绩的敬重,对和平年代我们一起珍爱无数鲜血换来美好生活的感激。

——邱榆惠

大井记忆

进入大井毛泽东故居的第一感受就是浓浓的田园气息——四周的水田、石块铺成的观光甬道以及绿茵茵的草坪。当年住在这里的革命元老们还包括了朱德与陈毅。

在这处景点中最让我感到神奇的地方莫过于旧居前的那棵“神树”了。在毛泽东旧居的后面有两棵常青树,据说在当时早已被烧死;但神奇的是,它们在1949年时竟又重生了——现在甚至有了自己的小儿子!它的生长兴衰仿佛是中华民族兴衰的象征。

万物皆有灵,在孕育了无数革命烈士及先驱的井冈山上尤其如此。两棵常青树的衰老警醒着我们,它们的涅槃又深深鼓舞我们,给予我们向前的动力——它们俨然成为了毛泽东精神的延续,继续带着中国走向繁荣安康。

——罗芸

0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八角楼前承传统,烈士陵园铭宗旨,黄洋界上话使命,枫树坪下铸军魂,雷打石前明纪律,博物馆里学历史,旧居里面悟情怀。”

博物馆,是最能反映一个城市历史的角落。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正是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完美演绎。

同学们依次走过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等部分。

博物馆内,陈列的八角楼油灯,见证了毛泽东同志撰写《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诞生;朱德的扁担,表现出革命队伍上下一致、同心抗敌;五百里井冈,标识出了毛泽东同志当年上井冈山的路线;三湾改编,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对军队建设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旧址;聆听毛泽东同志的演说回答“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黄洋界保卫战,真实地再现硝烟弥漫的战斗场面;曲径通幽红军洞,将井冈山斗争时期军民鱼水情展现在观众面前……博物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和高科技的场景模拟,让同学们置身其中。

在一件件历史文物前沉思,在一段段文字介绍讨论,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让同学更加深入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深深感受到了红军的坚忍刻苦和卓越成就。

学生感悟

追英雄魂

筑时代梦

滂沱大雨中,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井冈山博物馆,它真实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从1927年9月至1930年的发展历程。有腥风血雨的战争,有欣欣向荣的发展,无论有多少艰辛,战士们仍旧坚守着那份初心,一次次为了整个民族的复兴去战斗。

博物馆中有当时真实的物件,也有用雕塑、灯光等布置出来的模拟场景,十分令我动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序厅,它采用实景、绘画、雕塑及多媒体灯光相结合的手段让观众领略井冈山的革命特点。用浮雕,油灯雕塑,可移动的2块LED屏播放历史资料让观众感受红色历史,彰显“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无穷魅力。红灯长明,红色的“火”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一个旧的世界,开辟一个不走前人之路的中国革命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开始,它的建立有历史性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是它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红军革命精神,是面对困难时的永不放弃的勇气,是忘却生死、一心为国的赤胆忠心。那一个个在历史中光芒不灭的英雄魂,值得我们永远去追忆。

新时代中,我们更应该弘扬井冈山精神,走好新征程上的长征路,去建筑一个崭新而伟大的时代梦。

——尹菲菲

博物馆一览

初到井冈山,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宏伟的博物馆。好似是一见钟情,见到它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 我们是最后一天才去的博物馆。雨淅淅沥沥,即便我们撑着伞,也不足以阻挡它的魅力。我望着这所“庞大”“高俊”的博物馆,猜想着这个宏伟的背后是承载着多少的历史故事。上几十节楼梯,便能看到有六根高高的柱子屹立在前,这六根柱子就像六个坚贞不洁的士兵死死守护着它们背后的这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听着雨拍打在周边的声音,欣赏着这个“风水宝地”,真令人身心愉悦!里面一共分了几个展厅,这些展厅都饱满了历史的味道,无疑不让人感到亲切(发现自己学到过一些)

遗憾的是,因为时间所限,我们没有参观完全部的展厅,便匆匆离去了。虽然没有十全十美,但知足常乐,亦才快乐自己!

——张晴

井冈山精神

七月九日上午,我们一行人怀着虔诚的心情,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系统而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革命过程。我们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目睹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 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此刻,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我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缓慢,不愿放过这博物馆里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参观后得到的东西远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又看到了根据地建设的欣欣向荣。

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短暂的瞬间,毛泽东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却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

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三山五岳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来探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现在我终于有了不虚此行之感,因为答案已在我心中豁然明朗,那就是"井冈山精神" 。

——杨阳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