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8月26日——9月1日,我校王德强、廖红苓、段昕、霍如、何登辉、陈明珠、杨凌凌、陈丽延等八位老师赴井冈山,开展为期七天的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践行“传承红色基因”专题培训。在井冈山革命老区,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重走红军挑粮小道、与红军后代互动交流等学习活动,我们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真理、为了解放全中国所做出的重大牺牲,进一步了解了“两学一做”该怎么“学”、怎么“做”,要学习井冈山的什么精神,怎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井冈山精神。
一、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
6月29日,我们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得知,小井红军医院,最初取名为“红光医院”,是我军第一所正规医院。由于敌人的封锁,小井红军医院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消毒水就用盐水或者石灰,没有纱布就用土布,没有手术刀就用据木头的刀,没有西药就上山采草药等。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敌人攻进小井红军医院,院里有130多名病人和医务人员没有来得及转移,全部被押到附近的一个稻田里,严刑拷打,希望他们能交代出红军主力在哪,军队指挥部在哪。130多人,没有一个人招供。最后,敌人一怒之下,把他们全部杀掉,年龄最大的有60多岁,最小的只有14岁。只要说出红军主力在哪或者军队指挥部在哪,他们就可以生还,但没有一个人背叛,他们是为名吗?他们是为利吗?支撑他们的是心中的理想,以及为了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坚定信念。在小井红军医院烈士墓前,我们深受感动,潸然泪下。
小井红军烈士墓前敬献小白花
远离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人却没有了理想和信念。小井红军医院的烈士们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力量,信念的伟大。“两学一做”不仅要学习党章、党规,也要学习党的历史优良传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我们真正的看到了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切实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意义所在。
二、实事求是,勇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6月27日,我们聆听了井冈山干部学院陈胜华教授的专题讲座《毛泽东三落三起及对领导干部的启示》。1927年汪精卫、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汪精卫甚至喊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在这种白色恐怖下,共产党人奋起反抗,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以大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俄国式“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在中国屡遭挫折,中国革命损失惨重,无数共产党员惨遭毒手,人数迅速由大革命时期的57900人锐减到10000人。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决定进军敌人守备松懈的农村地区,闯出了一条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共产国际对毛泽东同志领导的这条革命道路始终持怀疑态度,这也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毛泽东同志的三落:中央特派员周鲁误传中央决定,毛泽东被“开除党籍”;党的建设起纷争,毛泽东同志前委书记被落选;王明“左”倾错误统中央,毛泽东同志遭受排挤失兵权。三落三起,毛泽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不忘初心,最终都能逢凶化吉,转“危”为“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体现。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该居安思危,主动进取,与时俱进,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三、艰苦奋斗,敢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6月28日,我们重走了红军挑粮小道,体验红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挑粮小道位于黄洋界下面,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小段,这条羊肠小道共3400米,崎岖不平。我们的体验活动开始时正是雨后初晴,大家身穿红军服、手持竹竿,走在空气清新、凉爽湿润的林间小道上,笑语欢声、兴致勃勃。随着路途的推进,大家的脚步渐渐沉重,开始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队伍越拉越长,而小路蜿蜒曲折,好像看不到尽头,不觉之间,说说笑笑的声音渐渐淡去,静谧中只听见沙沙的脚步和沉重的呼吸声。路越来越陡,衣服早已湿透,三三两两行进的同伴们开始互相鼓劲、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一个小时后,段昕和何登辉老师率先登上顶峰,随后廖红苓、陈明珠、陈丽延、杨凌凌老师也先后登上顶峰。我们全部走完了既定路途,尽管大汗淋漓,却都带着胜利的笑容。
我们几乎是空着手走,走的又只是当年漫漫长路的一小段而已,却如此艰难,当年革命先辈们挑粮上山,又是何等的艰辛!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工作和生活上的那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四、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6月30日,我们参与了由培训学院蒋玉芳老师主持的《井冈精神代代相传——与红军后代面对面》,与袁文才、王佐、曾志等老红军的后代进行了互动与交流。红军老战士、中组部原副部长曾志之孙石金龙饱含深情的讲述了他对奶奶由不理解到理解的一个心路历程,这位美丽的、坚强的、无私的革命老人坎坷的一生在我们面前缓缓铺开。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曾志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和第二任丈夫蔡协民先后为革命英勇牺牲,3个小孩或忍痛送人或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而被迫卖掉,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解放后,曾志找到了自己送人的孩子石来发和孙子石金龙,他们都在井冈山务农。曾经,石金龙一度希望奶奶曾志能帮他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得到商品粮票,但曾志为了维护党性政策,始终没有应许,在亲人和党的原则跟前,老人宁愿对不起自己的孙子,也不违背党。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对待孙辈们“绝情”,却始终牵挂着党的事业。在她逝世后,家人帮她整理遗物时,竟发现87个信封,是她自己从每月工资中省下来的钱,她请求家人将这笔钱转交中组部,由组织交给需要的孩子……听到主持人蒋玉芳老师读老人的遗书时,我们彻底震惊了,一个老一辈革命家,“贵”为中央领导,居然能这么简朴。她这种为了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情不自禁泪如雨下。
从老红军的故事里,我们深深的理解了为什么共产党能够以弱胜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这和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党爱人民,人民才能爱党,才能拥护党,才会有《红军阿哥慢慢走》这样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歌曲传唱。在新时期,我们更要积极践行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增强党员意识,做一名受人民拥护的合格党员。
五、在实践中践行井冈山精神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我们学习了井冈山精神,学以致用,我们也坚持在实践中践行井冈山精神。
6月27日我们接到了一项任务:28日分组进行快板表演。我们组10位学员都不会快板,分到的题目大家不熟悉,网上找不到现成的模板来copy,又只有一个晚上的准备时间,大家都犯了难。正在大家都愁眉苦脸的时候,王德强主任率先跳了出来,提供了表演的思路,大家顿时像抓到了救命稻草,脸上的阴云散开了。思路有了,练习场地又成了问题。廖红苓主任主动提出大家可以到她的房间练习,准备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6月28日快板表演现场,王德强主任在原有歌词的基础上,还自导自演了一段,反响特别好,赢得了观众的一致掌声。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表演获得了评委(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廖部长)的好评,赢得了奖品。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跟所有组员的艰苦奋斗、王德强主任和廖红苓主任敢闯新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快板表演
6月28日晚上,走完红军挑粮小道,在又累又饿的情况下,我们被告知要自己做晚饭。穿着湿漉漉的衣服,顶着毛毛细雨,我们走进了狭窄的厨房。由于厨房太小,容不下太多人,于是我们组决定:我们负责吃完饭洗碗。饭后,我们开始了收拾碗筷、擦桌子、洗碗的工作。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廖部长在6月30日结班仪式上特别表扬了我们,说:“在衣服湿透的情况下,他们还坚持认真的洗完碗,洗了一遍还要洗第二遍,还整整齐齐放在桌子上。这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两学一做’精神,也恰恰是当年我们红军上门板、捆稻草(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精神。”饭店的老板最后还感慨说:“你们这个团整体素质真高,有些团洗到一半就走了,我们两个人(老板和老板娘)要洗到半夜。”最后,老板娘还主动要求和我们拍照留影。一个把洗碗坚持到底的小小举动,却感动了饭店的老板和老板娘,这不是正是我们无意中践行了井冈山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精神吗?
6月30日结班仪式上需要4名学员代表上台发言,我校的陈明珠老师代表2班上台讲话。陈明珠老师结合自身实际,从“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角度谈井冈山精神对自己的影响。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教高三的挑战,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在全体高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高考重本率达到52.8%,本科率达到88.9%。陈明珠老师的发言赢得了井冈山干部培训中心领导谢善广教授的表扬,同时也宣传了学校。
在八角楼前,我们仿佛看到暗淡的油灯下奋笔疾书的领袖身影;在朱毛挑粮小道,每一步山路上都有战士们血汗浸染的足迹;在小井红军医院的烈士墓前,学员与讲解老师无不哽咽于伤病员们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烈士后代、电视剧《井冈山》主唱江满凤数十年如一日义务献歌,在她“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歌声里,大家又找到了久违的质朴与高尚;在女革命家曾志的小小墓碑前,我们敬仰于从不利己、无私奉献的伟岸灵魂……太多太多的感动,太多太多的震撼,星星之火,猎猎红旗,在白色恐怖中,在数万井冈烈士的前赴后继中终成燎原之火,燃遍全中国,燃向光明。七天的井冈山之行是短暂的,但井冈山精神将影响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