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在经开区教育局的精心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德育干部研修班,怀着期待的心情,在几个教授的讲座中让我们学员得到了思想的启迪、方向的引领和方法的指导,回味这几天的学习,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感触颇多,也让我们收获满满,下面就这几天的学习收获和感悟进行简单的总结。
一、德育要首先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浙江大学教授刘力在其讲座《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与我们的任务》中,率先抛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几个德育现象:我们培养的大批中国精英流失——“一个真正的爱国危机”;“做最优秀的自己”——我们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提出一个极端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中心的凸显和家国情怀的缺失。这些现象让我们警醒,促我们反思:我们正在为谁培养人?我们的德育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认识我们的德育任务?
对此,我们要真正理解中共中央教育工作相关文件提出的“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学校文化环境创设上,我们要重点宣传民族英雄和国家典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学科课程上,在知识点要求的同时,要重视价值学习目标的落实,思想教育在学科渗透中要有明确的要求;将“两个传统教育”渗透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进行“价值教学单元”的探索,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在劳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新工匠精神”,通过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达到身体、智慧和思想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德育要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
杭州市江干区教学评价研究员蒋德仁老师在他的讲座中,首先出示小鸟、猴子、大象、鱼等不同动物比赛爬树的漫画,引发我们对教育评价的思考。他总结了前四代评估理论中监测、描述、判断和构建这四个时期发展的历程,强调了评价中构建的生成性,并指出第五代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是综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教育方针政策,明确我们当前评价的努力的方向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对于德育,我们要努力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评价学生转变为与学生一起评或由学生评相结合,由评价学生转变为为学生而评价;评价内容的全面化,通过核心素养确定一级指标,以学校文化确定二级指标,以德育活动确定三级指标;评价标准适切化,突出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评价方式多样化,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增强方便可操作性;评价工具可靠化,通过高信度的数据和统计图来说明问题;评价结果构建化,突出评价功能的生成性,提升评价过程的育人功能。
三、德育要做到“精耕细作”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具体到学校德育实践中,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校长项声菊坚持“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原则,培养“心中有爱,眼里有光,面带笑容”的小学生,通过设置“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社团和校本课程,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共建的生态教育圈,创设“入学礼、十岁成长礼、毕业礼”等系列德育课程,营造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让每一朵“花”都个性地绽放。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培养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不但要重视学校德育的顶层设计,做好学校德育的课程规划,还要有积极务实的实践意识。德育工作要“先做起来,再做精彩”,不断的优化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促进家校共育,给德育评价“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让每一位孩子都收获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