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
基地简介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馆藏文物、化石、标本10多万件。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馆藏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 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2016年9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1951年3月,经中央宣传部文教委员会批准,中央文化部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成立了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文化部丁西林副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委员包括裴文中、郑作新、张春霖、胡先驌等人。
1951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正式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的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裴文中兼主任。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文向全国征集标本和展品,并从全国各地抽调业务与行政干部。
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馆舍建设批准立项,确定天桥南大街为馆址。原计划建设有三期工程,即陈列楼、标本楼和办公楼,并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陈列厅8000平方米,首期工程拨款120万元。
1956年10月,新馆在天桥南大街开工。
1958年5月,新馆落成,由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题写馆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迁工作,随后古生物、动物、植物基本陈列布置就绪。
1959年1月,新馆正式对外开放。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特种邮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大跃进”期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下放到北京市,隶属北京市文化局。
1962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正式命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任馆长。
197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划归北京市科技局领导。
1979年,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继任馆长。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1980年,创刊发行专业学术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大自然》科普杂志。
1982年,古生物学家周明镇教授接任馆长。编辑出版大型图册《生物史图说》。
198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生态研究室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并在麋鹿引进工作圆满结束后独立为成为新的科研机构。
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划归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1992年9月,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资和北京市财政拨款的标本楼——“田家炳楼”——落成。
2008年3月,入选北京市33座免费开放博物馆。
2008年4月,入选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选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发基地,《大自然》编辑部为科普传媒基地。
2008年5月,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8年7月1日,正式对社会免费开放。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